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历史人物

沁阳历史人物,第1张

一、河南沁阳历史名人

反佛斗士范缜

字子真(约公元450年——515年),南朝舞阳(今 河南泌阳县西北)人,著名的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等。

凌云诗才李商隐

凌云诗才李商隐:字义山(公元813年——858年), 唐代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唐代千余名诗人 中极富才华的一位,留下了600余首诗,均属佳品。

元代大学者许衡

公元1209年,出生在先后由金、元统治的怀庆河内(今河南沁阳市),是元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和 政治家,和郭守敬一起修订完成了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

明代乐律家朱载育

大约明朝嘉靖十五年 (公元1536年),出生于明郑恭王府(今河南沁阳),是 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我国明代伟大的音乐理论家、教学 家和天文学家,被西方赞誉为“东方百科艺术全书式的人物”。

二、我市在台代表人士有:素有“一代循使”之称的沁阳籍台历史名人是

李拔(1713-1775年),字清翘,一作靖峤,号峨峰,四川省犍为县玉津人,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十九日。

李拔年轻时,家境艰难,只得一边劳动一边读书。忙碌了一天,两腿一身泥,晚上还要坚持自学。

经十年寒窗苦读,31岁那年,李拔乡试中举,从此开始他的宦海生涯。乾隆十三年(1748年),年仅35岁的青年才俊李拔到湖北长阳初任知县。

由于政绩斐然,很快就转任钟祥、江夏等地知县,积累了一定的基层为官经验。虽然已经出仕为官,但以举人身份出仕并非李拔所愿,他深知这样仕途不会走得太远,因此从没有放弃学业,而是做到为官就学两不误。

经两次的北上廷试,终于在乾隆十六年辛未科,高中进士,时年38岁。从此,揭开他入仕为官的新征程,并在湖北就地升任衡州、永川、岳阳、汉阳府同知,后擢升宜昌知府。

就在李拔欲在楚北大展身手之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春,清廷一纸飞书,将已在湖北牛刀小试的李拔,调福宁任知府。时福宁刚由州升府,百废待兴,摆在李拔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

这一年李拔46岁,已在湖北几个基层得到历练,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李拔到任之后,即批阅旧志,熟悉地情,亲临属县调研考察,经常深入基层一线。

很快就找出制约福宁发展的症结,并提出兴修水利,开展多种经营的主张。经他督促整修的有霞浦、福鼎、福安、宁德等4县的塘堰99处,桥涵6座。

他亲自参加霞浦长溪河三坝的修理,并撰写《请修长溪河源议》和《修理福宁郡西山三坝记》。整治后“既可以杀水之势,又可以收水之用”,能够“蓄泄有方,旱潦无忧”。

三、焦作市有那些历史名人

焦作市地处豫北怀川平原,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这片捏土于掌,道生澧泉的肥沃土地,地灵人杰,物华天宝,人才辈出,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怀川大地,山阳之土的富饶宝藏的养料,丰实文化知识的乳汁,膏腴山川的摇篮,培育一批不拘一格的历史人物——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及诗人、文豪、画家等。他们在成就国家大事或科研成就或文学艺术业绩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名。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为正文、为探索科学艺术和健身之道的奥秘呕心血,献生命而所不辞的精神,使我们倾心仰慕,世代相传,永世不忘。

卜 商(公元前507-?年) 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今温县)人,为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天命论的创始人,在治学上提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等观点。为孔子著作的传世人,他的《诗序》被后人视为不朽之作。

山 涛(205-283年)字巨源,河内怀(今武陟西小虹村)人,西晋大臣,学者,“竹林七贤”之一。曾任吏部尚书,其推荐人才的“山公启事”被后人赞许。著有文集,已佚,今有辑本。

向 秀(约227-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武陟西尚村)人,魏晋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擅长诗赋,“竹林七贤”之一。曾注释《庄子》。《思旧赋》颇有名,作品多散佚。

