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第1张

2010年夏天第一次去巴黎,巴黎圣母院是必须打卡的地方。那个时候还没有网红景点,现在想想巴黎圣母院早已是网红景点的鼻祖之一了。也可以说是一种幸运,在巴黎圣母院烧毁之前,看到了她的全貌,并且进入了圣母院。印象最深的是那天是周六下午,很多人在做礼拜,神父用法语说了什么(估计是敬拜圣母和上帝的话),全场人包括很多游客刷的一下都跪了下来,因为没听懂(听懂了可能也不知道要做什么),我站在那些俯下的身躯中间。当时觉得非常震撼,我在圣母院还花2欧元点燃了一颗小蜡烛。

圣母院不是所有部分对游客开放,第一层是教堂的主堂,虽然巴黎圣母院不是欧洲最大的教堂,但也算是气势最为恢弘的教堂之一了。地下一层是主教的石棺。下去之前我还不太知道,后来转了一圈感觉比较冷,而且都是石头雕塑,所以我快快回到了第一层。可以想象的是这座始建于1163年,建成于1345年的大教堂经历了怎样的过往。

2019年4,一场大火烧掉了巴黎圣母院的阁楼,尖顶倒塌,三分之二屋顶被毁。6月重游巴黎,巴黎圣母院已经关闭。有点感叹和可惜。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描写了圣母院的建筑特色,也描写了从圣母院高点看到巴黎全貌之美。他本人也指出建筑本身就是一种人类文明的体现。而这种人类文明的基础是普罗大众的智慧,日积月累,形成了文明。《巴黎圣母院》里对于建筑和印刷对人类文明的推进也十分精彩。200年前雨果就能看到以古登堡为代表的印刷术/印刷工厂在美因茨给世界文明带来的变化,不难联想到今天,当电子书/屏媒体逐渐代替了印刷术,这种为自下而上的表达提供了更便捷方式的媒介,又会给人类的文明带来怎样的变化。或者,如果想得更远一点,未来也许会有其他方式代替电子屏媒体的媒介,是技术改变人类的生活形态,还是人类的生活形态改变技术,历史的车轮滚滚,文明不断地衍生。

《巴黎圣母院》雨果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位大文豪当时主要的创作集中在诗歌和戏剧上,这本小说的创作主要是为了贴补家用。但却意外成为雨果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卡西莫多对埃斯梅拉达的感情确实因为强烈的形体上的美丑对比,但同样的出身卑微但心灵美好令人震撼。但我却对副主教堂·克洛德·弗罗洛的任务塑造印象极其深刻。我觉得这个人可怜、可悲、可恨,但悲却大于恨。同样,埃斯梅拉达虽然无辜,但她的天真却让我觉得no zuo no die (这可能跟她的基因也有点关系,她那可怜的歌女母亲也是头脑简单的祥林嫂第二)。

副主教堂·克洛德·弗罗洛也是苦孩子出身,其实他也曾有颗善良的心,禁欲、苦修,靠自己的努力向上爬啊爬,养活弟弟,收养卡西莫多,他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坏人。但是他的欲望让他失去了自控,一直到后面的极端虚伪和残忍,这么以为苦修的副主教离上帝渐行渐远,我觉得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和他长期极度的自我禁欲和控制是有关系的。再加上他对弟弟教育的失败,更加重了他的挫败感。所以即便做到了副主教,他的信仰也未必牢靠,而是处于一种极度的空虚之中,向炼金术求去真经。纵观历史,副主教的空虚的一面是很多成功人士的通病。即便雨果本人,他和多位女性的关系,甚至还自创了一些对于他欲望满足的词语。且不论是不是对女性尊重(很多女的估计自己也愿意),但是更多可以看到人性欲望的一面。当然,相比之下,军官富比斯更加恶劣,不仅沾花惹草,而且还有欺骗。古往今来渣男太多,人设崩塌的太多,出了事还有做ppt道歉的,微博官宣的,我就不举例了。

从更宏大的视角,阶级的差异在《巴黎圣母院》里也是一览无余。副主教堂·克洛德·弗罗洛即便坐在了副主教的位子上,也还是被人指指点点贫苦的出身,沉默寡言苦心修行的怪胎。连他愿意收养丑陋的卡西莫多也被视为不正常。殊不知,人们因为外表的美丑评判内心的美丑才是更肤浅和丑陋的行为。即便是处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看到和自己一样基层的埃斯梅拉达要被绞死,丑大王卡西莫多受到鞭刑,有同情心的少之又少,大部分都在看热闹叫好,抱着一种畸形的心理而不自知。这就跟《阿Q正传》里那些去看杀人的百姓一样,同去同去,就像一群鸭伸长了脖子被黑手抓住了。而那些贵族们更是缺乏同情心。当富比斯的未婚妻和她的朋友们见到埃斯梅拉达,除了嫉妒之外全部都是鄙视和非难,所以在她看到上绞刑架的埃斯梅拉达,全部都是幸灾乐祸。更不要说长相丑陋的卡西莫多,什么都不做就因为相貌就被人扔石块和谩骂,美和丑,正义和邪恶,谁来定义。眼睛看到的,约定俗成的,颜值即正义,就是对的吗?更可怕的是,当我们被颜值消费的时候,颜值也在消费我们。

路易十一的阴险,还有权利的斗争在书里也可以见一斑。雨果写作的时候经历了法国7月革命,就是德克拉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这幅名画反应的历史。

人民对波旁王朝专制的不满在书里也有体现,绞刑杀人就是一种常态。昏庸的统治和无能官员的治理,刑讯逼供和腐化,包括国王和法官的斗争,教会的堕落,这种的社会中人能洁身自好太难,不畸形太难。反而是和社会完全隔绝面目最畸形的卡西莫多还有一个美好的心灵。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文明和历史都是普罗大众来书写。只不过,历史总在反复的上演罢了。

我很喜欢卡西莫多赋予那些大钟生命的描写,所以当他和埃斯梅拉达的骨架化为灰烬,感觉圣母院的大钟也静了下来。

                    巴黎圣母院——介绍

巴黎圣母院(法语: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又名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巴黎圣母主教座堂,位于法兰西共和国首都巴黎市中心城区,地处塞纳河中央西堤岛上,与巴黎市政厅和卢浮宫隔河相望,为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始建于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四年(1163年),是基督教支派天主教巴黎总教区主教座堂、法国首都最悠久和最具象征意义的纪念碑之一、欧洲最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一、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法国及欧洲文学文化地标建筑。

巴黎圣母院平面为长形马蹄哥特式拉丁十字形制,总长约127米,总宽约48米,总高达96米,总建筑面积达55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西立面置有两座钟塔,高约69米;内部共有五个纵舱,包括一个中舱与两侧各两个的翼舱,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十字长翼是圣母院长方形主殿;东端是圣坛,后为半圆形的外墙,横厅两个尽段都有开门,旁置小塔;圣坛外有标志性尖塔,高96米。巴黎圣母院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意义上的哥特式教堂,建筑本体的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及堂内珍藏的大量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蜚声中外的世界声誉,是法国巴黎的象征,世界主流宗教基督教圣地。

1862年,巴黎圣母院被法国历史古迹委员会列入法国遗产纪念碑清单。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巴黎圣母院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5359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5
下一篇 2023-03-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