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市阴山的地理位置

湖北黄冈市阴山的地理位置,第1张

英山县地属湖北省黄冈市,位于湖北省的东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的南麓,东与安徽省岳西、太湖交界;南与蕲春、浠水接壤;西与罗田相邻,北与安徽省金寨、霍山毗连。地跨东经115°31′53〃~116°04′02〃,北纬30°00′31〃~31°08′58〃。全县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约70公里,总面积1449平方公里。英山县版图形状像一个斗柄朝南、斗勺朝东的北斗七星。

巫山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门户”之称,地跨长江巫峡两岸。东邻湖北省巴东县,西接奉节县,南与湖北省建始县毗连,北与巫溪县及神农架林区接壤。县城位于大宁河与长江交汇处,县城距三峡大坝124公里,上溯重庆480公里,东下宜昌167公里。介于东经109.11',北纬30.45'~32.28'之间,海拔相对高差2606米,县境东西最大距离61.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0.3公里。总面积2,9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274公顷。巫山地形十分复杂,南北高中间低,峡谷幽深,岩溶发育,山地面积占百分之九十六,丘陵平坝占百分之四。巫山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温度十八点四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一千零四十一毫米。

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段进入河北省西北部,连绵1200多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是黄河流域的北部界线。

其蒙古语名字为“达兰喀喇”,意思为“七十个黑山头”。阴山山脉是古老的断块山。它东起河北西北部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中部的狼山,东西绵延长达1000多公里,南北宽达50-100公里不等。阴山的最大特点便是南北不对称,南坡山势陡峭,北坡则较为平缓。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之间。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与北上的湿气,因此,阴山南麓的雨水较为充沛,适宜发展农业。

阴山山脉的自然资源非常富饶,原有白桦、青杨、山榆、山柳、松柏等树种。今日的林海之中,增加了人工种植的油松、樟子松、落叶松等树种。其山林之中还栖息着画眉、百灵、斑鸠、石鸡等飞禽以及狼、狍子、狐狸、野兔、青羊、盘羊等走兽。这里亦是远志、黄花、当归、知母、赤芍、干草等200余种中草药的生长地。井眼梁、马场梁、骆驼梁还是山脉中出名的天然放牧场所,是一片片富饶的旱地草场。

阴山山脉西起杭锦后旗的狼山,中段为乌拉山、大青山、灰腾梁山,东段为坝上高原的大马群山。山脉平均海拔1500~2000米,呼和浩特以西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高峻,脉络分明。山脉的主峰是西端的呼和巴什格山,海拔2364米。在土默特右旗东北有大青山主峰,海拔2338米。在黄河北岸还有大狼山、大桦背山,都是河套地区的北部屏障。山脉内部的盆地中心及山前地带有数个积水形成的湖泊,著名者有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山脉南侧的大黑河、昆都仑河皆汇入黄河,但水量较小。

阴山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是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山区植被稀疏,仅在东段的阴坡有小片森林,有白桦、山杨、杜松、侧柏、油松、山柳等树种。中段和西段山地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山地草场,历史上曾是重要的牧区。

阴山山脉自古以来就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天然分界线。山区本身是农牧交错地带。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中有旱作农业,种植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等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山区地质矿产资源丰富,大青山的煤矿、白云鄂博的铁矿和稀土矿都是品位高、储量大的著名矿区。

阴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内地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近年在山脉西部发现大批上自青铜时代、下迄明清时期的众多岩画,皆由古代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绘画凿刻而成,以艺术形式表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及与汉族的交流活动,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山脉间宽谷多为南北交往的通途。例如位于呼和浩特西北的古途白道,古人以其路口千余米土色灰白,故名。北魏时曾在南端设立白道城。阴山山区现存名胜有昭君墓(青冢)、战国赵长城、高阙鸡鹿塞、五当召(汉名广觉寺)、美岱召、百灵庙。山前乌兰图格草原和辉腾梁草原是优美的旅游区。古今有许多著名诗句描写此山。如南北朝著名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名句等,都如实地描写了历史时期阴山的风光和人类活动。

