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巫溪在哪里?

重庆巫溪在哪里?,第1张

1、位置:地处大巴山东段南麓,为重庆市东北大门长江支流大宁河(古名巫溪,又称盐溪,又名昌江)、西 襄水(在县境内为分水河)、汤溪(在县境内为湾滩河)的上游,东邻湖北省竹山、竹溪县及神农架,北接陕西省镇坪县。

2、座标:据1985年四川省测绘局综合测绘大队编印的《万县地区政区图》标示:巫溪县东兰英乡阴条岭抵湖北神龙架林区,县西中鹿乡上鹿村抵开县岩水乡口泉村,东西至长122.25公里;县南红岩乡干劲村抵奉节县曲龙乡曲龙村,县北龙泉乡锡仗村抵陕西省镇坪县华坪乡长坝子,南北至宽54.7公里。县境地跨东径108°44′-109°59′,北纬 31°14′-31°44′之间,幅员面积4030平方公里。 3、地形:全县地貌以山地为主,山地占93%;地形东、西、北高而中南部低,绝对高差2657.4米,一般相对高差1000米,属典型的中深切割中山地形。大宁河出境处祝家河海拔139.4米,为全县最低点,东部神农架原始森林山脉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米,为重庆市最高点。县境地处中纬度,地处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温湿适度,立体气候颇具特色。水系发达,长江一级支流大宁河穿越县境。

4、气温:县城一带低山河谷,年平均气温18℃左右,银厂坪以上山地,则小于5℃。用回归方程分析,全县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均温下降0.65℃夏季递减偏小,为0.58℃,冬季偏大,为0.7℃。一日内最低气温出现在早晨6-7时,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3-16时,日较差8℃左右;一年中,气温最高在7、8月份,最低1月份,月较差21℃左右;年际气温变化较小,一般不超过1.4℃。

5、积温:低山区,大于10℃的日数有286天,积温5996℃;中山区,大于10℃有248天,积温4844℃;半高山区,大于10℃有200天,积温3469℃;高山区,大于10℃有137天,积温2098℃。

6、降水:降水量地域分布,县境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30-1950毫米之间。除大宁河(干流)、白杨河河谷降水量在1100毫米左右外,其余地区均大于1300毫米。大旱的1966年,城厢仅降水707.7毫米;多雨的1963年,尖山降水2980毫米。年平均雨日,低山河谷约133天,中山约146天,高山大于200天。一年之内各月降水日数,9月最多,1月最少。夏半年最多,约占全年的78%;冬半年最少,约占全年的22%。

7、雪霜:境内低山河谷地带年均霜日11天,12月初始霜,次年元月末终霜。上磺、文峰等槽坝年均霜日40天,11月下旬始霜,次年3月中旬终霜。红池坝、西流溪等高山地带年均霜日大于100天,霜期达8个月左右,9月下旬始霜,次年5月中、下旬结束。平均无霜期,低山河谷地带约310天,中山地区约255天,高山地区小于172天。降雪日数,低山很少,中山约10天,红池坝一带年均降雪日数一般在50天以上。地面积雪时间,高山区3-4个月,最大积雪深度1米左右;中山以下地区多在3-5天均可融化,最大雪深20厘米左右。 8、日照:县境内日照时数,低山区(城厢)多年平均1589小时,最多年(1978年)1905.8小时,最少年(1982年)1295小时;中山 区(古路)多年平均1568.7小时,最多年(1971年)1810.5小时,最少年(1964年)1426小时;高山区多年平均1378小时。

  9、风速:低山地区平均风速每秒1.8米,中山每秒1.2米,8月份最大每秒2.4米。风向多为偏东或偏西南风。

宜丰的西北境由于山多而峻,林深而密,沟涧溪流绕山越谷,像无数条龙蛇,经过汇聚,在宜丰境内形成了3大河流,即耶溪河、长塍港和棠浦河。

耶溪为宜丰第一大河,又名宜丰河。宜丰古称盐步镇,故古代又称耶溪为盐溪、鸦溪、藤江,它是宜丰人民的母亲河。宋时绕县城一段亦称筠溪。

民国时期外国传教士所摄耶溪河县城流段

在县城西北46公里外,即为海拔1445米的宜丰第二高峰石花尖。这里山峰陡峭,水流丰沛。密林掩遮下的无数条小溪涧,在黄岗山垦殖场院前分场内,形成了耶溪的一条支流,俗称院前水。而在石花尖的东面,也由无数条小溪汇成耶溪的另一支流,俗称石桥水。院前水和石桥水,难以区分此长彼短,如果要追本溯源,它们都是耶溪的源头水。

