就这样,我来到了宇都宫。
至于是如何来到这里的,写起来太麻烦了,请允许我任性地省略掉吧。
总之,接下来的一年,我都会在这里工作、生活,在这座人们过着“都市田园生活”的城市,慢慢地感受、体验,让这里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宇都宫是日本栃木县(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的县厅所在地,位于整个县的中部偏南一点。不过今天要写的是另一个地方(就是这么任性。捂脸),位于县东南角的益子町。
当初定下来栃木县工作以后,我就开始查阅资料,想要多了解一下这个地方。这里有全日本最美味的草莓、有仅次于北海道的乳制品生产规模,有酿造出个性鲜明的日本酒的四十七处酒藏,有日光东照宫、中禅寺湖、鬼怒川温泉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以益子烧为代表的各种传统手工艺。
也许是因为内心对传统手工艺和匠人一直怀有浓厚的情结,所以当日本同事M君问我最想去县内的哪些地方看看时,我脱口而出:制作益子烧的地方!
于是,在进入五一黄金周之前的那个周末,M君开车带我来到了益子烧的产地——益子町,体验关东地区无论是规模还是名气都首屈一指的陶器市集。
益子烧陶器市集
益子烧陶器市集每年照例会在五一黄金周期间(春季市集)和11月3日前后(秋季市集)各举办一次。第一次市集可以追溯到昭和41年(1966),到今年春天这次已经是第99届了。
市集上的售卖方除了当地的五十多家店铺之外,还有大约500处帐篷浩浩荡荡、连绵不绝地分布在街巷两侧,售卖的陶器从传统的益子烧到咖啡杯、盘子等各类日常用品不等,甚至还有美术工艺品的展览。
除了陶器,还有各种地方小吃的美食摊位,人们可以边逛边吃,也可以找个摊位坐下,大快朵颐的同时舒舒服服地休息片刻。据说每年春秋两季共有约60万人来益子町逛陶市,电视台也会当做全国的一大盛事来报道,不愧是关东地区最有名的陶器市集啊!
我们这次来的是春季市集(4.29—5.7)。从宇都宫市到益子町,驱车大约1小时即可抵达。
进入益子町之后,我发现路上一个人都没有,连车都很少见,忍不住问M君:“怎么都没人呢?是全城出动去赶集了么?”
M君默默了一秒,说:“平时也没什么人。”
“啊哈哈哈······”好冷。这可让我怎么接话嘛。
M君是个诚实的好青年,实话实说有什么错呢?要怪就怪我提的问题太古怪,从一个人山人海的国度来到常住人口只有2万5千人的小城,自然觉得街上的人少得让人心里发慌。
对了,M君是摩羯座,就是那个以毒舌、腹黑、冷幽默、思虑过甚和经常性负面情绪爆棚而著称的星座。
既然要逛益子烧的市集,还是要了解一下此地陶器发展的历史,对伐?接下来就回顾一下往昔,讲一讲益子烧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位人物。
大冢启三郎
益子生产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不过现在的“益子烧”这种艺术风格是到了江户时代才出现的。是由大冢启三郎在嘉永6年(1853)创立的。
这位启三郎于文政11年(1828)出生于下野国芳贺郡福手村(今栃木县芳贺郡茂木町),是衫山次郎平的第二个儿子。少年时代跑去常陆国箱田间黑(今茨城县笠间)的凤台院慈眼寺拜二十一世大周雄山为师,三不五时地就被师傅带去笠间久野窑拜访,就这样耳濡目染学会了制陶。
后来启三郎入赘到益子的大冢平兵卫家当上门女婿,从事农耕,无意中发现益子大津泽的土非常适合制陶,于是就在干农活儿的间隙尝试制陶。渐渐地,越发有了自信,便在自家房屋附近架起窑炉打算烧陶。
然而——有趣的来了——却被藩里以有可能引发火灾为由给制止了(原谅我忍不住笑出了声)。不过呢,后来黑羽藩为了振兴本地产业,又将根古屋(益子町内地名)的土地赐给启三郎,并允许他在此筑窑烧陶。益子制陶业由此发端。那一年是嘉永六年(1853),大冢启三郎26岁。幸好黑羽藩后来改了主意,否则也许就没有今天的益子烧啦。大冢启三郎也被后世尊称为栃木县的“乡土伟人”。
益子最初主要生产陶缸、陶壶和陶锅这类生活用品。再加上紧邻江户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益子生产的这些日常用品正好满足了江户人生活的需求。就这样,益子发展为关东首屈一指的制陶产地。
滨田庄司
大冢启三郎开创了益子一地的制陶业,滨田庄司则赋予了益子烧艺术性的一面。
