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那里可以看到三桑叶

杭州那里可以看到三桑叶,第1张

杭州以下地方可以看到三桑叶:

北大桥这边有几棵桑树,登云路余杭塘路交界口有桑树。采集桑叶主要是为了喂食蚕宝宝。

杭州桑树的分布地很多,但大都偏离市区。如果在市区内,桑树和桑叶都会很少。上述这些地方是古街,因此有桑树。

桑树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每个地区的典型品种成为相应的生态型。现将各主要蚕区的生态类型分述如下:

1.珠江流域广东桑类型 本区域是我国南方的主要蚕区,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桑树发芽早,发芽期在1月上、中旬,发芽率高,一般达80%左右,成熟快,多属早生早熟桑。发条数多,枝条较细而长,一般达200cm以上。枝态直,皮孔多,每cm210—15个,节距4—5cm。叶形小,叶长15—22cm,叶幅13—19cm,叶肉薄,叶色淡绿。花、椹多。再生机能旺,耐剪伐。抗寒性弱,耐湿性强,易受旱害。其资源较丰富,现已收集保存近500份。

2.太湖流域湖桑类型 本区域以太湖流域为主,包括镇宁以南,杭州湾以北,天目山以东的广大平原,是湿润气候带。桑树生长在温湿度适宜、积温高、生长期较长的环境中,其发芽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芽率为60—70%,成熟期5月中旬,多属于中、晚生桑。发条数中等,枝条粗长,约170cm左右(夏伐中干桑),侧枝少,节距约4—5cm,节间微曲,皮孔多,每平方厘米9—17个。叶形大,全叶,心脏形居多,叶长17—25cm,针幅15—23cm,叶面缩皱,叶肉较厚,叶质柔软,硬化迟。花和椹较少。成片栽植,养成低、中干桑。资源丰富,已收集保存360余份。

3.四川盆地嘉定桑类型 本区域位于川西平原和川南地区,是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发芽期多在3月上、中旬,发芽率75%左右,成熟期5月中旬,多属于中生中熟桑。发条数较少,枝条粗长,一般达200cm左右(夏伐中干桑),皮孔多,每平方厘米12个以上,节间直,节距约5cm。叶形大,叶长18—24cm,叶幅15—22cm,全叶、心脏形、叶面平滑、硬化迟、叶质优。花穗较多,椹少。对真菌病抵抗力强,不耐寒。本类型以川南栽培最多,其次川西平原,多栽植于“四边”,养成中、高干桑,资源丰富,收集保存达200余份,另外还拥有大批实生型桑资源。

4.长江中游摘桑类型 本区域主要指安徽南部和湖北,湖南的部分地区,属暖温带季风湿润气候,春秋季较长,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本类型桑树发芽期比湖桑类型早1—3天,成熟期5月中旬,发芽率70%左右,多属于中生中熟桑。发条数少,枝条粗壮,长度150—200cm(夏伐中干桑),枝态直,侧枝少,节距3.5—4.5cm,皮孔多,每平方厘米12—16个。叶形很大,叶长19—30cm,叶幅17—28cm,叶面有泡状缩皱,叶片着生下垂,硬化迟。花穗小,椹少。抗寒性较弱。树型高大,多养成乔木式,零星栽植,资源少,仅收集保存20余份。

5.黄河下游鲁桑类型 本区域是指山东蚕区,亦包括河北省的部分地区,是我国北方主要蚕区,气候特点是:冬春季干燥温度低,夏秋季高温多雨,秋凉早,日照充足。桑树在这种的生态环境中生长期较长,桑树发芽期在4月中旬,但开叶后,叶片开放,成熟均较快,发芽率75%左右,多属于中生中熟或晚生中熟桑。发条数中等,枝条粗短,一般条长100—150cm,节间较直,节距3.5—4cm,皮孔较小,每平方厘米约11个。叶形中等,叶长16—23cm,叶幅13—20cm,叶片厚,叶色深绿,硬化较早。叶用品种花,椹小而较少,又有椹多的果用品种。抗寒耐旱性较强,易发生赤锈病。本类型桑树多养成中、高干或乔木形式,资源较丰富,收集保存130余份。

6.黄土高原格鲁桑类型 本区域位于内陆,包括山西、陕西省的东北部和甘肃省的东南部,属温带季风干燥气候。本类型与湖桑类型同地栽培,发芽期和成熟期早2—3天。发芽率65—80%,多属于中生中熟桑。发条多,枝条细直,条长150—180cm(夏伐中干桑),节间直,节距约4cm,皮孔少,每平方厘米6—10个,叶形较小,叶长14—21cm,叶幅11—17cm,全叶多,裂叶少,卵圆或心脏形,叶色深绿,硬化较早。耐旱性较强,易感黑枯型细菌病。本类型桑树以梯田边栽培最多,养成中干或高干桑,资源较丰富,已收集保存160余份。

7.新疆白桑类型 本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大陆性沙漠气候。本类型与湖桑类型同地栽培,其发芽期比湖桑类型迟2—4天,但开叶后,生长快,成熟期比湖桑类型快2—3天,多属晚生中熟桑。发芽率约70%左右,发条数多,枝条细长而直,条长150—200cm(夏伐中干桑),木质硬,节间直,节距4cm左右,皮孔少,每平方厘米5—10个。叶形小,叶长13—18cm,叶幅10—16cm,叶色深绿,叶背气孔比其他类型少。叶质优良,养蚕成绩较好。花、椹较多,椹多白色、味甜。根系发达,侧根扩展面大,适应风力大、沙暴多和天气干燥的不良环境。多养成乔木式,已收集保存130余份。

