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水乡,有去过的吗?感觉怎么样?

闽南水乡,有去过的吗?感觉怎么样?,第1张

闽南水乡 | 有一种美,叫遇见九十九湾湖

在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之间,九十九湾贯穿了龙文区朝阳、蓝田两个镇,沟通起九龙江北溪和西溪两条重要河道,连接起水与城的千古情结。

水在城中走,人在画中游。

走进九十九湾“闽南水乡”, 总会幻想自己拥有一座闽南文化元素的中式庭院,或许是对于逐渐淡去的闽南古厝记忆,还有一些情怀

充满想象和期待。

放慢脚步,到闽南水乡来一趟慢生活,感受一红一砖都蕴含着闽南韵味。最吸引我的是那一座座古厝的外观精致玲珑。红砖、赤瓦青石都是古厝最常见的元素,各种华丽的木雕、砖雕、石雕精妙绝伦。

漳州市打造以“漳州味·闽南风·古厝情”为主题的特色小镇闽南水乡,漳州市九十九湾将建成闽南水乡“乌镇”其中埭美古村位于九龙江南溪河畔、龙海市东园镇埭美村,离沈海高速漳州港出口两公里处,环抱于鸡笼山、大帽山、峨山之中。古村四面绕水,古榕遍地。是闽南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古建筑群,是“闽系红砖”的代表之一,也是第四批省级 历史 文化名村。

从高速路口出来,穿过一片茫茫的田地,便来到了龙海埭美。

映入眼帘的是276座整齐划一的闽南古厝,红瓦绿树,清水环绕小村庄,水鸭嬉戏,白鹭略水而栖。

垂倒的古榕树上几只小鸟唧唧,天后宫香火袅袅,路边小摊贩用拗口的普通话呦呵着的买卖声。这就是我对埭美的印象,一个被称为“闽南周庄”的地方。

乡土 美食

在村落里,你可以品尝地道的闽南的小吃,也可以自己动手亲自制作,打麻糍,或者磨米浆,推石磨制作锅边糊等。

埭美也有农家乐,带你体验农家生活,摘火龙果,葡萄架下避暑,烧着柴火的饭应该更让你饱足。一切都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漫步在埭美之间,这座闽韵的水乡让人勾起的乡愁。是我们洗尽铅华之后的返璞归真,是埭美静静的流水给人不急不慢的生活。

攻略:景区门票免费

1、驾车:从龙海东园高速出口出来,再前行两三分钟就到埭美。从漳州市区到埭美高速50分钟。

2、公交车:漳州过来到龙海 汽车 总站下车,搭东园公交车。厦门过来的朋友在厦门码头坐快艇到漳州港,从漳州港再搭公交车到东园。

随着如今网络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众 旅游 目的地被人们发现,迅速变成了“网红”景点。如果你是一个文艺范儿十足的古镇村落爱好者,那么你一定听说过这样一个古村落——埭美村。

埭美村,一般称作埭尾村,位于福建漳州龙海市,这里东邻东园村,西邻南溪,南邻枫林村,北邻茶斜村,是龙海市东园镇的一个行政村,村里居民多数姓“陈”,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后裔。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闽南水乡”,全村四面环水,一条内河如长龙一般将整座村庄围绕起来,如果从空眺望整座村庄,会发现村庄如同一座岛屿一般浮在水面之上,此种风情,不输给江南的各种古镇胜地。

来到这里,你会发现,这里是古厝的聚集地,在这里,至今保存着龙海市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全村共计270多座古厝呈轴对称排列,新旧排列有序,整齐划一,规划科学,这在福建的古村落中也是很难见到的。

走进村庄里,红砖瓦、灰白墙、燕儿尾眺,一派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这里的古厝大都是二进四开间的闽南四合院结构,既宽敞又极具传统韵味。

也许是这里如诗如画的古镇风光太富有诗意,让人心醉,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几乎都会在门前种植一些花花草草,走进古朴而干净的巷子中,红瓦白墙,古巷朴素,花朵缤纷,别具韵味。

勤劳的闽南人民对家乡是分外珍惜的,干净整洁的地面,清澈的河流,四通八达的巷弄,各色树木花朵点缀着这处村庄,使它看上去更加美丽。

在这里,你才知道理想的村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孩子在村中随处奔跑嬉闹,老人三五成群坐在家门口闲聊家常,鸡犬相闻,家家户户守望相助,闲适祥和。

暮色降临时分,在天井院子里,一张桌一家人,一顿家常饭菜,是对一天辛苦劳作的最深问候。远处的山峦,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静默不语。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向村子的远方延伸开去。

在繁闹喧闹的都市里,我们拼命向前走,跟随着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许久不曾让自己停下来好好感受下生活的美,也许在埭美村,能找到失落已久的真我。