作者:饶国平 庐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名山。但民间素有“井冈山为阳山,庐山为阴山”一说。至于庐山为何被认为属“阴”,人们却莫衷一是。 笔者因研究八大山人,发现庐山被称为“阴山”,有很深的古代“阴阳文化”背景。 一、庐山地理位置属“阴”,位于长江之南 古人将山南水北称之为“阳”,山北水南称之为“阴”。按我们理科生的思维,就是以“太阳光”和“水流”为参考物,来定义“阴阳”。 1)以太阳光为参照物:太阳高高在天上,古人用“山峰”来体现:把位于南边的山坡,可以被太阳照射到,就被称为阳坡,反之被称为阴坡。这里有一个悖论,因为大家习惯认识是“太阳东升西落”,为何以南北来定阴阳?其实我们去天文馆,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而我国位于北半球,所以一年之中的大部分时间太阳光是从南边照射。另外,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在中原王朝手上,代表主体正朔的 历史 进程也是由北向南推进。“坐北朝南而称王”是至高无上的方位,古代宫殿也多如此。 2)以“水流”为参照物:我国的总体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河流流向经常是由西北流向东南。同样因为地球自转,河水会产生偏移运动,对河岸进行冲刷侵蚀,逐渐形成凹凸弯曲的河道,仿佛“阴阳太极”的黑白两边。凸岸经常是位于河流的北面,而凹岸常位于南面。 在庐山,无疑,我们应该选择附近最大的地标母亲河“长江”为参照物。我们在地图上非常清楚的看到,庐山正于地介于武汉和南北间的大“凹”底。 这种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认知,衍生出许多阴阳文化。江西堪舆形法理论祖师杨救贫(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唐代最有名的风水师,他为自己选墓穴就是在天然河岸的“八卦鱼眼”上,他的墓地在于都药口(跃口),现于都县段屋乡寒信峡杨公坝,正好是梅江河岸湾道。近看如双乳,远看阴阳八卦鱼。 杨筠松著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等名著流传于世,开创发展的风水地理“形法理论”,世称“形势派”“峦头派”或“江西派”,亦称赣派,被后世堪舆界尊为风水祖师。明永乐5年,明成祖朱棣下诏礼部在全国访求风水术士,请赣州府兴国县三僚村的风水师廖均卿、曾从政为永乐皇帝堪地,得明十三陵、天坛祈年殿、明长城等。这代表,江西的阴阴思想得到皇家正统承认。其实八大山人虽没当过道士,但他有很浓重的阴阳思想。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南昌府部汇考四,记录了南昌各县府都建有“阴阳学堂”: 府治:阴阳学 在按察司东。 外州县,丰城县:“阴阳学 在城隍庙,今废。” 进贤县,“阴阳学 在文节祠东。” 奉新县,“阴阳学医学 俱在县治东。” 武宁县,“阴阳学 在县治南,今废。” 宁州治,“阴阳学 在州治西。” 上面材料可证,阴阳学是当时的显学。“阴阳学堂”是官方所承认的一门学科,与儒学,医学并列。所以,江西人视庐山为“阴山”,有这文化底韵在,自明清尤甚。 二、庐山“云母”,“石生水”重生的母性思想 我们前面以长江为参照物。回到江西境内,我们以江西的二大母亲河“赣江和抚河”为参照。 古人认为太极初分时一团混沌,为炁:“太极初分一物无,天水相包若鸡子”。三国徐整在《三五历纪》中也说:“天地混沌如鸡仔,盘古生其中”。