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家乡资料——摘自张新杰《蛟龙山感怀》

珍贵的家乡资料——摘自张新杰《蛟龙山感怀》,第1张

2006年远望蛟龙山(焦子栋摄影)

这应该是蛟龙山、沂河最早的照片了。那时沂水清澈、沙滩金黄、蛟龙山依然挺拔俊秀。

明嘉靖二十六年任沂州知州的浙江瑞安举人何格,在《治河议》中提到“治沂之难有二:一隘于石沟,二隘于庙山……庙山以上,有马儿湾通五丈沟、芦塘入诸湖,入邳之故道。实乂沂之迹也……庙山山麓亢隘,河流既胜,趋马儿湾入五丈沟,又过郯之马头,以出宿迁”。此文中共有五处“庙山”,足可印证庙山之盛。第一说明从大禹治水时历朝历代都把庙山作为治沂重点;二是庙山之名源自明朝以前;三是方圆几百里独有蛟龙山能以有庙命名,可旁证山上庙宇很早、香火旺盛。

民国5年修《临沂县志》载:蛟龙山,一名庙山,去城八十里,自沂北文昌、文曲二山(黄山山崖二山)起脉,穿河崩洪,结为沂东小土山。又南起此山。沂水至此,曲折西南流,环起二面,山小而秀,西面陡绝,极顶有玉皇庙,庙里有泉,名为龙眼泉。清咸丰、同治间,土人避难,居山者数万,咸取汲于此。

2001年修《郯城县志》载:庙山系蒙山分支,为一孤山,北南走向,高度109米,山区面积0.78平方公里,山体西陡东坡,北高南低,纯系石灰岩,山顶原有玉皇庙,故名。又因顶部有龙眼泉,又称蛟龙山。时山中绿荫蔽日,所产小枣色味俱佳,尤为上品。至20世纪60年代仍林木从生,植被状况良好。1970年县水利局在山东南坡建水泥厂以来,致林木山体严重破坏。

从这些史志资料中我们能够看到蛟龙山昔日的辉煌,以及她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山上有泉水、有古庙、有香火、有神灵,更是周边十里八乡老百姓的庇护所。

  “蛟龙山万丈高,摩得老天哎哟哟。”这是流传在我们庙山一带的民谣,也是小时候爷爷、奶奶常给我讲的故事。那时候的山,还有玉皇顶,还有很多的枣树,是我心中充满神话色彩的大山,她储存着我童年的快乐和无穷的回忆。

我没有见过山上的玉皇庙、龙鼻子泉眼和二郎神的脚印,但老人们对神灵的虔诚已深植内心,并转化为对这片土地的感恩和自豪。

由于山上草多、庄稼少,不用防着羊儿吃庄稼,我们就可以放心地玩了。晴天的时候摘酸枣、野葡萄,逮蚂蚱、用火闷地瓜、烧豆子吃,抠黄泥摔玩具。雨天的时候逮山水牛,拾地角皮。山水牛胖胖的很好吃,有一种叫蹬倒山的大蚂蚱就不敢吃,大人说有毒。蹬倒山体型很大,能抓住比它大好几倍的石块,我已经多年没有见过了。平常喜欢到山顶的玉皇庙遗址搜寻历史的痕迹。那时,大殿的地基尚存,戏台还有,碗口粗的大枣树懒懒地长在半山腰,不时惊飞的野鸡、飞跑的野兔还能带来一丝生机。

山北头一个放羊的老大爷很健谈,他告诉我老庙是什么样子,龙鼻子泉眼在哪个位置,庙里有株几搂粗的银杏树,还有那位叫法海的善吹笛箫的老和尚……。他讲的很细,恐怕我记不住,一遍遍地念叨说:现在关心这个的小青年越来越少了。老人家是想把这些故事传下去,让我们记住这座山啊。我后来就慢慢地留意这些资料,并当成了一份责任。

山上有很多的古墓,以汉墓居多,大墓里还有汉画像石刻,风水好的地方甚至是上下两三层墓葬。出土了很多半两钱、五铢钱、铜镜、宝剑、泥人、陶罐等等。

山上有几块石碑印象很深。一块是在山西老石灰窑北,是官府判定山南头两家采石界线纠纷的,具体时间忘了,可惜上面的碑文没能抄下来。一块是在北山上,我和我叔一起打石头的地方,是我村曹氏的墓碑,被我本家的一位二叔给砸碎卖石头了。还有一块在南山下的地里,是山北头杨氏康熙年间的圣旨碑,那块地也因此被称为大碑,可惜也在1995年前后被毁了。

