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详细介绍南京云锦!!!

请详细介绍南京云锦!!!,第1张

[编辑本段]简要介绍

南京云锦因其美丽多姿,绚烂如天上云霞而得名,是至善至臻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之一。吴村梅有一句诗就是用来描写南京云锦的:“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南京云锦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是南京工艺“三宝 ”之首。南京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运用 “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庄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由于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故称“云锦”。现代只有南京生产,常称为“南京云锦”。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与苏州缂丝并誉为 “二大名锦”)。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锦”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组合,《释名·采帛》:“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这是说,锦是豪华贵重的丝帛,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南京云锦的产生和发展与南京的城市史密切相关。南京丝织业最早可追溯到三国东吴(222—280)时期,东晋(317—420)末年,大将刘裕北伐,灭秦后,将长安的百工全部迁到建康(今南京),其中织锦工匠占很大比例。后秦百工中的织锦工匠继承了两汉、曹魏、西晋和十六国前期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417年东晋在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被看做是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从元代开始,云锦一直为皇家服饰专用品。明朝时织锦工艺日臻成熟和完善,并形成南京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宁织造20年之久。这一时期的云锦品种繁多,图案庄重,色彩绚丽,代表了历史上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最高成就。

南京云锦织造鼎盛时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此和相关产业为生,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产业。1949年后,尽管政府先后投资几千万元用于恢复和保护云锦,南京市云锦研究所还成功地科学复制了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褝衣”、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等,但云锦仍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现在全国真正懂云锦技术的不过50余人。

云锦过去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现代云锦继承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格而有所发展,传统品种有妆花、库锦、库缎等几大类(见“妆花”、“库锦”、“库缎”),库金、库锦等等以清代织成后输入内务府“缎匹库”而得名,沿用至今。妆花类织物是代表云锦技艺特色和风格的品种,图案布局严谨庄重,纹样造型简练概括,多为大型饱满花纹作四方连续排列,亦有彻幅通匹为一单独、适合纹样的大型妆花织物(如明、清时龙袍、炕褥毯垫等)用色浓艳对比,常以金线勾边或金、银线装饰花纹,经白色相间或色晕过渡,以纬管小梭挖花装彩,织品典丽浑厚,金彩辉映,是云锦区别于蜀锦、宋锦等其他织锦的重要特点。1949年后,在传统品种的基础上创新品种,如雨花锦、敦煌锦、金银妆、菱锦、装饰锦及台毯、靠垫等,供应蒙、藏兄弟族服饰和书画装裱、旅游纪念品、外贸等的需要。

现在,了解云锦的人很少,即使是南京人亦是如此.关于云锦的书则更少,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南京云锦》,倒是既可以满足欣赏者的好奇,又可以作为云锦研究者的案头书。著名红学家李希凡先生称赞这本书“把云锦的美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如今生产的云锦除出口做高档服装面料及供少数民族服饰、演出服饰外,又发展了新的花色品种,如云锦台毯、靠垫、被面、提包、马夹、领带、挂屏等日用工艺品。

[编辑本段]申遗成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1年,南京云锦正式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次排于古琴之后。2006年5月20日,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江苏省金文云锦名人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编辑本段]独特工艺

云锦的诞生应归功苏州的缂丝,它实际是苏州缂丝衍生出来的附属品。南京云锦工艺独特,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 5-6 厘米,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云锦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从云锦的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由于被用于皇家服饰,所以云锦在织造中往往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云锦喜用金线、银线、铜线及长丝、绢丝,各种鸟兽羽毛等用来织造云锦,如在皇家云锦绣品上的绿色是用孔雀羽毛织就的,每个云锦的纹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如果要织一幅 78 厘米宽的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 14000 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 14000 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给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而艰苦。

