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大伯公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大伯公神像等数尊神像被人置于罗央渔村的海滩树下,村民把神像移到铁箱上面膜拜。随着祭拜人数的增加,村民们自发搭建了一间锌板小庙,将大伯公等神像安置其中。1996年4月某日凌晨,一场大火烧毁了小庙,唯独大伯公神迹昭彰,完好无损。2000年,众善信在海边合建了一间壮观的庙宇,命名为洛阳大伯公宫。
过后,因庙址作发展用途,洛阳大伯公宫管委会在邻近罗央大道购地兴建新庙,于2007年举行大伯公暨众神晋庙升座大典。
洛阳大伯公宫奉福德正神大伯公为主神,还供奉观音、妈祖、关帝、张天师、六十太岁等神祗。它同时设有佛教地藏殿,以象神甘尼莎为主神的兴都殿,还供奉巫族神祗拿督公。洛阳大伯公宫融摄华巫印三族文化于一体,致力于“宗教和谐,种族互信”事业,实乃和谐社会之缩影、
道教和谐精神之现实写照、多元种族宗教和谐之典范。
新加坡是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中秋节原本是华族的传统节日,但是已吸引越来越多非华族同胞参与,这对于一个强调多元文化、多元种族的社会来说,未始不是一件好事。今年的一些中秋庆祝活动得到广泛的参与,便证明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政策是成功的。每逢中秋节,居民公寓的邮箱里会塞满各种邀请函,许多商家纷纷邀请社区居民去参加中秋晚会,在那里,任何人都可免费品尝各种月饼,参加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在新加坡华人聚居地牛车水,每年都会组织舞龙舞狮表演、放河灯、踩高跷、彩灯展示等活动,节日气氛非常浓厚。其它许多社团、公会、善堂、寺庙等,也都纷纷加入庆祝中秋的行列。报载,洛阳大伯公宫更举办盛大的万人中秋晚会,众多的信男善女和各族人士踊跃参与,盛况可谓空前。这个中秋晚会,共派送了数万个灯笼、数万个月饼,同时又让来宾品尝到美味的应节食品,大家皆大欢喜,展现了新加坡各族和谐融洽的一面。希望来年,这个庆典活动会办得更加成功。
新加坡也是一个旅游城市,中秋佳节无疑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绝好机会。每年中秋临近时,当地著名的乌节路、新加坡河畔、牛车水及裕华园等地装饰一新。入夜时分,华灯初上,整个大街小巷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动。
2004年中秋节,在新加坡河畔矗立着一盏长300米、高4.5米,耗资7万美元制作的祥云巨型龙灯。每当夜幕降临,喷着水的巨型龙灯通身发光,将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红,场面十分壮观。在华人的传统聚居地牛车水,除了从尼泊尔、越南等国进口的巨型灯笼熠熠生辉之外,由1364盏小红灯笼组成的44条小龙更是令牛车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颇具中华古老园林风韵的御花园,目前正在举办规模宏大的梦幻彩灯会。这里既有令人们喜爱的迪斯尼系列灯饰,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坛和巨龙造型的灯饰,分外引人注目。
初次到新加坡,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里的宗教,尤其是传统华人的道教。在城市四处游玩时,我发现这个小小的国家似乎随处都能见到宗教的场所:天主教堂、回教堂、印度教寺庙、佛教寺庙......