王弼(226-249)字畏嗣,魏山阳(焦作)人,“正始名士”之一,对《老子》、《易经》很有研究。提出了以“贵无”为主的玄学体系。其所注的《易经》、《老子》现所盛行。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司马氏家庭从司马懿(河南省温县人)始,祖孙三代,是我国三国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司马懿,出身士族。初为曹操主簿,多谋略,善权变。后任太子中庶子,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为魏重将。曹芸即位,他和皇族曹爽受遗诏辅政,嘉平元年,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师、昭相继专权。后追为宣帝。

司马师,懿的长子。继其父为魏大将军,专国政。嘉平元年废魏帝曹芸,立曹髦。次年病死,其北司马昭继为大将军。后追为晕帝。

司马昭,懿的次子,继其兄司马师为魏大将军,专国政,并日谋代魏,魏帝曹髦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甘露五年,杀曹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发兵灭蜀汉,自称晋公,后为晋王。死后数月,其子炎代魏称帝,追昭为文帝。

司马炎,即晋武帝,晋朝的建立者,司马昭之子。咸熙二年继昭为相国、晋王,不久代魏称帝。咸宁六年灭吴,统一全国。在位时,规定按官品高低占田,并准许依官品荫庇亲属和占有佃客、衣食客,不纳赋税,加强了门阀制度。又大封宗室,种下其后皇室内讧的根源。生活荒淫。死后不久,全国就重新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布衣王子"朱载堉(1536-1611),是我国明代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数学家和天文历算家。生于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省沁阳市)城王宫,是明代郑藩的一位世子,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

朱载堉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八岁就能吟诗。据清代康熙三十二年《河内县志》记载:"朱载堉儿时即悟先天法,稍长,学无师授、辄能累黍辨黄钟。"他年轻时就立志要"述家学,承父志",在他父亲和外舅祖何瑭的影响教育下,精心研究学问。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他写出了自己的处女作《瑟谱》;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律历融通》一书问世;时隔三年,也就是公元1584年,他又完成了科学名著《律学新说》,第一次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及计算方法,这是我国,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的创造,比西方人发明此律要早一百多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朱载堉不仅是十二平均率理论的提出者,也是这一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他根据十二平均率的理论反复研制、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发音准确的乐器--"弦准",这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与科学性。现在他的十二平均率的理论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围绕十二平均率的计算问题,他还首创了用珠算开平方,解决了不同进位制的换算方法。在天文历法方面,他还精确地计算出了回归年的长度值,测定出了当时北京的地理纬度和地磁偏角,其精确程度和现在用科学仪器测算的基本相同。在舞蹈艺术方面,他不仅确定了较为完备的"舞学"的理论,而且还规定了有关舞蹈的内容,描绘出了较为详尽的舞图和舞谱。他一生著述很多,除上述和已收入他的名著《乐律全书》里的著作之外,主要的还有:《韵学新说》、《先天图正误》、《律吕正论》、《嘉量算经》、《圆方勾股图解》、《律吕质疑辨惑》等。国外科学家认为,朱载堉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式的伟大科学家。

四、河南有多少历史人物

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开天鼻祖”。

河南淮阳城的太昊陵,是中华子孙祭祀朝拜伏羲的圣地。 治水神工大禹 为治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留下了千古佳话。

他是我国原始社会最后一位 部落联盟首领,奴隶制社会第一个元朝--夏朝的开国君主。主要活动区域在河南。

商朝创始人汤 一位政治上有远见,事业上有作为的国王, 能知人善任,人唯贤,他推翻了腐朽的夏王朝, 建立了商朝。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商丘虞城一带。

政治改革家子产 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 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哲学大师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叫李聃,春秋晚期楚国(今河南鹿 邑)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志行高洁的庄子 原名庄周(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战国时期宋国(今河南商 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我国道家学派的一个主要人物,后人称“老 庄哲学”。他的文学造诣也很高,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早期代表。

军事家吴起 (约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前期卫国左氏(今河南 濮阳)人,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著有《吴子兵法》。 功成身退的范蠡 字少伯,春秋时期宛(今河南南阳)人,任越国大夫,在 吴越争霸中为越国打败吴国立下了大功。

变法图强的商鞅 姓公孙,名鞅(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中期卫国(今 河南汲县)人,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变法措施使秦国在战国七雄 中独霸天下,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 又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主要区域在河南省)人,著名 法学家,他的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运用的 基础。