南京云锦,技艺精绝,文化艺术蕴义博大精深。色彩艳丽,晕色和谐,民族纹样,奇异变幻,自然天成。它具有鲜明的中国吉祥文化的深厚底蕴。皇帝御用龙袍上的正座团龙、行龙、降龙形态,代表“天子”、“帝王”神化权力的象征性。与此相配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的十二章纹,均有“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统领四方,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性。祥禽、瑞兽、如意云霞的仿真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纹饰,以及纹样的“象形、谐音、喻意、假借”等文化艺术造型的吉祥寓意纹样、组合图案等也无一例外。云锦的纹样图案,表达了中国吉祥文化的核心主题的设计思想是:“权、福、禄、寿、喜、财”六字要素,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与热情向往。这就是南京云锦纹样服饰不但具有珍稀瑰宝、昂贵的历史文物价值,而且它亦是雅俗共赏、典藏吉祥如意的民族文化象征。

[编辑本段]主要用途

南京云锦在元、明、清王朝皇室御用龙袍、冕服,官吏士大夫阶层的贵妇衣装,以及民间宗室,喜庆、婚礼服饰等应用的范畴里,它是最华贵、最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它汇集了以丝质(材料、组织)肌理美、色彩和谐美、纹样情愫美的装饰美化特征,以“质与纹”、“巧与艺”、“意与象”三者结合的内容与形式,达到科技与文艺,两者完善统一的形态美感。从云锦品种繁多,所表达的审美艺术观念的实质来看,它可以归纳为三种美的形式:即宫廷王室之美,是追求昂贵奢侈性的雍容华贵之美;士大夫、宗主儒生之美,是显示抒情雅洁之美;民间喜庆礼仪之美,是实用与华丽结合的纯真民风之美。因此,云锦妆花所特有的仪表装饰美,都能适应于人们对审美情愫性的高雅艺术价值的享用。这就是云锦作品真、善、美统一的艺术风格,它代表着民族服饰文化的时尚性和民俗性,亦是具有世界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的佐证。

在中国传统戏剧的舞台上,凡有帝王将相、王妃公主出场,他们身上光彩夺目的服饰,总会让人们的眼睛为之一亮。它们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渲染了剧情气氛。这些雍容华贵的戏剧服饰,是以明清帝王后妃和高官贵妇及千金们的服饰为蓝本,经过艺术加工制成的。而这些古代帝王们的服饰,其中许多就是用南京云锦缝制而成的。所以在“南京云锦”的制成品上也就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帝王服饰体现了“王权神授”的观念。历代帝王自命“真龙天子”,受命于天,驾临人世,统治众生,于是在服饰上大量使用传说中的神兽“龙”的形象,非帝王不准用,以示君临天下,唯我独尊。

[编辑本段]美丽传说

仙鹤街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新桥西北端,南起集庆路,北至仙鹤桥。顾名思义,这条街名字的由来和美丽高贵的仙鹤有关,关于它的动人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一位“老南京”绘声绘色地向记者说起他从祖辈那里听来的传说。相传,古南京城内西边有一间孤零零的小草房,里面住着一位替财主干活的老艺人,他的名字叫张永。每天公鸡叫头遍张永就开始下机坑织锦,一直要忙到半夜三更才停手。一年下来,汗水淌干了,眼泪流尽了,织出来的云锦放开来好像长河一样。可是财主反过来倒说张永欠他的债更多了。有一次,财主要过生日,逼着张永赶织一块“松龄鹤寿”的云锦挂屏。张永只好拖着骨瘦如柴的身子跳下机坑抛梭子过管织云锦。可怜老人白发苍苍,哪里有力气!熬干了灯油,一夜才织出五寸半,眼看财主就要来逼货,老人急得直淌眼泪,他伸开双手,面向门外巍巍高山自言自语悲愤地叹道:“云锦娘娘,人家都说你是保佑我们织锦穷人的神仙,现在财主把我们穷人往死里逼,你怎能见死不救……”张永疲劳过度,话未说完就晕倒在织机旁。

就在这时,高山上的彩云豁然开朗,闪出万道金光,接着浮云翩翩,阵风飒飒,张永家的门“咯吱”一声开了,走进来两个美丽的姑娘,她们把张永扶上床,自己就坐到机坑里面熟练地织起云锦来。霎时间,织机连声响,花纹现锦上。

