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达拉宫在什么地方是什么?

小布达拉宫在什么地方是什么?,第1张

普陀宗乘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为“外八庙”之一。

普陀宗乘之庙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由一道曲折蜿蜒的宫墙包围。共有建筑60多处,依山峦地势建筑,色彩鲜明,气势雄伟,是中国古代皇家寺庙中的代表作。主要建筑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楼、白台、大白台、大红台、东红台等等。

普陀宗乘之庙是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修建的,“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庙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门内是碑阁,北是五塔门,高十余米,有拱门三个,上建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

门北是琉璃牌坊。牌坊北地形渐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筑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别,变化多端。最后为雄伟高大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的正面,下面是高达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耸立着高达二十五米的大红台。红台内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央是重檐攒尖鎏金铜瓦项的“万法归一”殿。

普陀宗乘之庙布局分三个部分:前部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周围其他建筑,大小共60余处,被包围在雉堞衔连、依着山势起伏而环寺一周的高大围墙之内。

漫步五孔石桥,进入藏式山门,便是黄琉璃瓦覆顶的碑亭。亭内竖着三座石,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分载《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三文。

碑亭后是五塔门。五塔门满壁白色,上有三层藏式盲窗,下为三座拱门,门顶上有五座喇嘛塔,门前有一对大石象,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

历史

乾隆帝《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载,该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竣工。这座庙宇是乾隆为了乾隆三十六年母亲崇庆皇太后八十寿辰而建,乾隆在庙中立御制碑《普陀宗乘之庙碑》纪念。

普陀宗乘之庙是“外八庙”中最辉煌、规模最大的庙。这座庙宇是仿照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而建,因而又俗称“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借译)和“布达拉”(音译)语出同源,意为“观音圣地”。

乾隆帝《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南海大士的普陀道场有三个,一个在印度(南海普陀寺),一个在西藏(布达拉宫),一个在浙江定海(普陀山)。乾隆帝本想仿照南海大士在印度的最早的普陀道场修建,但该道场的形制难以考察,而西藏布达拉宫都纲法式具备,乃仿照布达拉宫兴建了普陀宗乘之庙。

万法归一殿是该庙的主殿,为举行集会和庆典之所。每年农历七月十一日,在该殿举办藏传佛教学位考试。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日、正月十四日,在该殿举办送祟活动,该庙全体喇嘛在该殿集中念经。清朝,蒙古各部首领来该庙进香者甚多。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帝在万法归一殿接见回归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办大规模讲经祝寿活动。

1932年,美国芝加哥举办万国博览会,财阀洛克菲勒为招睐参观者,于1930年采纳了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建议,派人对万法归一殿实测实绘,在芝加哥制做出一个与该殿大小相同的模型。洛克菲勒又在中国搜集大批佛像和法器,于1931年使用专轮运到芝加哥,在复制的万法归一殿内展出。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瑞典建筑师麦克思·吴雷和几位专家成立了一家基金会,已经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手中购买了当年复制的万法归一殿全部构件,准备在斯德哥尔摩国际文化研究中心组装复建。麦克思·吴雷曾在1989年到承德同主管部门协商,对万法归一殿进行实地考察。

1961年,普陀宗乘之庙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包括普陀宗乘之庙在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

21世纪初,在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上的“御座楼”推出了民族宗教歌舞《普陀之光》,展现了普陀宗乘之庙落成、皇帝庆寿、土尔扈特部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该歌舞每天上午在“御座楼”为游客表演。

承德市双桥区西大街街道。小布达拉宫就是普陀宗乘之庙,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建设的佛教庙宇。小布达拉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西大街街道,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7679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7
下一篇 2023-03-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