耶溪河源头流段之一

院前水蜿蜒东流,在吸纳了逍遥等几条溪水后,流量大增,南折而至潭山镇胡家垄,在这里与石桥水相汇,这才真正成了耶溪河。

上世纪90年代耶溪河县城流段

在胡家垄汇合之前的院前水和石桥水,一般称为耶溪的上游。自潭山而下,到宜丰县城这一段,为耶溪的中游。其间,在床里收芳源水出潭山,至藤桥纳黄沙水,南流至老鸦石,纳何思水出天宝境。进入桥西乡境后,纳曹溪、小槽、双峰诸水后,水量大增,形成了耶溪河中游的主干。耶溪绕县城西南而过,经石埠、茶咀折东而行,在樟陂村的港口收敖溪水南流至埠头,再纳清溪水,在石市凌江口汇入锦江。自县城而下,就是耶溪的下游了。

耶溪河汇入的锦江 宜丰石市 段

耶溪水主干流长72.9公里,支流12条,流域面积776.6平方公里,河道落差412米。耶溪河上游,河床多是礁石河质,堆积着大量的沙砾卵石,河床较陡。中游礁石甚多,亦有少量积沙,为山区性河流,所谓“藤江中乱石林立,湍激悍怒,仅通一道为喉,舟行者苦之”,就是古时对耶溪河中上游自然景况的真实写照。

耶溪河城南广福寺流段

耶溪流经县城时,自城西北方向而来,绕城南拐一急弯,折而向东,弯内为城区,弯外为南屏山。古时此弯称钓月湾,此山称翰峰,又叫绿秀山。宋时著名诗僧惠洪孩童时常在此处玩耍。山上有延福寺,曾为惠洪馆地。惠洪写有《筠溪晚望》一诗,诗云:“小溪倚春涨,攘我钓月湾。新晴为一平,约束晚见还。银梭时拨剌,破碎波中山。整钩 背落日,一叶软红间。”将山、水、倒影、落日描写得历历在目。后人遂取惠洪诗句意,将此弯命名为“钓月湾”。

城南瀚峰俯拍耶溪河“钓月湾”流段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耶溪河绕城一段的修整,加固了堤岸,浚通了河道,修了几座水 泥大桥,建起了沿河护栏,又在水面上沿河岸修起了十里木架栈道。行人走在栈道上,可尽情观览两岸风光。特别是在夏季,傍晚时分,栈道上游人如织,河两岸灯光如虹,灯光人影倒映河中,宛如脚踏银河,身若飘仙。行人或情侣双双,或挽朋谈心,或纳凉驱暑,或指点河山,真如一幅人间美景,世外桃源。

耶溪河崇文塔及物华大市场渊明大桥流段

县城以下至凌江口,地势较平。这一路良田千顷,瓜果飘香,村舍鳞鳞,集贸市场众多,工厂企业密布。说不尽的无限风光,道不完的奇闻异事。

耶溪河下游石埠流段

耶溪河下游的主要乡镇是石市镇,它在石市镇境内约有6公里长。石市镇是宜丰县的南大门,有人口3.1万余人,是宜丰最大的乡镇之一。

耶溪河南屏瀚峰文化园流段

耶溪河是宜丰人的母亲河。为保耶溪水清澈干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县委、政府关闭了污染严重的十余家造纸企业。虽说沿河两岸少了几声隆隆机声,但还了宜丰的一片蓝天,还了耶溪明净的水质