天快亮了,张永从昏迷中醒来,一看满屋子金光,一个姑娘在机坑里飞快地甩梭子织锦,另一个坐在花楼上拽花。他忙问:“你们是谁?”姑娘们指了指天边的云彩。张永顺着她们的手望去,只见彩霞万朵,回头一看,两姑娘都不见了,只留下机子上织好的云锦熠熠闪光。云锦上面的花纹好像仙境一样,青松苍郁、泉水清澈,两只栩栩如生的仙鹤丹顶血红非常耀眼。

张永喜滋滋地把云锦往机子下卷,没想到这神奇的云锦犹如山上的瀑布一样拉了一幅又一幅,卷了一匹又一匹,怎么也拉不完、卷不尽。街坊邻居都跑来看稀奇。

正在大家兴高采烈的时候,财主带着一帮打手前呼后拥地讨债来了。他把腰一叉,手一挥,打手们一拥而上,如狼似虎地抢这台神奇的织锦机。张永哪里肯依,死死护着织机不肯放。可狠毒的财主一脚把又老又病的张永踢倒在地,老艺人顿时口吐鲜血昏死过去。这边十几个打手七手八脚地想把织机抬走,谁知平时几十斤重的木头织锦机,此刻竟然铜铁铸的一样,动它不得。财主急了,伸手又去扯织机上的云锦,却听见“叭”地一声响,织锦的木梭子好像活了一样,跳起来狠狠地追着财主打,疼得他哭爹喊娘地乱叫。恼羞成怒的打手们气急败坏地烧起房子来,正在这时,天上“轰”地响起一声炸雷,暴雨倾盆而下,浇灭了大火,洗净了天空。

财主和打手一看不好,掉头想逃。这时,云锦上的两只仙鹤突然长唳一声飞了出来,围着张永飞了两圈,翅膀扇了两下,老艺人一下子容光焕发地坐了起来。两只仙鹤又追着财主,扑到他的脸上猛啄不放,财主疼得乱叫。张永和众人赶来时,只见满天红霞,城外高山顶上的金色光轮忽隐忽现,两只美丽的仙鹤翩翩起舞。大家异口同声地叫好,只有财主鬼哭狼嚎地捂着脸,原来他的眼睛被仙鹤啄瞎了。

后来人们传说,那天夜里帮张永织锦的两个美丽姑娘就是云锦娘娘身边的两个仙女,奉云锦娘娘之命,特地到人间来帮助穷人整治老财,为了纪念云锦娘娘,人们就把张永住的这条街取名“仙鹤街”。

[编辑本段]当代传人

金文从1973年就开始从事云锦的研究制作工作,对这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倾注了他毕生的精力。在金文大师看来,云锦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所以在金大师的眼中,云锦工艺的每一个花纹,每一个图案,甚至是每一丝、每一线,无不浸透着华夏民族多少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欣赏云锦作品,不光是欣赏她富贵华丽的表面图案和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还应该透过她去品味其后的文化特色。比如由金大师设计创作的云锦“一品麒麟补”,作品的图案表现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动物——麒麟。其外部形状是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黄色。在古代传说中麒麟被称为“仁兽”。云锦作品中的麒麟周围有很多草,麒麟脚下却清爽无物,这是因为麒麟有一个重要的品性“不折生草,不杀生灵”,即有生命的草都不去踩,何况是人呢。这就有个矛盾了,麒麟是一品武官补,武官哪有不杀人的呢?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要爱惜生命,要“以德服人”,以智慧、智谋战胜敌人,就如诸葛亮之“七擒孟获”,不是靠武力,而是用智谋和品德折服敌人。传说,孔子的母亲梦见过麒麟而生孔子。于是就有了“麒麟送子”之说,且送的都是栋梁之材。于是“麒麟送子”就成为一种“早生贵子,子孙贤德”的美好祝愿。唐代武则天时,以麒麟作纹饰绣于袍服,名曰“麒麟袍”,专门赏赐给三品以上的武将穿用;清代时,将麒麟绣于武官一品的“补子”上,将这种“仁兽”作为武将官服的纹饰,不仅代表权力地位,更暗喻要“以德服人”。云锦“一品麒麟补”,这件作品曾被南京市政府作为礼品,赠送给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赞颂他为世界体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金文大师每年都要为广大的民众所需所爱的“生肖礼品”,设制一款民俗文化蕴味极浓,寓意生动,精致独特又有时代感的云锦镜挂。今年他创作的“生肖福猪”不仅憨态可掬,更是表达了几重寓意:猪身肥硕,表示“旺年”、“肥年”;耳大有福,做成招风耳,寓能招财纳福;牡丹被称为“百花之王”,象征着富贵,福猪的身上再加上牡丹花,表示福贵上加福贵;福猪的脚上套铜钱,谐示“奔前(钱)程”;福猪的背上饰串钱,则寓意“辈辈有钱”。这五点合在一起,就是“五福临门”,过肥年(富裕年)的象征。