还有安静低调的大树下的神位:红色的神龛,上面放着供果,旁边还有香烛。先生说这供的神是大伯公,当他发现我一头雾水时,再加了一句,就是土地公。
也就是说土地公的南洋名字是大伯公。我认识土地公公是因为《西游记》里的猴哥,他找不到妖怪时就唤出“土地老儿”。不然,不知有没有机会知道这些,因为国内经过破四旧和西方思想的冲击,道教文化早已不声不响地败落。
在狮城定居后,我见识了更多的起源于中国的民间道教风俗。
每年的大年初八,巴刹就会出现熙熙攮攮的人流,不少人手里拿着长长的甘蔗,因为初九的子时开始要拜天公。
天公就是玉皇大帝,农历正月初九是他的生日,各地的道观都有庆祝的仪式,只是福建、台湾民众的贡品多了甘蔗。据说这起源于明朝,当年福建一带的先人在春节期间,躲进甘蔗园,而得以逃过战乱追杀,他们认为是天公保佑,所以在这个节日除了供上其他丰富的祭品,还会放上甘蔗以示感恩,也预示着节节高升。
来狮城前,我知道我的父母每逢七月半会为祖先烧纸钱,这段时间是“前三后四”,就是从农历七月十五的前三天到后四天,都是可以祭拜的日子,民间叫“鬼节”。
在狮城,这叫“中元节”,另外不同的是当地华人是整整一个农历七月都在祭拜。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零点开始,楼下就有人点烛、烧纸钱,他们不仅仅烧纸钱给自己的先人,也特意准备纸钱祭品给孤魂野鬼,最热闹的是七月的最后一天,传说这天是鬼门要关闭了,所以马路边会看到一片烛火,铁桶里也是火光闪耀。
铁桶是新加坡政府为了保护居民的安全,也为了维护环境卫生,在每个组屋楼下安放的,信徒们可以把燃烧的纸钱放入其中。
华人不仅仅在住家楼下烧纸钱,邻里之间的组织和一些公司企业也会召集大家来筹份子,买来祭品在小区、公司、企业门口或大厦楼下祭拜,祭拜后的祭品再分给每个人。
有些企业、组屋区旁的空旷处会搭起帐篷,设起歌台,表演各种地方戏曲和劲歌热舞来祭亡灵,这里将亡灵取名“好兄弟”,靠近戏台的第一排椅子一定要空着,是留给“好兄弟”们的。
狮城华人甚至会在这段期间尽量避开婚嫁、乔迁……这种避讳相信会影响一些行业的销售,但香烛店、歌台主持和表演者就赚得风生水起。
这一个月,最能体现新加坡不同种族间的包容与和谐,因为屋子下面的小路两旁都插有燃烧过的蜡烛,从铁桶中飘散出的纸钱落在地上,外族人都没有怨言。
在中国,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是政府法定的老人节。但在新加坡,这一天是道教的大日子——九皇爷回銮。
据说九皇信仰是北斗信仰,源于中国汉代的星宿崇拜,北斗有九星(七明二隐),九皇就代表了这九星。九皇爷诞的庆祝从九月初一开始直到九月初九,但实际上从农历八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就开始了。因为要去海边接九皇爷,信徒们在这段日子必须吃素禁欲,以示虔诚。
和“拜天公”、“庆中元”相比,九皇爷诞只是在信徒范围内庆祝,我家的位置是他们去榜鹅东海岸接送九皇爷的必经之路,每年的这个时候,被彩灯装饰的车队,在敲锣打鼓声中,及其张扬地驶过。
来到新加坡后才知道了,如果遇到自己生辰与流年相冲、相刑、相害的话,要去庙里拜太岁,太岁是年岁之神,是主管吉凶祸福的。立春拜了太岁的人在冬至前,就必须回去庙里还太岁,也就是谢谢太岁的保佑。
我去拜过太岁的庙宇有双林寺、韭菜芭城隍庙、粤海清庙、洛阳大伯公……新加坡大大小小的庙宇很多,一律不收取门票,功德箱静静在一旁,由过往信徒、非信徒随意捐款。
记得在日本旅行时,日本人对自己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尊崇,让我非常意外。因为这是个不遗余力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国家,但却有80%的日本人信仰神道教。我不清楚道教与神道教的具体不同,但就表象看,也是多神崇拜,相信万物有灵。
日本的神社举办的祭祀活动会吸引很多游客观赏,因为这是他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其实道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却已衰败,所幸有部分在海外,包括新加坡生根并开枝散叶。
新加坡旅游局在大力推广新加坡为单一旅游目的地,我觉得一些古老的寺庙及它们的祭祀活动远比已装饰成商业街的牛车水更有魅力,也更代表了本地传统华人的文化特色:“对万物有恭敬心,与天地和谐相处,相信善恶有报,敬畏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