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兰州黄河大水车的具体资料

谁知道兰州黄河大水车的具体资料,第1张

兰州水车,又名天车、翻车、老虎车。为明嘉靖年间(公元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进士段续所造。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兰州水车是一种利用黄河水流自然的冲击力的水利设施,水车轮幅直径达16.5米,辐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水车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将水提升20米左右,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这种通过水车转动,自动提水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是古代的"自来水工程"。

溯源

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续里居时,创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农民皆仿效焉。"段续,字绍先,明嘉靖二年进士。博学多才,曾宦游南方数省,多有惠政。他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间,对当地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后来因为他在朝廷疏奏论事获罪,被贬为河南郾城县县丞,又迁为杞县知县。在此期间,由于他革除积弊卓有政声,又被擢升为湖广参议、密云兵备副使等。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水车的仿制,经过多次反复,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获得成功。

公元1556年,段续借鉴云南通河的筒车灌溉技术,在兰州创制了适合于本地的水车。开始架设在现今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以后又在现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以灌溉附近的六百年多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

黄河水车利用水流冲力工作,成为一种廉价高效的灌溉工具。水车小者直径十七八米,大者二十多米,有单辆车、双辆车和多辆车等类型,一辆水车可灌溉农田七八百亩。明末以后,大水车在黄河流域的皋兰、白银、泾川、平凉、银川及陕西得到了广泛使用,促进了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主要特点

与南方的龙骨水车不同,兰州水车酷似巨大的古式车轮。轮幅半径,大的将近10米,小的也有5米。可提水达15—18米高处。轮辐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轮轴周边装有两排并行的辐条,每排辐条的尽头装有一块刮板,刮板之间挂有可以活动的长方形水斗。轮子两侧筑有石坝,其主要用途,一是为了固定架设水车的支架,二是为了向水车下面聚引河水。水车上面横空架有木槽。水流推动刮板,驱使水车徐徐转动,水斗则依次舀满河水,缓缓上升,当升到轮子上方正中时,斗口翻转向下,将水倾入木槽,由木槽导入水渠,再由水渠引入田间。

虽然它的提灌能力很小,但因昼夜旋转不停,从每年三四月间河水上涨时开始,到冬季水位下降时为止,一架水车,大的可浇六七百亩农田,小的也能浇地二三百亩,而且不需要其他能源,所以很受农民欢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期内,成为兰州黄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

水车的构造,完全以木作成,由车轴的中心向周围辐射出并行的一根根的辐条,辐条的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装有一个长筒似的水斗,在河中筑有V形的石坝,使河水向水车下聚涌,急流推动刮板,水车便转动,同时舀满河水的水斗,便陆续升上来,将水倒入水槽,然后引进农田。兰州市广武门外水车园的水车,便是段续完成的第一部,就以水车园命名该地,并沿袭至今。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兰州黄河水车形成了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由于兰州黄河水车当时的技术先进,成本低廉,是很好的水利灌溉工具,改变了黄河两岸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具有依附性特征。

第二,由于外藩的迁入和军队驻扎当地屯垦戍边,再加之黄河流域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因而具有广泛性特征。第三,兰州黄河水车是由段续宦游西南诸省时,见当地用竹制筒车汲水灌溉,回兰州仿制而成,因而具有摹拟性特征。

第三,段续在制作水车时因地制宜,改用榆木、槐木、柳木等,所以具有简朴性特征。

第四,自从水车创制以来,一直都屹立在黄河岸边,随着黄河水的流动和惯力,带动水车的转动,因此具有观赏性特征。兰州水车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兰州及下游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对兰州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传承意义

兰州黄河两岸,曾普遍使用水车,夏秋水涨时,水车日夜不停地转动,颇为壮观。因灌溉数量不同,水车的大小不等,大水车可灌溉六、七百亩,小的可灌溉二、三百亩。水车的转动,大致在每年三、四月水涨时开始,冬季水落时为止。

那个时候,上自青海贵德,经兰州,下至宁夏中卫都使用水车,据统计共有水车三百五、六十辆。现在水车已被提灌机械所代替,只保留了为数不多的水车,既点缀着黄河两岸的风光,又给我们留下了时代前进中的脚印,使人们追昔而抚今。

黄河大水车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为中国农业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见证。水车的发明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

1952年,兰州黄河岸边仍有水车252辆。自电力灌溉技术普遍应用后,水车逐年减少,制作者后继乏人,面临濒危状况,对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进行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附:兰州水车园