金文大师认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品应有崇高的地位,古代的艺术品因为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那个时候的社会和文化生活面貌,流传下来就成了今天的文物。同样,现在的云锦若能与现在的时代生活充分结合,那就是未来的文物。云锦工艺要传承和发扬光大,必须根植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贴近生活,不断创新。这也是金文大师矢志不移长期坚持与前进的方向。

为了更好地传播云锦文化,金文在新成立的江苏省工艺美术馆(爱涛艺术中心)内设立了大师工作室,今后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平台开展更多的云锦文化推广活动,让云锦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云锦

南京云锦已有1500多年的手工织造历史。其木机妆花是中国4700多年丝绸织造史、300多年的织锦历史中,唯一流传至今尚有不可被机器取代,挖花盘织凭心的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工艺。南京云锦的工艺总是靠手传口授,代代相传。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位于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先后在南京设立过“以官领之,以授匠作”的官立织造机构。元为“东、西织染局”。明有“内织染局”、“神帛堂”、“供应机房”。清为“江宁织造局”。江宁织造局共存时间为二百六十多年,其间主管织造的官员达数十人。其中曹玺、曹寅、曹、曹祖孙三代历任江宁织造达六十五年之久。曹家在江宁除担负织造御用缎匹的一切事务外,还兼任为皇室在江南的采购,办事,奏报的一切事务。

南京云锦是用长五点六米,宽一点四米,高四米的传统大花楼木织机,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手工操作织造出来的。织机由一九二四个机件组成,“拽花工”坐在织机上层,负责提升经线,“织手”坐在机下,负责织纬,妆金敷彩。每天产量约为五公分,所为弥足珍贵。最近南京云锦研究所刚研制出的新夏装,一件衣服只有49.5克,一两都不到。南京云锦可以在一个服装层面上表现绢、绸、罗、缎、纱,可以将金、银、孔雀羽织进,这些都是别的服装面料无法做到的。由于云锦长期用于专织皇室龙袍冕服,在织造中往往不惜工本,故而形成了云锦的图案丰富多彩,花形硕大,造型优美,设色浓艳大胆,尤以用金为其特色,配色自由,色彩变化多样的特点,使云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便是这一特定条件下形成的集中体现云锦织造成就的唯一遗存。尤其是以“妆金,妆彩,妆孔雀羽”的“三妆”为特色的皇家用品,它的特殊浮雕镶嵌式的立体效果,反映了民族特有的文化审美追求,体现了科技与美学的交融。南京云锦的文化和艺术风格可以归纳为:整体艺术造型设计的靓美,彰显晕色和谐的艳美,织造技术创新原理的精美,吉祥寓意纹样图案的奇美。她的风格流派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中国古代官补是中国封建王朝特定的显示官员的地位高低的官服徽识,是南京云锦的特色品种。他饰于官服的胸前、后背,文官饰以飞禽;一品官为仙鹤补;二品官为锦鸡补;三品官为孔雀补;四品官为云雁补;五品官为白鹇补;六品官为鹭鸶补;七品官为补;八品官为鹌鹑补;九品官为练雀补。武官饰为走兽:一品二品官为狮补;三品官为虎补;四品官为豺补;五品官为熊补;六品七品官为彪补;八品官为犀牛补;九品官为海马补。南京云锦在继承历代优秀丝织工艺技术的同时,不断融汇创新技术,把我国古代丝织工艺技术推上顶峰,成为“锦中之锦”。一九五四年,南京文化局成立“云锦研究工作组”。一九五六年十月,周恩来曾指示“一定要南京同志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一九五七年云锦研究所成立。党和国家许多领导参观了南京云锦研究所,对其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云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与特色。云锦价格昂贵。其昂贵的原因是其图案精致,工序复杂和完成工序均由手工制作而成,且制作缓慢。如何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而增加效益,是民族云锦生存的关键问题。当今,人类已经步入高度文明,高度信息化的文明社会,新技术、高科技已广泛的运用到各行各业。电脑已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利用电脑解决了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诸多问题,把人们从艰苦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中国经济发展,给民族服饰带来全新的契机,民族的东西终究要吸引世界的目光。上海APEC会议,各国领导人身着传统中国亦庄亦谐的锦缎面料的唐装依次步入上海科技馆时,使古老的中国传统注入了新的生命,亦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无限的商机,使全球掀起了唐装热。中华云锦的面料属于绿色环保健康面料,更获得人们的青睐,亦使中国古老的工艺发出新的光芒.

