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赵姓是皇族后人,钱姓为古财政大臣,看看你的祖先是哪路大神

原来赵姓是皇族后人,钱姓为古财政大臣,看看你的祖先是哪路大神,第1张

中华姓氏刻意追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前伏羲氏时期。相传伏羲氏画八卦,教人捕猎,传授文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百家姓的文化智慧和来源 《百家姓》记载四百多个姓氏。那么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放在前面呢?是因为《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德有一位老儒编写的。然而宋朝的皇帝为赵姓,赵便为国姓。钱塘属于浙江地带,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吴王钱叔,孙是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李后主的姓。于是“赵钱孙李”便为头一句。不过这样念起来也是蛮顺口的。 今天我们就说说赵钱李孙姓的来源。 一:赵姓赵姓的祖先竟然是皇亲贵族 始祖是造父。话说造夫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周穆王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有一次西行到昆仑山,见到西王母,高兴的忘记了时间,恰好这是徐国徐偃王造反。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于是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后其子嗣建立赵国,但是赵国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赵姓的小伙伴,说不准你就是皇亲贵族。 二:钱姓:周代有一种官位称为:钱府上士官,是彭祖的后代子孙,就以官为氏。也有记载彭祖是有名的大寿星,《世本》说他“姓笺,名铿,在商的时候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他的后代子孙彭孚,在西周时为: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职为姓氏,就是钱氏。当时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彭孚必须在京为官,所以钱姓形成于陕西。 三:说起孙姓,那可是众说纷纭啊。主要来源有三:1、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周文王的弟弟,子康叔为卫国国君,他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春秋时楚国人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当时为楚国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为了教化民众,曾在期内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五世孙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四:李姓是以官为氏的。《元和姓纂》中记载,说李姓本来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颛顼的子大业的闺女:女华。女华之子皋陶为尧帝的理官,后命族人以官名为姓,姓“理”。皋陶之后裔理征,因为直谏而得罪了纣王而被杀,他的妻子带着儿子理贞外出逃难饥饿难忍,全靠食木子得以保全性命。因古音中,李、理互通,遂改姓为“李”,以报答木子的救命之恩。还有一种说法是:《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是没有李姓,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是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于是就以李为姓。 备注:#2927—儿桃—摆渡人儿桃#橙子学院码字岛作业

引言: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建都于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 

一、西周钱币的种类

西周时期的货币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金属货币广泛使用已经出现青铜贝币。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不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习惯的不同,遂形成了这一时期货币形态的多样性,除西周已有布币外,尚有刀币、环钱、蚁鼻钱和爰金等。

二、郑州洼刘遗址古墓群

在郑州洼刘遗址古墓群,经过挖掘、清理,考古工作者在三号、四号墓室内共发现11枚贝币。三号墓室内发现的8枚贝币币形较大,形如成年人的大拇指;四号墓室的3枚贝币明显偏小,外形酷似枣核,形如成年人的小拇指。贝币背部均有钻磨的圆孔,人为痕迹明显。现场的考古人员初步判定,11枚西周时期的贝币,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三、东周货币的种类

东周铸币有布币、刀币、圆钱和金银铸币等。东周各国流通的钱币也各有特点。东周货币金属铸币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经济的重要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最初出现于春秋晚期的货币,是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战国时期进入发达的阶段。在春秋时代以前,交换中主要用货贝、麻布、工具或铜块之类的实物作为等价物。春秋晚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实物货币逐渐被具有固定形状、重量的金属铸币所代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8574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3
下一篇 2023-03-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