8.东北辽桑类型 本区域在我国东北部,是寒温带的半湿润或半干燥气候。本类型与湖桑类型同地栽培,其发芽期和成熟期均早2—3天,多属于中生中熟桑。发芽率高,一般达70—80%,发条数多,枝条细长,达150—200cm(春伐中干桑),富有弹性,不易受积雪压断,侧枝多,节间直,节距约4cm,皮孔少,每平方厘米5—12个。叶形小,叶长14—21cm,叶幅10—19cm,叶色深绿,硬化早。根系发达,入土层深,抗寒性强,易发生褐斑病。本类型多为分散栽植的乔木桑,已收集保存80余份。

前些日子跟孩子外出采草莓,在那边村子的池塘边发现了一棵桑树。没有怎么辨认,就是直觉。还没有结桑葚,只是感觉叶片有些质感,是记忆中的桑叶。

不久前听一个妈妈说,她的孩子也想养蚕宝宝,可惜小区这一片没有桑树,自然就没有桑叶可以喂食,于是不得不放弃这个念想。想来,城市里面的小朋友就是如此感受小动物和自然的吧。

记忆中,老家门口有一棵高大的桑树。夏天时,枝叶茂盛。有一年,从哪里得来一纸的蚕卵,黑黑的小颗粒。就那样放在一个盒子里,置于温暖的地方。过几天,就发现纸上有细细的东西在蠕动。那就是孵出来的幼蚕。

之后,就近取材,采来桑叶喂食。一度,我真心不喜欢这种软体的虫子,特别是绿色的毛毛虫,树上会垂丝吊着的有点刺毛的虫子,据说触及皮肤就会又痒又疼。可植物茂盛的季节,这些虫子特别多。也许那会的自然生态更好。

可自从在邻居家看过蚕的成长后,对它的害怕没有那么多了。只是当它们随着进食越来越大的时候,真的是“白白胖胖”的。很多人觉得“可爱”,会用手去摸,我还是有所忌惮。对这种软体的动物,那种软软的触感心存保留。

等到蚕宝宝都“发福”后,就离它们“作茧自缚”和“破茧而出”的时候不远了。小的时候他们都挤在一起,也有足够的空间。等大了之后,就要给它们“分家”了,或者找来更大的筛子用。

养蚕的过程,忍受它们软软白白胖胖的,就是为了看后面的“蜕变”,还有那个可以抽丝的茧。那棵树上的桑叶也被我采了不少。还好,村子里有不少桑树,我们也都认得。

等蚕变成蚕蛾飞出来的时候,养蚕的过程基本结束了。它们落在干净的纸上,等着再产卵。想来那些芝麻大小一纸的蚕卵就是它们最后制造的。才有了珍藏,作为下一年的养蚕的“种子”。好像,它们产完卵就在纸上死去了。

还记得,这些“成果”在小伙伴们之间赠来送去的。大家都乐此不疲的。这个自然生长的过程,需要桑叶给予养分。而枝繁叶茂的桑树,承担得起喂养这些幼蚕的生长。

很久很久不曾记得自己养蚕的旧事了。也许太过平常,太过自然。

这棵桑很高,还有一枝横着长的略粗的树干。不知怎么就被我们挂上了麻绳做了个秋千。麻绳对折打结,再穿过树干,垂下的两股绳子上再卡个小板凳。孩子们就轮流上去荡秋千。每摇晃一次,树也跟着抖一抖,迎面还吹来一阵风。很是凉爽。

夏天时,我们就在这棵树下乘凉,荡秋千玩耍。也有不慎摔下来的时候,毕竟秋千是个组合体。摇得高的时候就会不安全。但也不妨碍我们玩。摔就摔了,顶多一脸灰,或者破点皮。树下面还是泥土,没有水泥砖头那么坚硬。

当然,树的存在还有另一个乐趣,那就是攀爬。爬树是儿时男孩子喜欢的游戏。我本质上还是有点“野”的,也爬了好多次。

一般是树上的桑葚成熟之后。这自然的美味,自然是逃不过孩子们的“魔爪”的。树上,青的,红的,紫的。紫的酸酸甜甜,红的酸多点,青的还没熟。熟透的,拉扯树枝,敲打下,就会落到地上。捡起来,到井边打水洗洗了就吃。

等到“触手能即”的地方已经被“祸害”完了之后,就轮到高处的了。这就得施展爬树的技能了。从主干。踩着树节,或者坑洞,手脚并用就上去了。有人在上面的时候。还有伙伴拉一把。边摘边吃,吃饱了再扔下来。

吃完桑葚,总是一嘴的紫红色,看起来像个“血盆大口”。很多落在地上的桑葚也把土地给染色了。谁要是光脚踩上去了,就会引来一阵狂笑。惨不忍睹的颜色,好像不是那么容易洗掉的。回去,准要挨骂!

那种味道,再也难寻。到城市之后,也遇到卖桑葚的,可是味道寡淡,果食也没什么弹性,实在吃不下去。以后,也就不去期待可以找到那个味道了。

想来,没有桑叶的蚕宝宝,日子也是不会好过的。不知道最后是否能看到它们破茧而出,还是中途就夭折了?桑树都难以看到了,又如何还有那些乐趣?

上次去杭州玩,在山里面看到别人门口种的植物,母亲说那是薄荷,可我认出那就是番茄。多年不回老家,不参与蔬果的种植,连母亲都认不出它们的样子了。可它们还原原本本的在我的记忆库里。

如今,看儿子放学后跟小伙伴们玩碎石头,那坚硬的“玩具”,只能在扔下水时,激起一些涟漪,发出一点声响。远没有那柔软生命的蜕变,成长与死亡那么自然,那么需要一些耐心,等待,喂养与关注来得丰富。

___写在2017年儿童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4932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5
下一篇 2023-03-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