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济淮工程对合肥的影响如何?

引江济淮工程对合肥的影响如何?,第1张

引江济淮工程,我们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下,引江济淮工程涉及安徽、河南两省,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其中安徽境内输水线路长587.4公里,初步设计批复总投资875.37亿元。

引江济淮工程既是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等综合利用工程,也是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事关安徽经济 社会 的长远发展。它联通长江经济带、合肥经济圈、中原经济区三大战略区域,对于解决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状况,增强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水保障能力,构建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第二条入江通道,优化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恢复巢湖水生态功能,遏制淮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势头,改善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与合作,支撑皖北地区乃至全省经济 社会 可持续发展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引江济淮工程的重任之一是改善巢湖和淮河的水环境。一方面,促进巢湖水质与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有助于维护淮河河道生态基流,抑制淮北中深层地下水超采,改善生态环境用水条件。

总体看,引江济淮项目2/3的工程量在合肥市范围内。按2014年第三季度价格水平估算,引江济淮工程总投资717亿元,其中合肥市辖区内工程投资约500多亿元。

工程建成后,惠及安徽13个市46个县区,供水人口4131万人,可改变淮河中游水资源短缺问题;发展航运——打造通江达海“水上公路”; 当巢湖水质好的时候,江湖水体进行一定的交换;如果水质达不到要求,则江水不经过巢湖直接汇入淮河, 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环境。

在不通火车和高铁的时代,海运/漕运可以说可以左右一个国家或城市的 历史 发展进程。

运河,从来就是一条城市的的生产线,对安徽的发展未来不可估量!

参考京杭大运河对 历史 进程的影响

京杭大运河,承载多少城市崛起史。从山东德州、临清、聊城,到江苏北部的徐州、淮安到扬州,再到长江以南的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境内的嘉兴、湖州、杭州,无数城市,皆因大运河而兴。

江淮大运河未来又将给我们留下怎样的记忆!

2016年底,被称为安徽版“千年大计”的——“南水北调”,引江济淮工程正式开工,这条沟通南北的水上大通道,连通长江、淮河、巢湖,被称作“江淮大运河”。

安徽简称皖来源于潜山(古皖国)的皖山皖水,又因长江流经安徽,又号称“800里皖江”,同时淮河流经安徽430公里,占了淮河全长的一半,故又自称江淮大地。

省城合肥为皖之中,处江淮之间,不东不西的安徽, 历史 都在江淮之间做文章,古有前秦天王苻坚战败淝水,从此中原再次四分五裂。再有张辽威震逍遥津,迫使吴国的战略重点从合肥地区转向荆州地区,直接促使孙、刘联盟破裂。近有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自此,合肥开始担任起指挥渡江战役的阵地,也即是是渡江战役的开端,从此中国得以统一。

说到江淮大运河,不得不说江淮分水岭,作为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线。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100-300米之间。岭头在岳西县,横跨安庆、六安、合肥、淮南,岭尾差不多涵盖滁州全境。合肥所属肥东、肥西、巢湖等市县所在位置尤为典型,降雨从这里往长江或淮河分流,南麓流往长江,北麓汇入淮河,故称江淮分水岭。

曹操也曾想连通长江淮河。

相传近2000年前,曹操就从战略高度就看中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重要性,在占据合肥时命手下修筑“新城”,一并开挖沟通这两水的运河,以方便攻吴时的物资航运和引水灌溉。然而,令曹操意想不到的事情是,穿越鸡鸣山麓的河道,今天挖好,过了一夜又被泥沙填满,周而复始,河道难成。最终疲于奔命的将军被曹操撤职查办,但是沟通江淮的念想打动百姓,人们怀念这位“失意”的将军,将当地称作“将军岭”。

到了唐德宗年间,宰相杜佑亦曾提出打通巢湖到淮河水道的奏议。

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成为第一条被大规模系统治理的河流,在安徽境内打通江淮的构想,再次浮出水面,淮委、省计委、交通等部门对引江济淮工程的研究论证更是从未间断。

1953年,毛泽东在安庆发表谈话时曾提出切开将军岭,沟通长江淮河的意见。

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淮委和安徽省水利、交通部门开始了沟通工程的查勘和初步论证;

1976年,水电部南水北调规划组编制的《南水北调近期工程报告》(初稿)中指出:“巢湖线作为引江济淮的调水比较适宜。”

1982年,国务院批转的《治淮会议纪要》指出:“应利用长江水源补充淮河水源。”

1995年,江淮运河列为国家规划的水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7年,江淮运河被列入全国规划中136条重要航道之一;

2004年9月,江淮运河被列入安徽水运发展规划,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

2010年时任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在合肥、巢湖等地考察水运建设时表态,交通运输部将支持安徽开展江淮运河项目前期工作,新开挖一条纵向河道,将安徽境内的长江、巢湖、淮河沟通起来,不论是交通部门说的“江淮运河”、水利部门说的“引江济淮”,还是环保部门说“引江济巢”,这个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江淮大运河”工程都是安徽几辈人的梦想。