他的文学功底深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字涉,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人,领导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辅佑秦王统一中国的李斯 (公元前280年——前208年),楚国上蔡县(今 河南上蔡县)人,著名的政治家,辅佐秦王统一了中国。 历算学家张苍 (公元前256年——前152年),西汉阳武 (今河南原阳)人,是西汉初年历算学方面的突出代表, 为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张衡 字平子(公元78年——139年),东汉南阳西鄂 (今河南召县石桥镇)人。杰出的科学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测验风向的候风仪等,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医圣张仲景 名和,字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南阳郡涅阳(今 河南南阳)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英年早逝的才子贾谊 (约公元前200年——前168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汉字字典创造者许慎 字叔重(约公元58年——147年),东汉汝南召陵 万岁里(今河南郾城县东15公里许庄)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 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著有《说文解字》等。 古代才女蔡琰 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尉氏县西南蔡庄)人,是汉朝著名 学者蔡邕的独生女儿,所著五言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有名。

军事谋略家司马懿 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 的著名军事统帅,以谋略著称,是晋王朝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邓艾 字士载(公元197年——264年),义阳郡棘阳(今河南 新野东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将领,协助司马氏东征西讨,屡建奇功。 汉史专家范晔 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 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后汉书》等。

狂狷而秀慧的阮籍 字嗣宗,东汉陈留郡(今河南尉氏) 人,著名诗人,被称为“竹林七贤”。 山水诗人谢灵运 生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陈郡阳夏(今河 南太康)人,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志怪小说创始人干宝 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东晋时期 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志怪小说的创始人。 东晋帅星谢玄 字幼度(公元343年——388年),陈郡阳夏(今河 南太康)人,东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 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典范——淝水之战。

反佛斗士范缜 字子真(约公元450年——515年),南朝舞阳(今 河南泌阳县西北)人,著名的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等。 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 字仲伟(约公元480年——552年),南朝梁代颍川 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诗品》等。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翟让 东郡韦城(河南滑县东南)人,隋末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军——瓦岗军的创始人。 “开漳圣王”陈元光 河南固始县人,字廷炬,号龙湖。

他治 理漳洲42年,勤于吏冶,政绩显著,受到了 朝廷的嘉奖和百姓的爱戴,被尊为“开漳圣王”。 百代文宗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和散 文具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 千古佳作,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诗豪刘禹锡 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 祖籍洛阳,是唐代中期的优秀诗人,散文家和思 想家,留下了《陋室铭》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一代名相姚崇 一代名相姚崇:原名元崇(公元649年——721。

因为二里头遗址的条件不符合,完全没有达到夏都的条件。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又居之。”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居斟鄩。”上面这两条记载的意思是:太康、后羿、仲康、夏桀都曾经是夏都斟鄩的主人。

今本《竹书纪年》曰:“自洛汭(洛水湾)亚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 这其实是周武王灭商后说的话,意思是从洛水湾一直到伊水湾一带,地势平坦无险阻,这里有夏朝的都城。

周武王为营建新都跟周公到洛阳盆地考察时,对周公说:“成周的洛水湾一直到伊水湾,地势平坦无险阻,是夏朝定都和居住的地方,离天室山又不远,是建都的好地方。”这说明夏朝都城在成周的洛水湾到伊水湾一带的洛阳平原。

《史记·夏本纪·正义》云:“《商书》曰:‘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这条说明太康失邦后,兄弟五个人在洛水湾等他,这就是太康、后羿、夏桀入主过的夏都所在。

《史记·孙子无起列传》言:“夏桀之居之,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这一条按字面正确的解释是:夏桀所居住的夏都斟鄩,左边有黄河、济水,右边有泰山、华山,伊阙在它的南面,像羊肠一样的山或者山脉在它的北面。这里有人说泰华是太华,这完全不可能,一、那个时候有“太”字,这么重要的地方不会用“泰”来代替(如太康);二、为了对仗工整左边是黄河、济水,那右边的泰华肯定是泰山、华山。这里河济就代表一条河,泰华就代表一座山。