兰州水车园地处滨河中路东段黄河南岸带状公园,东临中山桥、黄河索道;西连"黄河母亲"、"绿色希望";南依西湖公园;北与九洲台,白塔山公园隔河相望,与黄河"白马浪"为邻,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园中之园。

兰州水车是古老黄的提灌设施。她巧取黄河之水,灌溉农田,为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推动了各项生产的发展。兰州水车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段续,明嘉靖二年进士,曾任云南道御史。云南多水且用简车灌田,段续回故里后借鉴云南简车致力于水车的创制。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第一轮水车在广武门外黄河北岸制作成功。历经四百余年,段续所创水车日臻完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雄浑粗犷,悠悠旋转,日复一日倒挽河水灌溉万亩良田。至一九五二年,二百五十二轮水车林立黄河两岸,流水欢歌不绝于耳,蔚为壮观,给金城增添了独特风韵。由此,兰州被誉为"水车之都"。

为了弘扬黄河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展示黄河儿女的聪明才智,经市政府批准,重建兰州水车,再现水车雄姿。兰州水车工程建设得到国家旅游局、甘肃省旅游局、兰州市政府的重视和资持。

水车园占地14588平方米,由带状绿地、泥沙冲积岛、柳荫滩地三部分组成。规划设计主要建设项目为:直径16.5米仿古水车两轮,两层水榭式综合服务厅一座,并辅之以建筑小景。工程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五日动工兴建,一九九四年八月十日竣工,前后历经七年,水车园已陆续完成了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设施的建设,完成了对水车园周围环境的治理和改造。

九曲蜿蜒的黄河水,一路奔流而下来到这块东西狭长的百里盆地,改变了黄土高原的苍凉,更是奇迹般地孕育出了一座神奇的黄河明珠。

黄河流经兰州并不长,从西固到永靖全长48.6公里,然而就是这短短48.6公里在兰州就建起了一条长40公里的黄河百里风情线。

来兰州就是看黄河,这40公里的黄河风情线怎能错过,这里凝聚了无数美景,见证了兰州发展,母亲像、大水车、中山桥、黄河楼等无数景观点缀着这座城市,有的讲述了兰州的 历史 ,有的呈现出如今的繁荣。

可以说有了这条黄河才有了如今兰州的大小景致,黄河也成就了兰州。

先说说兰州这个大水车,兰州的水车有悠久的 历史 ,早在公元1556年,段续根据兰州的水文情况创造了适合于兰州的水车。从一架水车开始,到陆陆续续黄河沿岸出现很多,灌溉了无数田地果园。

水车外形奇特,是兰州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最常见的提水工具。兰州水车也有许多别称比如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不论叫什么水车看上去就十分霸气壮观。

在古代,上自青海贵德,途径解决兰州,下至宁夏中卫都使用水车,据统计共有水车三百五、六十辆。这样的场景一定很美,一台台水车日夜转动,让黄河成为真正的母亲。

兰州黄河两岸,夏秋水涨时,水车日夜不停地转动,虽不曾目睹,光是想象就感觉十分壮观。因灌溉需求不同,水车的大小不等,大水车可灌溉溉六、七百宙,小的可以灌溉二、三百亩。

现如今水车虽然不在使用,大多数也被拆除,只保留了为数不多的观光水车。可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水车既点缀着黄河两岸的风光,又记录下这段曾经的印记,让人感慨。

黄河大水车是兰州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为中国农业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见证。水车的发明为人民安居乐业和 社会 和谐稳定定了基础。兰州也曾被为水车之都。

城市雕塑往往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 历史 和文化,在兰州的黄河边,便有这样一座意义非凡的雕塑。

黄河母亲像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小西湖公园北侧,是全国众多表现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个。黄河母亲像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40多吨,是由"母亲"和一个"男婴"组成,如果我们仔细看这座雕像,会发现在雕像的底部有水波纹和鱼纹的图案,它是源自于甘肃古老彩陶的原始图案。这座母亲像不仅是黄河的象征,更是兰州黄河文化的展现。

黄河母亲像中的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个男婴,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

在兰州的黄河边没走几公里就有一个码头,水上的大船像一个巴士,但最有趣的还是快艇和羊皮筏子,羊皮筏子制作工艺传统,坐在上面谈不上舒适却是别有一番风味,感受传统的黄河交通,在兰州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行走在兰州的黄河边,每走几步皆是景观,黄河的底蕴在这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来兰州千万别错过这美丽的滨河大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8404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3
下一篇 2023-03-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