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地方的馄饨最好吃?

哪个地方的馄饨最好吃?,第1张

西施版本春秋战国,吴王吃腻山珍海味,西施为表心意做给吴王吃的,因觉得吴王浑浑噩噩,混沌不开,随口起名馄饨。馄饨的由来,每个地方的说辞不一,哪里的最好吃,也不清楚,目前只吃过贵州沙县小吃的馄饨,以后去的地方多了,吃的多了,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反正都是因人而异,每个地方的特色不一样。而且馄饨在我国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叫法各异,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也就吃过一种馄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一般也就是吃这一种馄饨。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

馄饨是中国的传统食品,既然是中国的传统食品,那它肯定源于中国,馄饨来源于中国北方。大家都知道,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因此他们会不断发明各种各样的面食,所以馄饨应运而生。馄饨在西汉时称为汤饼,而在随后千百年的历史中,尤其到了唐代,正式出现了南馄饨北水饺称呼。而对于馄饨有三种由来的说法,现在细细到来。

而馄饨哪里好吃呢,这个取决各地口味与习俗,而我所在的江浙沪一带,做馄饨的方法是:一般用白开水煮熟,随后放入鸡汤、肉汤或者骨头汤做成的汤料中,食用时还会根据个人喜好滴入香油或者酱油。还会在馄饨中有时还会裹入香菜或者芹菜。

北京的吉祥馄饨

所以应该是北京

馄饨(汉语拼音:hún tún 或者hún tun 轻声;粤语:wɐn3 tɐn1,音同“云吞”;英文名:wonton)是中国传统面食,用薄面皮包馅儿,通常为煮熟后带汤食用。源于中国北方。

历历史:

西汉扬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饼谓之饨”,馄饨是饼的一种,差别为其中夹内馅,经蒸煮后食用;若以汤水煮熟,则称“汤饼”。

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在这时候,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

千百年来水饺并无明显改变,但馄饨却在南方发扬光大,有了独立的风格。至唐朝起,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的称呼。

北方的做法

1.馅料:选购新鲜蔬菜,可以是芹菜,白菜等等.芹菜要茎,白

馄饨

菜要帮.大葱一根,要够大.鲜肉,牛羊猪都行.不过,具体是猪肉的要肥瘦3:7.菜肉比也是3:7.只有这样的才会好吃.肉要细碎,菜也要细碎,搅拌要向一个方向,直到看见所有的肥肉变化成丝状即可.至于配料,多半自选,鸡精,香油,蚝油,五香粉,盐等适量.注意不要加水.

2.包法:各地包法不同,选购市场卖的馄饨皮即可.一般是1斤皮半斤馅.当然,如果素质过硬可以适量增加馅量.不过,6-7两也够了.最方便的包法是,居中放馅,卷两卷,然后两翼向中间折一下,倒置摆放整齐.一般是上冰箱速冻层,留着早上吃.一般一斤半的馄饨正好摆满一层,大约40个.底下一定要垫上塑料薄片,以防止粘底.

3.汤料:一般早餐用简便的最好.食量大的可以下15个,一般人下8-10个足够.滚水下,大约3-5分钟捞出.现下汤料,现添汤.一大碗用紫菜几小片,虾皮10个左右.正宗是用白胡椒粉微量,盐少量调味.可以加一滴香油,一滴蚝油,也可以不加.喜欢菜的可以少加点绿菜叶,千万不要多.没有大骨汤,浓鸡汤用鸡精代替,不过早餐还是可以的。

做馄饨的窍门

1.调馅:肉馅要沿一个方向搅打上劲儿,这样调出的肉馅才好吃

2.煮馄饨:煮馄饨的方法应该都知道吧?就是水沸后放入馄饨,水再次沸腾时加入一碗凉水,如此三次,煮出的馄饨才好吃

豌豆苗南方很常见,但在北方可能不好买,可以用焯烫后的油菜等蔬菜来代替

以前提到过,馄饨皮和饺子皮一样,在卖面粉、面条的主食厨房能买到,直接告诉店主我们要包多少个就可以了,非常方便。但是南北方的馄饨皮形状有差别,南方的为梯形,包的时候将肉馅放在较窄的一边,按照图示来操作就可以,煮制时间、口感都没有太大差别。

上海是鲜肉馄饨,汤头很好,料很足,不像有些地方,那个馄饨那是馄饨呀,就是片汤,而且还是白水的,现在很多地方都做的东西,都是勉强吃,填饱肚子就行,根本吃不出什么味道,如果哪一天你在某个地方吃个小吃,无论贵贱,吃过后有种难忘的感觉,你就是吃到了当地正宗的东西了,现在不容易吃到了。

上海做事认真,不参假,参假不是上海。

讨厌吃肉多的馄饨。小馄饨就很好。

各地馄饨各有特色,,都好吃。上海是大码头,五湖四海的朋友都来,于是只要做得好,就容易出名。同时各地饮食习惯多少会影响本地,有些口味妥协,适应各地人士。这样,上海馄饨就脱颖而出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47848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1
下一篇 2023-04-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