南京四大“吉祥鸟”地名寻踪每年4月的第四个星期是我省规定的爱鸟周。鸟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鸟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北京奥运会主体建筑“鸟巢”的设计灵感可能就是受到鸟的启发。南京是个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十分优越的城市,山水城林,相得益彰,从古到今,南京人最为喜爱的四种吉祥之鸟应该是白鹭、凤凰、仙鹤、和燕雀,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以四大“吉祥鸟”命名的许多地名至今还存在。李白笔下白鹭洲不在今天白鹭洲公园根据文献记载,白鹭是古时南京湿地中鸟类的佼佼者。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诗句问世后,南京的白鹭就名闻天下了。直到今天,白鹭仍成群觅食于玄武湖、江心洲等地,筑巢于市政府大院等处,给今天的南京增添了许多的优雅与和谐。千百年来的沧海桑田,李白诗中的“白鹭洲”今天已经难觅原址,著名学者杨心佛在《金陵十记》中考证过白鹭洲故址应该在今江东乡之东南,沙洲乡的西北,即今天的南湖住宅区内,靠近大士茶亭的南片西至水西门大街,南至长虹南路一带。有兴趣者不妨详阅其书。而位于今天夫子庙东南的白鹭洲公园,原是明代功臣徐达后代的花园。1924年在修葺公园内的鹫峰寺时发现了刻有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的石碑,以后就将此地辟建为公园,遂以“白鹭洲”命名。仙鹤街名字由来与仙鹤有关南京另一处鸟地名就是仙鹤街,它位于内秦淮河新桥西北,南起集庆路,北至升州路,原为大仙鹤街,1995年向北延伸拓宽后改为仙鹤街。古代城南仙鹤街是云锦作坊密集的地方,据说这里的工匠师傅善于织造各种仙鹤图案的云锦。他们所织的仙鹤在全国非常出名,惟妙惟肖,千姿百态,曾被定为御用贡品。于是,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仙鹤街。顾名思义,这条街名字的由来和美丽高贵的仙鹤有关,关于它的来历,民间还流传着云锦娘娘派仙鹤帮助机工张炎母子过上幸福生活的动人故事。凤凰台和来凤里都与凤凰有关以凤示祥是南京人命名的一种传统,南京有不少地名以凤命名,其缘由主要是认为凤凰是吉祥之鸟,把凤凰的出现,视作祥瑞的象征。据传,南京曾数次宣称凤凰出现,于是人们就把所谓凤凰出现的地方冠名以凤。凤凰台:今升州路附近,现此地名已消失,但现建有“凤凰台宾馆”。“凤凰台”之名最早见于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据《至正金陵新志》载,在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有三只头小足高、五颜六色、叫声悦耳,状如孔雀的大鸟,飞到了秣陵的永昌里(今南京城南花露岗一带)王恺家的花园中,停在李树上鸣叫不已。这三只美丽的大鸟招来了一大群各种鸟类,跟随着比翼而飞,当时人们就认为,这三只鸟就是百鸟之王──凤凰。各种鸟类随凤凰翔集就是“百鸟朝凤”,被认为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是值得庆贺和纪念的大事。因此,扬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就将百鸟翔集的永昌里改名为凤凰里。