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二泉”有着怎样的故事?

南京的“二泉”有着怎样的故事?,第1张

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曾经登南京的雨花台游永宁寺。他见寺中有一泉,色味俱佳,倍加赞赏,品后称其为“二泉”。泉水从数米高的假山石中汩汩流出,汇集成池,池中泉水清澈见底,甘洌可口。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地区建成了雨花台景区,成为南京著名的旅游景区。江南第二泉在雨花台的东岗上,原来是在永宁寺内,因寺而取名永宁泉。

另一处甘露井与第二泉相对而望。据史料记载,甘露井是南京最古老的井之一,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井水清冽,久旱不雨也不枯竭,其味甘醇。

众所周知享誉盛名的“天下第一泉”非趵突泉莫属,此泉位于济南历下区,除了拥有这一好听的称呼以外,它同时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前往此地的游客数量难以计数,来到这里,也能让游客们感受到,那种难得一遇的江南园林独特景致。据称当年乾隆下江南时,途经趵突泉,就拿这里泉水泡茶喝,由于趵突泉水泡过的茶水味道特别纯正,所以才把趵突泉称为“天下第一泉”。“天下第二泉”会在哪个城市呢?

在江苏无锡有一座惠山,虽然游客们对这里的了解并不多,但是却拥有“江南第一山的”称号,当初这一称号,是清朝乾隆皇帝给的。那时的他第六次下江南,来到了惠山,看到惠山美景怡人,便把这座山称为“江南第一山”。游客们一心想了解的“天下第二泉”就在惠山。

惠山上泉眼无数,自古以来,就有“九龙十三泉”的美誉,名气最高的也就是拥有天下第二泉之称的惠山泉了,泉眼开凿于766-777年,直到现在已有1200年历史了,惠山泉水很是甘甜,因此游客们来到惠山以后,都会抢着饮用泉水。

早在元朝时,因为前往惠山泉取水的人数量太多,而不得不以限流方式来对人员进行控制,甚至在外围还进行收税,就跟现代人想到旅游景点游玩时购买门票差不多。到了明代之后,就出现了许多数量的名人,还有一些做官的人,都喜欢前往惠山取泉水。

早在唐代时,拥有茶圣之称的陆羽就曾经在惠山泉取泉水泡茶喝,后来就有了“陆子泉”的美誉。不仅达宫贵人很喜欢喝这里的泉水,就连古代的一些君王,也很喜欢品泉水。名气最高的就是清朝时期的乾隆皇帝,对惠山泉水更是喜欢得不得了。

现在的惠山在拥有天下第二泉的名称以后,也已经成了无锡市名气最高的风景旅游胜地了,前往此地的游客更是难以计数。游客们来到惠山不只是为了品泉水,最重要的是还可以让游客们游览惠山古镇,惠山寺跟江南四大名园寄畅园,这些旅游景点距离天下第二泉很近。

不光惠山泉水好喝,还在此地孕育了一位名气很高的民间艺术家,也就是瞎子阿炳。海外名曲《二泉映月》就是根据惠山泉而谱成的曲子,游客们到了此地,还能听见好听的二胡乐曲,很是耐人寻味。你们是否知道拥有“天下第二泉”之称的惠山呢?

二泉映月中的二泉,是江苏无锡市的西郊惠山九龙十三泉,中声名最大的“天下第二泉”,人们也称它为二泉。

惠山泉,相传唐代陆羽评定了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被列为天下第二泉,故一名陆子泉。被唐代诗人李坤称为“人间灵液”。经乾隆御封为“天下第二泉”,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郊惠山山麓锡惠公园内。

惠山泉不仅水甘美、茶情佳,而且还孕育了一位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家阿炳和蜚声海内外的名曲《二泉映月》。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无锡雷遵殿道观出了个小道士,名字叫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青年时双眼因目疾而先后失明。他从小就酷爱音乐,在其父道士华清和的传授下,二胡演奏技艺渐臻圆熟精深,最后达到深高造诣,以致无锡的人们誉他为"小天师"。

他常在夜深人静之时,摸到惠山泉畔,聆听那丁冬泉声,手掬清凉的泉水,神接皎洁的月光,幻想着人间能有自由幸福的生活。他用二胡的音律抒发内心的忧愤和人间的疾苦,祈盼光明幸福的降临,作出了许多二胡演奏曲,其中以惠山泉为素材的名曲《二泉映月》最脍炙人口。

此曲节奏明快鲜明,旋律清越动人。二泉孕育的名曲《二泉映月》,它和名泉一样清新流畅,发人幽思,催人奋进。人们为纪念这位著名民间音乐艺术家,1984年在二泉亭重建了华彦钧之墓。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扩展资料:

1950年12月,瞎子阿炳因病逝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阿炳的《二泉映月》和他的音乐遗产差一点随他的患病离世而失去,是当时一位在南京求学的无锡学生黎松寿偶尔试手,才被专业人士发现。后来担任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的黎松寿,曾在生前回忆《二泉映月》最初版本录音的故事。

1950年8月下旬,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回无锡过暑假。到了之后,要我马上与阿炳约定录音日期。阿炳练了几天,以便录音时更有把握。录音场所就定在公花园旁边的三圣阁内。9月2日晚上七点半,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先生在三圣阁内静静恭候着阿炳的到来。

阿炳到后,录音机启动,钢丝带缓缓地转动起来,大约五分钟后,阿炳在最后一个“5”音上习惯地将一指从高音区滑向琴筒处,以示全曲终结。从陶醉中醒来的杨先生带头鼓掌,连说:“太妙了,太妙了!难得啊,难得!”

“自病自知,我手上功夫已不如从前,见笑了。”阿炳摇头谦虚。杨先生向阿炳询问:“曲名叫什么?”阿炳回答没有名字。杨先生坚持要有一个名字。想了很久,阿炳说,那就叫它《二泉印月》吧。杨先生向阿炳提出:“印月的‘印’字,改成映山河的‘映’字可好?”阿炳欣然同意。

由此,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民族音乐瑰宝,正式展开双翅,将伴着它的作者一飞冲天了。可惜的是,1950年9月2日第一次为阿炳音乐录音,当年的12月4日他便因病去世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黎松寿在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担任音乐系教授。2010年5月,黎松寿在南京去世,享年89岁。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二泉映月(二胡乐曲、阿炳代表作)

百度百科——惠山泉

内蒙古新闻网——北国风光 》文艺地图》《二泉映月》险些失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19203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1
下一篇 2023-03-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