滨田庄司(1894-1978)于1894年出生于神奈川县川崎市。1913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现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科,与河井宽次郎结为至交。毕业后与河井一起进入京都市立陶瓷器试验场工作,研究釉药。
1919年去千叶县我孙子(我孙子是地名!不许笑!)的柳宅拜访英国陶艺家伯纳德(Bernard Howell Leach)时,与柳宗悦相识。翌年,滨田和伯纳德一同赴英,在康沃尔郡的圣艾夫斯开始了创作生活。1923年在伦敦举办了个展并获得成功。
在得知日本关东大地震的消息后,他于1924年回到日本,并在京都河井宽次郎的家中,引见柳宗悦与河井相识。同年,为了寻找一个可以扎根创作的场所,移居到了益子。此后他又去冲绳壶屋窑学习了一段时间,从1930年开始,滨田开始了在益子的创作生涯。
这期间,他还与柳宗悦、河井宽次郎等人一起开展了“民艺运动”。民艺即“民众工艺”的简称,就是大众手工艺。他们从日本各地的日常杂货、器具、日用品等无名匠人制作的大众工艺品中挖掘出真正的“美”,竭力向世人普及这种“用之美”。
他的作品风格自然、质朴,透着极强的生命力。他善用流挂、赤绘和盐釉等技法,并创造了名为“黍文”的独特纹样。我很喜欢他的作品,古拙大气,仿佛能嗅到森林、水田和泥土的清新气息。
滨田本人曾说过,“我在京都找到了路,在英国起步,在冲绳学习,在益子成长。”
1955年滨田庄司被指定为“人间国宝”(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滨田等人推进的民艺运动,对益子当地的制陶匠人们产生了巨大影响,益子烧从此兼具了“艺术品”的特性。在益子,有为了纪念滨田庄司而建造的益子参考馆,里面展示了滨田庄司收藏的世界各地的陶艺作品。
益子人以他为傲。
去过一趟,有一条繁华商业街,除此之外就大都是安静的住宅区了。以日式饺子闻名,城里没有什么重要的景点。有个复古的宇都宫城,但城墙和城楼只修了一半就花掉4亿日元,吓得没修完。倒是郊区有个大谷石资料馆,地下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开采现场,十分壮观,值得一看。http://www.oya909.co.jp/这个网站介绍了去的方法。宇都宫离旅游胜地日光很近,1小时的车程,那里有世界闻名的东照宫,是德川家康的陵寝。宇都宫离茨城县首府水户大概1个半小时的火车,那里有日本三大名园之一的偕乐园。总之,都比宇都宫好玩。饺子不仅是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美食,在邻国日本,饺子也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大众美食。目前,日本滨松市、宇都宫市和宫崎市三座城市之间为争夺“日本饺子之都”的名号。
日本各地不但爱吃饺子,而且还会竞争哪里吃饺子最多,饺子甚至成了一些城市发展的新招牌。
距离日本首都东京市大约两小时车程的宇都宫市,被认为是中国饺子最早在日本开始普及的城市之一,饺子传入当地已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人口只有50万人左右,但宇都宫市内却有超过300家餐饮店销售饺子。
除了宇都宫市,近年来,日本滨松市和宫崎市也相继推动当地的饺子品牌化发展,三座城市之间为争夺“日本饺子之都”的名号,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小小的饺子在日本不但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也成为了提升城市知名度、发展地方经济的独特品牌。
扩展资料
宇都宫市对饺子的热爱
宇都宫市民爱吃饺子,也让饺子成为了当地发展旅游经济的一张城市名片。2018年,当地把市内一条全长150多米的道路命名为“饺子街”。此外,宇都宫市还会定期举办饺子节活动。
日本宇都宫市饺子协会负责人铃木章弘表示,疫情前每年来吃饺子的游客达到860万人次,对旅游经济贡献非常大。今后会继续推广宇都宫饺子这一品牌。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日本多地争夺饺子之都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