说到厦门的 文化脉搏、特色建筑 ,很多人不知道去哪里找寻,懂小姐向大家推荐中华片区的几条老街巷,来一场 小众 、 有深度 的旅行。

推荐深度路线 : 盐溪街→桥亭街→四仙街→外清巷→本部巷→草埔巷→苏厝街

行程 :半天,中午时段小学放学,生活气息更加浓郁

公交 :3、8、19A、19B、86、123、959路等到第一医院站下

从第一医院站下,站牌对面便是盐溪街。巷子不长,有明确的路牌,重要的地标都会标记出来。

不宽的小巷子的两旁,有各式老旧的古厝、别墅,里面有数十位文化名人的故居或许在你跟前的便是一处。

文化名人聚集地李禧故居

李禧,民国元年至22年(1912~1933年),任厦门竞存小学校长、厦门(思明县)教育会副会长,厦门著名书法家、诗人、谜家、教育家。 著作 有《紫燕金鱼室笔记》

地址:盐溪街15号

欧阳桢故居

欧阳桢字少椿,号骋聿,厦门人,清末庠生,名书法家、金石家。曾任厦门大学国文讲师。攻书法篆刻,擅长行楷,晚年攻魏碑。该房屋建设于清代嘉庆年间。

地址:盐溪街12号

陈桂琛故居

陈桂琛,字丹初,号漱石山人,厦门人,毕生从事教育工作达40年。陈桂琛精文史、工诗词、擅书法、有著作《鸿爪集》、《菲岛竹枝词》、《漱石山房笔记》等。

地址:盐溪街18号

图片来源@知味悠然

这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盐溪街、石壁街上还有众多清代、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故居。现在大多数有私人居住,大门紧闭,要进去瞻仰一番的话需要经由主人的同意。多数的古厝,保留着原始的味道,院子内绿意央然,清闲幽静,文化气息浓郁!

其他名人故居

盐溪街29号:华侨诗人、谜家 沈观格 故居

盐溪街30号:著名书法家 柯伯行 故居

盐溪街32号:爱国人士、社会活动家 林采之 故居

盐溪街98号:著名书法金石家 吕世宜 故居

石壁街10号,清末厦门中学堂发起人,民国初思明中学校长,台湾举人 王仁骥 故居

除了文化名人故居之外,在不远处的 草埔埕9号 ,在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 陈化成的故居 ,全国文化保护单位。

一座不小的大厝,沿着窄门进去便是故居所在地,围墙外是铜质的浮雕。院子外停放小摊用的推车,院子里堆放着很多杂物,比较脏乱。作为一个文化保护单位,这样的场面也确实让人叹息。

“拜拜”的民俗文化

这几条老街巷有众多文化名流的故居之外,还能体会到很多民俗、历史的痕迹。闽南人比较注重“拜拜( 求神拜佛 )”在四仙街上有四仙石,草埔巷“石狮公”神龛、石顶巷石狮王庙、延寿寺等祭拜的地方。

四仙石

据说是清代厦门患大水,漂来一女子神像,在此建了一个四面是佛的塔,这块神石就是其中的一块。原在路边,后来庙宇重建,形成现在的规模。

石狮公神龛

草埔巷路边的一座神龛,现今只剩下一个狮头和小半个上身在地面。依旧有众多信众来上香。

石狮王庙

石顶巷的石狮王庙是岛内唯一供奉石狮的小庙,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石狮公又叫风狮爷,主要分布在闽南文化圈沿海地区,是海峡两岸共同的民间信仰。有避邪、镇鬼,为百姓造福的说法。如果在这几条街道上认真寻找的话,还会有石敢当石雕的印记。

观赏各式建筑

木制红砖的晚清风格的古厝、气势恢宏民国中西结合的别墅,夹杂在其中的也有别致一格的小洋房,各种年代的建筑拼凑在这个小小的片区中。

民居古厝

这种晚清风格的古厝建筑,现今在岛内保留比较少。古色古香的木门、精致的雕刻、院子内巧妙的布局,浓郁的书香之气,让老厦门人一下子就能回到少年时代。

外清巷22号

曾是 高级洋行买办 邱廷枢 的公馆,一座紧闭的大铁门却关不住它的豪华气派,墙壁上、石柱面精致的雕花,都彰显着以往的奢华。

现在这里租给务工人员,院子的环境以及对建筑的保护只能令人叹息。

大宅门口还有一口井叫 蚶壳井 ,由于井口底部嵌着贝壳,因此被称为蚶壳井。厦门岛内原本是非常缺少淡水资源的,以往的居民用水基本上都是依靠它。

苏厝街45号

印尼华侨 陈江海 建于清末的中西结合的两层建筑。楼顶是闽南特色的红瓦,墙体结合西式的构建,虽然仅有两层,但整体恢弘。

宅子的门紧闭,无法进去观赏,透过门往里看,精致小院子摆放众多花草,有大户的气魄,也有小家的细腻!

本部巷18号

民国时期的西式红砖房,建筑风格同样气派,院子后有一个挺拔的榕树。现今,同样租给务工人员居住。

随着城市的建设这片老城从市中心、文人雅士的聚居地,变成普通社区。作为厦门最有文化底蕴的老城区,虽没有瑰丽的风光,但还是值得一去!令人感到叹息的是,其中很多老式建筑缺乏正规的保护,环境脏乱着实让人心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8923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3
下一篇 2023-03-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