挺不错的,特别晚上饭后散步

湘桥之名在江南有很多处。现在介绍福建历史名桥——湘桥。

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湘桥,在漳州龙文区蓝田镇,九十九湾内河绕村而过,称为湘江,旧时有一桥供学童通往隔岸上私塾,故名湘桥。

湘桥是水做的,一边是蜿蜒的九龙江,一边是九十九湾。

临江傍水的湘桥村,人文俊逸,乡贤俊彦辈出,清康熙奉政大夫黄金钟、清雍正刑部主事黄天瑞、清乾隆翰林院检讨黄兰枝,以及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美术教育家黄稷堂等历史文化名人均生长于湘桥村。2007年,湘桥成为集文化、名人、古建筑为一体的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我们是黄昏时抵达湘桥的,夕阳下的湘桥安谧而美丽,火红的斜阳映照着大江,苍茫的暮色正逐渐将湘桥村拥抱在怀里,“大夫第”、“翰林第”、“贡元第”、“进士第”等10余座历经数百年的明清古建筑便赫然于眼前。这些古厝大多建于清朝至民国初期,均坐东北朝西南,每座之间留有2米多宽的通道,一字形排开,座座相连。每座古厝结构规格大致相同,为五进式或三进式。屋前石埕连片,树木林立,并设有旗座,只是旗杆已经不在,不见有威仪之风了。

“大夫第”是这些古厝中最壮观的宅第之一,占地近五亩,是典型的清代官宅建筑。古宅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康熙年间进士黄金钟的故居,采用砖石土木结构,古香古色,气宇轩昂。宅院大门额顶悬挂“大夫第”匾,一对雕有喜鹊、寿鹤、麒麟等吉兽祥鸟的石鼓,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蹲守在大门旁。大院内朱廊画壁,长廊曲回。宅内每进各设屏风,且均有天井,晴时能晒日,雨时能排涝。天井内花架、花坛倚墙而设,淡雅清幽。

这个村中最为奇特的是一座供奉着的三国时代名医华佗的古庙,全省惟一,十分稀罕。古庙始建于明末清初,历经几代重修,当地人称它为“仙祖庙”。古庙属土木结构,面向九十九湾,占地约一亩。主殿祀奉神医华佗,左右墙上分别写着“忠孝”、“廉节”行书大字,每字约两米,用笔苍劲有力,结构严谨,据说是漳州人、明末抗清英雄、大书法家黄道周所书。

相传在明末的时候,湘桥村的一些老百姓得了一种怪病,怎么治也不见好转,有人认为来了瘟疫,一时引起许多人的恐慌。有一天,神灵托梦给老百姓,说只要从村里江边的那棵榕树上摘一些叶子,用村里的甘泉熬成汤,喝了就会好。一些老百姓照着那样做,果然把怪病给治好了。有人说那神灵就是名医华佗。因此,村民们集资在村里榕树的旁边建一座庙宇,也就是现在的华佗庙。此后,湘桥村的村民把每年农历十月十七作为“仙祖生日”以示纪念,这个“节日”是湘桥村最隆重的民俗活动。

在华佗庙的前殿还挂着一块“仙方妙著”的牌匾。这个牌匾是清朝闽浙水师提督王得禄亲笔题字,并亲自从厦门护送到湘桥华佗庙。据传,清嘉庆年间,清朝水师名将王得禄的兄嫂得一腹胀怪病,百般医治未见效。因王得禄年幼父母双亡,由兄嫂一手带大,王得禄视兄嫂如母,面对兄嫂的病情,他十分焦虑。当时有部下告诉王得禄,在龙溪(漳州古称)湘桥有座华佗庙的药签非常灵验。于是,王得禄派亲信到华佗庙求神问药,在得到华佗庙的药签后,王得禄按照药签的要求抓药治病,其嫂果然药到病除。为了感谢华佗庙,王得禄亲自由厦门乘船沿九龙江畔寻华佗庙答谢,亲题“仙方妙著”。

悠转在湘桥村的村道小巷,抚摸着随处可见的粗大的砖石,雕刻精美的花岗岩石,令人浮想起古村昔日的繁华及黄氏家族之荣光。这里曾经村道洁净,河道笔直,两岸遍植榕树、凤凰木、龙眼树,古民居倒映水中,河上龙舟穿梭如箭,桨声乃。“日现不蔽前山色,夜来常闻流水声”,写的就是湘桥,好一幅村居美景。

而今,一切都在变化,在流转,只有古旧的华佗庙前,那棵300年的老榕至今依然枝繁叶茂,静看世事变幻,沧海桑田,而大树下那只天然的石龟始终与古榕一道相守,不离不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5589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6
下一篇 2023-03-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