这十几年来,山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中被迅速挖空了,连几千年来的古墓、祖坟甚至先人的骨殖,也都被加工成建筑材料,浇灌在高楼大厦里了。曾经的高山成了深不见底的汪塘,仿佛是一个天大的、仍在扩散的伤疤一样,天天刺伤着周边千万双眼睛。巨大的财富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安祥,还打乱了小村的宁静和质朴。经常有人叹息,他们用挖掘机挖断了山的脊梁,用喝沙船抽瘪了河的乳房,让神仙都无处安身了,神灵还能保佑他们吗?

社会的发展的确破坏了环境,牺牲了生态,但是人类的文明不应该倒退,敬畏之心不能没有。我们也不能怨恨时代变迁,应该用理性的态度对待社会发展,放下屠灭自然生态的手,善待现有的一草一木、沟沟坎坎,为我们的子孙留下点美好的东西。我们的山体已经没有了,还仅仅剩存下的一点土坡,真的不能再毁灭了,好歹给后人留下点痕迹吧!我们的庙宇不在了,但也不能再失去敬畏,免得让后世子孙骂我们这代人无知、野蛮。我们的人生,也许在历史的长河里算不上一朵浪花,但故乡的山山水水,会依然展现在我们的梦里。

> 终于,看到,也有乡人在写我的故乡,不禁泪落。

终于,看到,故乡珍贵的史料和照片,不禁狂喜。

终于,看到,有许多乡人,自发地在抢救性整理乡山的模样、典故、传说,不禁长歌。

现在的乡山,山体已逝,传说已无,对故乡情景知道的老人也越来越少,关心这些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看到张新杰老师在文中写的乡山,和我记忆中的如出一辙,数次泪目。玉皇庙,二郎神,山水牛,采石塘,这些,永远铭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把这些传说和历史整理流传下去,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

我仍会在网络上竭尽全力地歌唱我的故乡,我也会竭尽全力找寻湮没的乡园失落的资料,找寻故乡失落的传说和典故。我希望找寻到志同道合的乡人一起抒写故乡,也希望他们能找到我。我更希望,有更多的乡人都提起笔,一起来写我们美丽的家乡,写我们家乡的灵秀,写我们对乡山的依恋,写时代的变迁,写家乡的变化。

悠悠故乡情,拳拳赤子心。自小离乡,故土难忘。漂泊在外,若无根之木,夜夜梦回,那山那水那村,不过“东栗园”三字。若有路过文友亦知“东栗园”村和“庙山”,万望留言,能得乡亲乡音乡事,不胜感谢!

二龙眼泉位于二龙泉路的药泉山山门的正对面,从药泉山汇聚而成的矿泉水,从两只巨大的龙头张开的大嘴里喷涌而出,白花花的。

人们争先恐后地在龙头处接水、洗脸、冲脚、拍照,各忙各的。还有一些孩子们在脚下的石块上嘻笑玩耍。

我们看到的情景是接水的人不太多,但据当地人介绍,大多数人还是到这里接水,因为这边的水偏硅酸盐,泉水甘甜,他们更喜欢用它来做饭。据此,我们明白了,敢情每一处的矿泉水成分都有区别,也治疗不同的疾病。比如北泉子水只能喝,不能做饭,口感也不如二龙眼泉水。二龙眼泉水能明目,很多人在这里洗眼睛。

看了水再看山,我们一行人把装满水的暖水瓶寄放在保安室,就进了药泉山山门。

右侧,通往山上的路可见高高的石阶,且被树木遮挡,不知道到底有多高。问了路人才知道,山上有寺庙,要二十多分钟才能上去。我们决定先往里面走一段,看看走缓坡能否到达。

这两天天气不好,现在乌云逐渐浓密起来,风也越来越大,我们都把帽子戴在头上挡风,而且很有些凉意。结果风在雨头,稀稀拉拉的雨丝便顺势而来。我们只好坐上出租车往回返,到家之后,大雨滂沱,漫天迷雾,我们庆幸自己的运气好极了,可以自由自在地喝着矿泉水聊天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12841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6
下一篇 2023-03-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