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洑山的地形 地势 历史

河洑山的地形 地势 历史,第1张

河洑山古为平山、武山、太和山。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为平山:“沅水又东,经平山,西南临沅水,寒松上荫,清泉下注,栖托者不能自绝于其侧。”之所以称河袱山,杨嗣昌解释说是因为“山下出泉伏流而人于河。”与郦道元说的“清泉下注”相一致。所言清泉,据《寰宇记补缺》称“德胜泉”,常德旧志记为卓刀泉,也称崔婆井。泉水甘洌,来往游客乐于掬而饮之。于是衍生出许多动人的故事,最典型的是道士张虚白为感谢卖酒姥崔婆对他的善待,长期饮酒不给钱,从不厌弃,指地掘井,不仅解决了崔婆取水路远的困难,而且井水甘洌胜过酒,井水就可以做酒卖。古人依照上述故事修建了崔婆庙、虚白庐等建筑,成为景点。河洑山流传张虚白的故事并不奇怪,因为它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早在南北朝,山顶就修建了道德观。明嘉靖初,有方士在经历兵燹之后的道德观的遗址上修建真武殿,改名“太和观”。于是,河洑山又称为太和山。 河洑山有大小山岭56个、沟谷42条,植物种类115科542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因地势险峻,是通往湘西,川黔两者的咽喉,自古以来乃兵家必争之地。

河袱山绵亘数十里,岗峦相属,其中不少相依的山脉也很著名。高吾山即是一例,旧志记载其位置距今常德城130里,比平山远10里。山下有高吾洲,《桃花源》中的晋渔父黄道真就隐居该地修道。旧志称该山:“盘踞森耸,周环百余里,诸山环拱其下,即武陵溪与沅水合”。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就曾来河袱山游览,写有《武陵泛舟》诗:“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坐昕闲猿啸,弥清尘外心。”明代兵部右侍郎、署兵部尚书事陈洪谟归休后,筑“高吾书院”。在高吾山后有一座山名鹿山。南朝人黄闵所著《武陵记》中,有武陵人射鹿的故事。该故事与梁释慧皎所著《高僧传》记的惠元的事迹相近。惠元于东晋太元初年,在河袱山建耆阁寺(遗址在今河澈林场场部)。其后,著名的和尚还有竺慧,《高僧传》称赞他“精苦有戒节”。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五溪,途经河袱,后人在山上修建新息侯祠。清康熙年间进士田雯,提学江南时,写有一首《河袱新息侯祠》诗:古屋昏灯矍铄翁,崔婆村井庙门通。断碑疑是边陲柱,坏像仍矜顾盼雄。夕照烟浮鸦背黑,野塘香送藕花红。士人莫荐新菰米,恐与当年薏苡同。

田雯与常德有很深的关系。清顺治进士、武陵人刘昌臣提学山东时,山东德州人田雯“初人试”,很受赏识。刘昌臣言传身教,使齐鲁学风文风为之一变。田雯学习恩师,推崇古文,生活也有古代高士之风。他主持考试,拒绝一切饮食招待,自己买菜春米做饭,被远近的人称赞。 河袱山在古代,于佛教道教都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佛教寺庙未恢复,而道教的太和观历经沧桑,至今香火不断。

1927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彭公达到常德,在河袱山太和观召开党员代表大会,传达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精神,布置组党组军,开展武装暴动。同时,建立“中共湘西特别委员会”,领导湘西各县地下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1943年7月,抗日战争的鄂西会战结束后,调驻常德的第七十四军五十七师驻河袱一带整训,师部移设河袱山太和观。9月,洞庭湖西岸警备司令傅仲芳在太和观召开保卫常德的军事会议。11月4日,余程万率部由河袱进入常德城。常德会战,河澈山是重要战场,“虎贲”将士坚守阵地,从11月20日至23日,激战了四天三晚,虽然营长以身殉职,500名守军阵亡,太和观、耆阁寺等建筑被日军飞机投下的燃烧弹所摧毁,但日军在河袱山丢下了上千具尸体。当年抗敌的五个烟火台犹存,七座暗堡保存完好,6000米交通壕依稀可见,成为今天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1946年,早年在冯玉祥部队任过旅长的常德县丹洲人龙崇顺离职后转信道教,募资修复太和观。新中国成立后,太和观先后被作为常德县卫生院的肺结核医院、武警训练场营房等。“文革”中因为它曾是革命遗址而幸免于拆毁。1993年,由河袱山森林公园按名胜古迹修葺一新,园内雕梁画栋,更具气势。虚白庐却因施工震动而倒塌,未能恢复。

历史名将马援、关云长,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杨幺都曾在此扎寨、屯兵作战。我党我军老一辈革命家贺龙、萧克、关向应、帅孟奇也在此指挥过战斗。

“河洑”读音为(hé fú),今有“河洑镇”“河洑山”。

“洑”字读音有二:

一读作fú,意为“水流回旋的样子”或“漩涡”。

一读作fù,意为“游泳”,如洑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16533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9
下一篇 2023-03-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