来凤街:位于水西门内下浮桥南,南起小沙井,北接菱角市。传说清初有一凤凰飞此栖息,故名。丹凤街:在鼓楼广场东南,南起珠江路,北至北京东路。相传明洪武年间,凤凰落此,故名。凤台山:在中华门内西南隅,因凤凰台在此而得名。凤台山地势高亢,为观“大江前绕,鹭洲中分”的最佳处。唐朝诗人李白曾来此登眺,留下了千古吟唱的诗篇《登金陵凤凰台》。燕雀湖曾有“移三山,填燕雀”传说燕雀湖是南京又一处美丽的鸟地名,它又称前湖,位于中山门外北侧,明陵路西侧的城墙边。现在湖的面积不是很大,但十分幽静。历史上的燕雀湖颇负盛名,面积很大,东临钟山脚下,南到今明故宫午朝门附近,西抵黄埔路(今解放路),北至后宰门,周长约三十里。那时湖边芦苇丛生,各种水鸟常栖息于此,湖水与钟山相映衬,一派生机勃勃的雄姿秀景。“移三山,填燕雀,建宫殿”的生动故事还留存在每个南京人的心里。钟山虎啸一个老南京记忆中的南京“家燕”的搬家史如今,春来的燕子远离了老城区,这让老城区的南京人更加想念。一些老南京回忆说,早在五六十年前,老城区内各种鸟儿不稀罕,随着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并逐渐扩大数倍区域,如今主城已不适宜燕子生存,来南京落户的家燕也就有了数次的“搬迁历史”。每年到春暖花开季节,南方的候鸟往北飞。五六十年前,在南京明城墙里,就是个天然的鸟类乐园。在城南的老宅院里,大树上可见到各种鸟儿搭的巢穴,老宅屋檐下的小洞穴成为一些雀类的天然窝巢。老南京大户人家最喜欢燕子在自家屋檐下筑窝巢,给宁静的大院生活增添乐趣,人鸟和平共处。五六十年前,燕子为何能与人和平相处?一是那时城里人口稀少,以平房大院落为主,很少有五六层的高楼,燕子生活需安宁无噪音的环境;二是空地、菜地、水塘、小溪流水很多;三是那时没有塑料袋,没有洗衣粉等化学生活用品,城市天然湖塘里水没污染,水中有螺蛳、歪歪、小鱼儿、蝌蚪,燕子可衔塘淤泥筑窝;四是城里树木比如今多,树上的虫儿不喷药水,燕子能有保障的“食品”供应;五是老南京自觉爱鸟护鸟,特别关爱欢迎燕子来自家屋檐下筑燕窝。那时,许多大户人家的老燕子春来冬去,与老南京建立感情,每到春季,会有连续落户五六年的老燕子返回老窝,令老南京叫绝,许多人亲切地称它们“家燕”。秋季这些燕子往南飞,至少一两千公里,春季它们准时飞回,究竟怎么认得老家的?让老南京很喜欢,人们每年春季盼望的就是这种有灵性的家燕。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城里的家燕越来越少,它们到了哪里?随着南京城里居民自然增长,外地毕业生分配、退伍军人安排,南京人口迅速增长。城里众多企业开始建造工人宿舍楼,不仅占用空地,也占用高空,而且将不少河塘填平。主城区渐渐没了溪流、水塘,家燕的食物大大减少,也无法筑窝。楼房高,人口密,汽车多,噪音也就大了,一些家燕无奈舍弃老窝,纷纷搬家到明城墙外,重新寻找适宜自己的生活家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京明城墙内几乎已找不到燕子,它们大多在明城墙外找到较理想的家园。在老南京的记忆中,随着此时多层住宅楼年年投建,燕子逐年搬迁到城外,并离主城越来越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45757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9
下一篇 2023-04-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