晋代葛洪在《枕中书》中说:“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仔,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唐宋时期称盘古为元始天尊,宋代编纂的大型道书《云笈七签》仍称:“元始天尊,为万物之初始”。 我们按古人的思维方式,如果把地球视为鸡蛋,那江西的抚河与赣江,这二条母亲河如同破裂的蛋壳上二条巨大的裂缝。抚河最终在南昌汇入赣江,一起流经九江庐山脚下,注入古彭蠡泽,最后进入长江。 广昌是抚河源头,这条裂缝的起点,庐山脚下,正是江西诸水汇集注入长江的接口处,是终点。长江是蛋壳上更大的裂缝,所以,这里是多缝相交,成为各地理学家,道家,以及诗人的打卡地标。 古代江西人有这个视野吗?江西不仅是在风水堪舆,在星宿等天文地理文化的研究上,还真“阔过”:临川人,朱思本(玉隆万寿宫住持)所绘编的《舆地图》就有两半球世界地图,领先欧州近二个世纪。整个明代仅有24位天文学家,临川就有2位(吴昊和乐頀)。明未清初,广昌人揭暄耗五十年精力而写了一部关于天体运转的书《璇玑遗述》。揭暄与易堂程山、宁化李世熊、桐城方以智等活跃在江西,形成一个地域性非常明显的地理学术圈! 我以“敷浅原”为例来说古人眼中的庐山。 《禹贡》曰:“氓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这是以山峰为参照物的宏观描绘。邙山远在河南省洛阳。 《明史·志第十九·地理四》载:“德安,府西南。南有博阳山,古文以为敷浅原,博阳川出焉,东南流入於鄱阳湖。” “原”有大而广的意思,朱熹当年嫌德安到庐山的距离不够“大”,所以他拒绝承认“敷浅原”在德安。朱熹太可惜了,如果他有我们现代人的卫星地图,那么,他绝对不敢说“小”。“敷浅原”现名叫“望夫山”,正是庐山脚下,站在此处,向西北武汉湖北孝感的方向,长达300公里的平原纵深。朝东南江西余干鹰潭方向,也是足足180余公里。当年鄱阳湖面正是枭阳\鄡阳平原。 还不够大?我们再来看宋人周弼的诗文, 《鄱阳湖》: 鄱阳湖浸东南境,有人曾量三十六万顷。 我昔乘槎渤澥间,眇视天溟坎蛙井。 浪何为而起於青云之底,日何为而碎於泥沙之里。 太极初分一物无,天水相包若鸡子。 扬澜可供李白青州杓,彭蠡付与卢敖洗龟壳。 斗大孤山没处藏,斸取来搘鼎铛脚。 胸中八九吞云梦,似此蹄涔亦何用。 安得快意大荒之东东复东,指麾鱼鳖骑苍龙。 朱熹为什么对“敷浅原”也感兴趣?我分析过朱熹的字“元晦”,他的老师李侗帮他取的,元,就是熹字下四点水的解释。“元”,大也,代表着万事万物的起源,又乃四德之首。八大山人为什么也感兴趣?“熹宗”,是明皇帝朱由校的年号,他生于熹宗二年,天启六年。“熹”与“天启”字面就有混沌,盘古开天地的意思。这些都有母性的思想,这文化人的精神内核都是一样的。八大山人有一个只在族谱中出现的别号“彭祖”,意思为山水之源。中国神话传说,宇宙浑混状态,然后孕育盘古,开天地才万物生。泽是水,祖同“且”,有男根的意思,阴阳相合。 我们在研究中经常能发现,河流的流境内,比如源头与结尾,文化往往相通。抚河与赣江在南昌滕王阁附近相汇,最后在庐山脚下注入长江。 南昌之“昌”有异体字X(上日下口),《正字通》解释:《精蕰》作X象“日月之合明,乾坤二用”互体成功也。这个思想是周易返原,天地合德,日月合明。民间传说“庐山是阴山”也是源自这个思想吗?按赣江的上流所存在广范的石固信仰,古人把“石清涨”引申为“云雨合欢”,还真有点文化依据。石固信仰中“盘瓠”,和九江“彭泽”,本就有母性崇拜的思想在。 根据王象之和方勺等宋朝人的记载, 当时人们观念中“石固神”可致“水清涨”“石生水”。《舆地纪胜》载:“神之灵异如水清涨之类是也。”所谓“清涨”,即无雨而河水自盈也。在史料中,“水清涨”的文化标签经常贴上“赣江”。而石头何以生水?最典型的就是“庐山云母”。 