羊肠的意思有三种:一个就是羊的肠子,另一个是像羊肠一样的山或者山脉,还有一个是羊肠坂。羊肠不可能是沁阳西北的羊肠坂,因为它不在伊阙(龙门)的北面,两地不在一条南北线上,横向距离相差太远,所以羊肠就是一座山或者山脉,这一条记载就是说夏都斟鄩左面有一条河右面有山,伊阙(龙门)在它的南面,有一座山或者山脉在它的北面。龙门不在二里头遗址南面,这个条件二里头遗址不符合。

《括地志》记载夏都斟鄩在巩县西南五十八里处,巩县县城在巩义市西面康店村,到二里头四十多里,如果从巩县县界算只有二十里左右,二里头遗址也不符合这个条件。

综上所述,二里头遗址不是夏朝都城斟鄩。

中国历史上的夏朝是否存在一直都有争议,虽然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夏朝真实存在过,但很多人还在质疑,还在讨论夏朝是否存在,我想有些地方应该更详细的说明一下,然后再讲一下为什么到现在才发现夏朝都城的确切位置。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又居之。”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居斟鄩。”上面这两条记载的意思是:太康、后羿、仲康、夏桀都曾经是夏都斟鄩的主人。

今本《竹书纪年》曰:“自洛汭(洛水湾)亚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 这其实是周武王灭商后说的话。

周武王为营建新都跟周公到洛阳盆地考察时,对周公说:“成周的洛水湾一直到伊水湾,地势平坦无险阻,是夏朝定都和居住的地方,离天室山又不远,是建都的好地方。”这说明夏朝都城在成周的洛水湾到伊水湾一带的洛阳平原。

《史记·夏本纪·正义》云:“《商书》曰:‘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这条说明太康失邦后,兄弟五个人在洛水湾等他,这就是太康、后羿、夏桀入主过的夏都所在。

《史记·孙子无起列传》言:“夏桀之居之,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这一条按字面正确的解释是:夏桀所居住的夏都斟鄩,左边有黄河、济水,右边有泰山、华山,伊阙在它的南面,像羊肠一样的山或者山脉在它的北面。这里有人说泰华是太华,这完全不可能,一、那个时候有“太”字,这么重要的地方不会用“泰”来代替(如太康);二、为了对仗工整左边是黄河、济水,那右边的泰华肯定是泰山、华山。

河济就代表一条河,泰华就代表一座山。羊肠的意思有三种:一个就是羊的肠子,另一个是像羊肠一样的山或者山脉,还有一个是羊肠坂。羊肠不可能是沁阳西北的羊肠,因为它不在伊阙(龙门)的北面,两地不在一条南北线上,横向距离相差太远,所以羊肠就是一座山或者山脉,这一条记载就是说夏都斟鄩左面有一条河右面有山,伊阙(龙门)在它的南面,有一座山或者山脉在它的北面。

周武王灭商后,要寻找泰伯和仲雍的后人,后来找到了仲雍的曾孙周章,周章已经做了吴国国君,于是就把他封在了吴国,然后把他的弟弟虞仲封在了成周(洛邑)北面的夏朝都城旧址。这件事情说明了夏朝都城旧址就在洛阳老城区的洛邑(成周城)的北面不远处。

综上所述,夏朝都城旧址的精确位置就在洛邑北面不远处,邙山翠云峰的东面,瀍河的西面,翠云峰和瀍河夹起来的地方。夏都斟鄩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左面有瀍河,右面有翠云峰,南面正对着龙门,北面有邙山。

古代典籍中对夏朝都城遗址的记载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几十年来一直苦苦寻找都找不到?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没有去理解典籍所记载的资料的意思;二、不了解就把资料张冠李戴到别的地方头上;三、理解错误,不慎重,随意套用。

把泰华理解成太华,前几天还有人说西南也是南,于是就把二里头遗址西南的伊阙(龙门),变到了二里头南面,东北面的羊肠坂也一样。那夏都在洛邑(成周城)的北面不远处怎么办呢?然后他又脑洞大开说,洛邑大小方七十里,二里头也在里面了(他也不管二里头是否在洛邑北面了),他把方七十里理解成方圆七十里了,于是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了。我想这种对历史和资料不严谨,不负责任随意套用的态度,应该是几十年来都找不到夏朝都城的最主要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48817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2
下一篇 2023-04-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