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时初刻是什么时间

未时初刻是什么时间,第1张

未时初刻是13时至15时。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谓之日侧、日映。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时辰划分

中国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23点至1点为子时,1点至3点为丑时,3点至5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初:晚上9点开始。

中:晚上10点。

末:晚上11点结束。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时 43.2分。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比如,给甲乙两字配上木(4:48-9:36)、给丙丁两字配上火(9:36-14:24)、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14:24-19:12)、给庚辛两字配上金(19:12-24:00)、给壬癸两个字配上水(0:00-4:48)。这些附会并无实际意义。

古代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十二时四十五分。

中国古代早期常定都西安(东经108度54分),后改为北京(东经116度43分),两地时差约45分钟,但仍以西安阳气最盛时行刑。即北京地区午时三刻正为西安地区午正。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百刻制(清以后改为1日96刻),即每刻14分24秒,午正三刻约当日12点45分。

扩展资料

古代时辰:

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兼有古代的习惯称法。依次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子时:23:00 – 01:00;

子初:23: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子正:00:00;

丑时:01:00 – 03:00;

丑初:01:00鸡鸣又名荒鸡;

丑正:02:00;

寅时:03:00 – 05:00;

寅初:03:00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寅正:04:00;

卯时:05:00 – 07:00;

卯初:05:00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升起的时间;

卯正:06:00;

辰时:07:00 – 09:00;

辰初:07:00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即吃早饭时间;

辰正:08:00;

巳时:09:00 – 11:00;

巳初:09:00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

巳正:10:00;

午时:11:00 – 13:00;

午初:11:00又名日正、中午等;

午正:12:00;

未时:13:00 – 15:00;

未初:13:00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

未正:14:00;

申时:15:00 – 17:00;

申初:15:00又名日铺、夕食等;

申正:16:00;

酉时:17:00 – 19:00;

酉初:17:00又名日落、日沉、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酉正:18:00;

戌时:19:00 – 21:00;

戌初:19:00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又称黄昏;

戌正:20:00;

亥时:21:00 – 23:00;

亥初:21:00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定即人静;

亥正:22:00;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午时三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32938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31
下一篇 2023-03-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