7000万安徽人千年梦圆在今朝。

2016年12月29日上午,引江济淮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是一项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结合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其中新开河渠88.7公里、利用现有河湖311.6公里、疏浚扩挖215.6公里、压力管道107.1公里。供水范围涵盖安徽省亳州、阜阳、宿州、淮北、蚌埠、淮南、滁州、铜陵、合肥、马鞍山、芜湖、安庆12个市46个县(市、区)和河南省周口、商丘2个市9个县(市、区),涉及面积约7.06万平方公里。工程估算总投资912.71亿元,总工期72个月。

一条江淮大运河,又将托起整个安徽怎样的城市发展印记!并最终为 历史 铭记。

引江济淮工程受益最大的是合肥,让合肥从此可以通江达海了,改变了合肥与周边兄弟省会城市武汉、南京竞争时的水运劣势,让合肥一举成为安徽水运交通枢纽城市,全国水运交通体系中关键节点城市,同时极大地降低合肥大宗货物对内、对外的运输成本。

安徽解放后选省会时,省政府报了两个备选城市,一是芜湖,二是蚌埠。芜湖位居长江沿岸,得水运交通优势;蚌埠位居京沪线,得铁路交通优势。因交通优势的带动,这两个城市当时也是安徽经济、城市建设基础最好的两个城市。

后来,伟人认为芜湖位居皖南,蚌埠位居皖北,不太适合做省会,认为合肥位居皖中,不适合做省会。从此合肥从一个人口不足5万,没有几条街道的小县城,一跃成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合肥虽然作了省会,但长期以来在国内和省内一直没有存在感,外省人不认,省内人不服,地位非常尴尬。

导致合肥在全国、全省地位低,实力不足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交通条件太差。虽然位居皖中,但一不靠长江,二不沿淮河,途径安徽的中国两条干流没给合肥带来任何福利。在普铁时代,合肥也没有一条干线铁路经过,是一个弱弱的存在。导致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全国排名非常靠后,连省内芜湖、蚌埠、阜阳等城市经济实力都在他的前面。

合肥抓住了高铁建设的机遇,京港、京台、北沿江、郑合杭等国家高铁干线在合肥交集,一跃成为全国高铁米字型枢纽城市。引江济淮工程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线路总长723公里,工程把安徽境内长江、淮河两大干流串联了起来,把巢湖、沙颍河、合裕线、芜申运河等众多河湖水系联通了起来,让居于皖中的合肥向南可直达长江,向北可直通淮河,融入全省、全国水运网络。

终于动工了,我小时候就讲扒大运河,今年终于干了,江淮大运河正好通过我老家!

影响巨大!真正拥有自己的港口!可以通江达海!加速发展!

民生工程老百姓受益很大

不如把无为吸收合并过来,全力建设长江无为港,合肥一下摇身变成沿江大城市,与南京、武汉、重庆把酒言欢!

合肥可以实现了通江达海的目标,为下一步走出去打好基础!

必须的

建议引江济淮运河增设沿途重要城镇和 旅游 景点设置 旅游 码头,这样可以物尽其用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坡头区郊区以吴川话为主,雷州话也有,工业园内可能白话的人也有相当部分,湛江市的通用话语是粤白话,湛江口音、廉江口音、吴川口音三大口音,廉江口音比较接近广州口音,比较平和,湛江口音鼻音少,发音干脆,话语比较硬,吴川口音和茂名市高州口音有相似之处,属于白话中比较难听懂的一种口音。

湛江市区通行白话,白话也是整个湛江市的通用话语。湛江市大部分人口讲雷州话,雷州话和潮汕话同样属于闽南语分支,吴川话属于白话分支,但是潮汕话范围更广,内部差别很大,雷州话与汕尾部分地区的潮汕话及其相近,但是和其他地区的潮汕话相差又比较远。雷州话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湛江市)、海南岛部分地区、茂名市相当大部分地区、广西省东南部分地区。

南三话属于吴川话的一个分支,农村地区相当部分人听不懂普通话,也有少部分人听不懂白话。

河南省焦作孟州市河雍办事处东田丈村,人口一千多人,整村绝大部分为花姓,迁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道光十三年,花廷宝创修花氏祠堂,并“尝谓族人曰:‘我花氏自山右洪洞迁移以来,世代变更,子孙繁昌,皆祖功宗德所留遗也。’ )

2,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花家坪村,全村以花为姓。

3,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岭尾村花厝,整个自然村为花姓。始祖来平,原藉福建安溪县,明末,入迁浙江处州(丽水),转迁平阳县北港水头后垟,生四子,一居北港四十九都岩前,后入迁蒲门五十五都岭尾花厝;一徙泰顺;一迁万全,一居山门,三世天赐,荣甫之子,清康熙年间由北港入徙沿浦岭尾花厝。花公纪念堂对联:东平郡花花枝茂芯芯芬芳,花云堂子子昌盛孙孙发达。

4,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花楼村,全村以花为姓。

5,安徽省宿州市泗县郝张村(今东北村)小花庄,全庄以花为姓.

6,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古城镇花户村,全村以花为姓。

7,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侯村镇花屯村,全村花姓居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14913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7
下一篇 2023-03-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