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 的原名叫什么?

自贡美食2023-03-13  19

大禹的原名叫姒文命。

禹,姓姒,名文命,史称大禹,他是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之君,因此又称夏禹。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禹不仅治理了祸害已久的洪灾,发展农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还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式的社会形态,开创了国家这一全新的社会政治形态。

尧帝时,中原洪水泛滥成灾。尧命令禹的父亲鲧治水,鲧用障水法治水,就是在岸边加高河堤,但洪水水位也同时抬高。禹亲眼看到,父亲治水九年无济于事,最终被杀于羽山。后来,禹被任命为司空,继续负责治水。

禹与益、后稷遵照舜治水的命令,把洪泛区分为若干责任区,命令当地诸侯百官征集民夫整治水土。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堵为疏。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都不敢入,错过了自己孩子启的出生,但终于把洪水驯服了。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伟大的禹)。

扩展资料

后世对大禹的祭奠:

1、陵寝

禹的陵寝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禹陵乡禹陵村,是后人为颂扬和纪念中国古代第一位治水英雄和夏朝的奠基者大禹而修建的。主要包括禹陵、禹祠和禹庙三大部分。禹陵的建筑主要是明、清和民国重建之物。

2、禹王碑

禹王碑位于岳麓山巅的苍紫色石壁上,在蟒蛇洞南面。面东而立。碑文记述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大禹继父治水,“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的美谈,流传至今。

岳麓禹王碑高1.7米,宽1.4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计77字,末行空四字。其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很难辨认,很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也有说是道士们伪造的。但远在1200多年前,即为韩愈所闻及,还亲登南岳岣嵝峰寻访禹碑,并留有诗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

禹王庙的右侧有禹碑亭,相传亭中的禹碑原系大治水功成刻名衡山所留,即从湖南南岳衡山移于此。刻碑人乃清著名文人毛会建。如今原碑已残破,新碑是从西安碑林摹刻的。

【禹碑】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刻石纪念。碑文77字,奇特难识。意为禹治水,使百姓安居乐业。碑亭东面的禹碑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所刻。

因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登过衡山岣嵝峰,故后人附会此碑为大禹治水时所刻之记事碑文,又称此碑为“禹碑”、“夏碑”、“神禹碑”、“禹王碑”,视为稀世珍宝,大加赞赏。但也有许多人断然否定其为夏禹时所刻,认为是后人伪刻,根本不足为道,分歧极大。

岳麓山的禹碑,位于云麓峰西北,碧虚山最高处石壁上,高1.84m,宽1.4m,碑文9行,共77字,每字直径约16cm。195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传说

"禹王庙"又叫"拉王庙",相传远古时期,这里一片汪洋,海眼出水,泛滥成灾,大禹搬来此山,区住海眼,制服水患。

为纪念大禹治水有力,上神从别处拉来一座大殿,说时夜清晨,家家牛都累得倒地不起,大汗淋淋,主人以为牛病了,用手摸嘴,取出一个大元宝,乃上帝用牛拉庙所赐,后才发现,山上平地升起一座庙宇,故又叫"拉王庙"。

老人都记得,在禹王庙东侧过去每到夏天雨季,半山坡上山泉喷发,传说是海眼从山缝里嘣出的清泉。西炉村东头有一口水井,供全村人食用,天再旱从来未干涸过。传说打通了海眼细脉。后经世人不断扩建建成气势宏大的禹王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禹王庙

岳麓山云麓峰左侧峰峦上著名的“禹王碑”是岳麓山古老文化的象征,是宋代摹刻至此的。这块碑石刻有奇特的古篆字,字分9行,共77字。相传4000多年前的洪荒时代,天下被淹没洪水之中,大禹为民治水,到处奔波,疏导洪流,竟“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最终制服了洪水,受到百姓的尊重。传说大禹曾到过南岳,并在岣嵝峰立下了这块石碑。东汉赵哗《吴越春秋》就记载了这一传说:“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投金简玉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唐代韩愈为此登临岣嵝峰寻访禹碑,虽未亲见,却留下了“蝌蚪拳身薤叶拨,鸾飘风伯怒蛟螭”的诗句。1212年(宋嘉定五年),何致游南岳,在岣嵝峰摹得碑文,过长沙时请人翻刻于岳麓山颠。宋以后,碑被土所掩。明代长沙太守潘镒找到此碑,传拓各地,自此禹碑名闻于世。明杨慎曾撰禹王碑释文:“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但韩愈所闻,何致翻刻却是事实,所以即使是唐宋时所刻石碑,也已是千余年前的珍贵古物了。明清两代,吟咏禹王碑的诗词很多,有朱翊銮的《禹迹亭》、崔应科的《禹碑》、石公荫的《登禹王碑憩望》、沈一揆的《禹碑》等等。大都表达了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敬仰和对碑文难以认释的感叹,如沈一接的诗云:“平成绩奏几千年,石壁遗文尚宛然。岂是后人偏好事,应知古圣示心传。龙蛟影动云烟乱,珠露光凝日月悬。愧我读书无万卷,空来拟议未能诠。”

岳麓山除禹王碑外,还有一块著名的碑刻——麓山寺碑。碑高近3米,宽1米多,由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撰文和书写,黄仙鹤刻石。碑额篆书“麓山寺碑”4个大宇,碑文共1400余字,骈散文体兼用,叙述了麓山寺自晋泰始(265-274)年间建立至唐开元(713-741)立碑时500年间的兴废修葺、历代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以及岳麓山的佳丽风光。

李邕,扬州江都人,史书记载“邑之文,于碑颂是所长”。由于他任过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所以这碑又名“北海碑”。李邕撰写的此碑碑文为行楷书,词句华丽,字体秀劲,集汉魏碑铭之长。在李邕一生书写过的众多碑铭中,以麓山寺碑最为精美,碑的背面还有米芾等宋元名家的题名,因而历代书家都将它视作珍品。由于此碑的文采、书法、刻工都精湛独到,所以人们又称它“三绝碑”。

受字数限制,以上供参考。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30893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