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寨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瓦岗寨在现在的什么地方,第1张

“瓦岗寨”位于如今的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南部。瓦岗寨曾经是隋朝末年瓦岗军农民起义的地方,集结了隋唐时期的众多英雄好汉,后来瓦岗寨内乱解散后,他们中的大多数投靠了李世民并成就了一番事业,较为知名的历史人物有魏征、张亮、程咬金、徐世勣、秦叔宝等。

“瓦岗寨”历史来源:

瓦岗一词的来历,历史久远。考其来源,要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我国尚处于封建社会的早期,同时也是东周的前期。东周的统治者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王室和其他有功人员,实行按地位高低,划分地盘,分而治之,叫做分封制。时间一久,周王室的统治者不思进取,统治势力逐渐变弱,而封建割据的地方势力越来越强,互不相让。到了春秋后期,兼并战争迭起,常常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而互相发动战争。于是,被进攻的国家向友好的国家求援的事也就频频发生。据《左传》记载,公元前五O二年夏天,齐国出兵进攻鲁国西部边远之地。晋国土鞅等率兵前来援救鲁国,鲁定公在瓦地与晋国救兵会师。事后,人们为纪念这次意义重大的会师,便在一处土岗上用砖瓦建造了一座亭子,俗称"瓦亭"因"瓦亭''建在土岗上,此后人们就把此地简称为瓦岗。

瓦寨镇位于三穗县东南部,距县城18公里.即距上海至瑞丽高速公路18公里,310省道穿境而过,辖区内居住有苗、侗、土家等十多个民族,辖区总面积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593亩,全镇年平均气温15.4℃,年降水量1128毫米.年无霜期270 天。瓦寨镇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地型属中低丘陵河谷地貌类型。

瓦寨镇是全省综合改革示点乡镇之一,素有“麻鸭”和“斗笠之乡”的称号,又是碑雕工艺发源地,具有黔东南州唯一的村级农贸市场·由于市场的拉动和当地党委、政府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瓦寨特有的农业产业带格局,麻鸭、山妹子金秋梨、太子参、蔬菜等农副产品形成了瓦寨镇的品牌优势。金秋梨面积6500亩,年产金秋梨13000吨;观光农业示范点一个,面积60亩;蔬菜基地一个,面积800亩;麻鸭基地2个,年出栏10万羽,年产蛋12吨;优质稻基地2个,面积1500亩;民星晚熟山地西瓜200亩;水楠竹1000亩、竹编斗笠年产200000个,晒席10000床。 全镇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54个村民组,有5406户,总人口19630人。其中:农业劳动力 17962人;非农业人口166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1.2﹪

辖区内有1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7所中小学,有基层党支部29个,党员459名。 交通、通讯便利,310省道贯穿境内8个村,实现村村通公路 (国标4级以下),开通了移动、联通手机通讯站,实现了有线广播电 视光纤联网,程控电话装机达1502门。

三穗县瓦寨镇历史:

自唐宋就实行羁縻统治。

宋大观元年(1107年)始置。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为安定县。为晓爱泸洞赤溪等处、卑带洞大小田等处;德明洞、秃罗等蛮夷长官司地,属思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邛水、得民、晓益、陂带、团罗五长官司;二十五年(1392年)并为邛水一十五洞蛮夷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二年(1414年)以邛水一十五洞蛮夷长官司隶镇远府。

清雍正十年(1733年)改设邛水县丞,为镇远分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添设镇远县丞一员分驻邛水司地。

民国二年(1913年)以邛水县丞地置邛水县,属黔东道;十三年(1924年)改灵山县;十六年(1927)易名三穗县。相传县城附近稻田中,一株水稻并出三穗,故名。

1950年,属镇远专区。

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撤销三穗县,并入镇远县。

1962年,恢复三穗县。

1958年12月20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2次会议决定:撤销岑巩、三穗2县,将原2县的行政区域全部划归镇远县。

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7次会议决定:恢复三穗县,以合并于镇远县的原三穗县行政区域为三穗县的行政区域。

1996年,三穗县辖5个镇、4个乡。县政府驻八弓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31353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30
下一篇 2023-03-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