《庐山记》:“天将雨则有白云,或冠峰岩,或亘中岭,谓之山带,不出三日必雨。”然不独庐山为然,大凡山极高而有洞穴者,皆能吐云作雨。古代神话,往往把“石生水”高山洞穴“吐云作雨”的自然现象艺术加工,传说为巫山神女兴云降雨。“云雨”便也成了男欢女爱交合代称。 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资料记载: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在雨量丰沛条件下,有多达90多座峰岭的庐山,构成众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断,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为庐山一奇。 说起水,在庐山,天下第一泉“谷帘泉”闻名天下,其侧有“云液泉”,“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山多云母石,泉甘且清,盖云母滋溢所致,故名。” 庐山果然有“云母矿”呀。 云母,在古人眼中,是非常神奇。云母石:《太平御览卷》“南子曰云母来水 云母石可致水” 《太平御览》卷八百八 珍宝部七,对此有详细的记栽: “ 云母 …… 《唐书》曰:吴王杜伏威,性好左道。因合金丹,求长生之术,常服云母散。 又曰:尉迟敬德遂飞练金石,闲居服云母粉。 《淮南万毕术》曰:云母入地千岁不朽。云母在足,无践棘。(注曰:取大云母涂足下,践棘,不能刺。) 《淮南子》曰:云母来水。(云母石可致水。) 《抱朴子》曰:云母五色:其多青者名云英,宜以春服之;多赤者名云珠,宜以夏服之;多白者名云液,宜以秋服之;多黑者名云母,宜以冬服之;但有青、黄二色者名云沙,宜以季夏服之。皎皎纯白者名磷石,可四时长服。 又曰:吴景帝戍将於广陵掘冢,有人如生。棺中云母厚尺许。 《西京杂记》曰:晋幽公冢甚高美,门关皆是石坐。拨除深入,乃得云母,深处见百馀尸,纵横相枕籍,皆不朽。惟一男子,馀皆女子,或坐,或立,或卧。衣服形色不异生人。 又曰:成帝设云母帐、云幄、云幕於甘泉紫殿,世谓之三云殿。 《晋公卿礼秩》曰:赐太牢,安平王治云母辇。 《晋宫阙名》曰:含元池中,有云母船。 《洛阳宫殿记》曰:宫中有林商等观,皆云母置窗里,日照之,炜炜有光。 《列仙传》曰:方回,尧时隐人,练食云母。 《三齐记》曰:东武城有云母山,山有云母,因以为名。安期先生常所游饵。 《东园秘记》曰:以云母壅尸,则亡人不朽。帝冯贵人素国色,亡已十馀年,冢为贼所发,形貌如故,但冷耳。盗共奸通之。后捕得之,此贼言贵人棺有数斛云母。 《石虎邺中记》曰:虎作云母五有金薄扇。 裴渊《广州记》曰:增城县有云母,向日出,照之晃曜。 《地理志》曰:琅琊定山出云母。 王建平《典术》曰:云母有五名:其色青黑五色乱文者名曰云母;白百微青名曰云英;如水露,黄白名曰云沙;青赤杂者名曰云珠;黄白而赤重厚名阳起石,云母根也。其中黑文班如钱,名云胆,伤人,不可服。第一磷石,第二云母,第三云珠,第四云英,第五云光。服磷石寿五千年,服云母寿三百年,服云英千年,服云光与天地同保。 ” 我大致总结一下《太平御览》中“云母”的特征:一能发光,二能防腐,三能当仙药吃了能飞升。这些都和“云母来水”“石清涨”的思想一致,和古人对的生殖崇拜一样,都有起死回生的愿望吧。 再举庐山云液泉一例: 唐代吴筠《宗玄先生文集》诗别集有《庐山云液泉赋并序》:筠所居之东岭,其侧有泉,洪纤如指,冬夏若一。山少凡石,至多云母,其水色白,味甘且滑。此则云母滋液所致,因名“云液之泉”,乃结宇其旁,引于轩庑之下。既饮既漱,永玩无斁。今兹夏季不雨,至于十月,江河耗,井涧涸。此泉泠泠,不减平昔。懿其若是,爰以作赋。 坤元孕气,潜畅成泉,冠五行之首,为万物之先。爰有清流,出此山侧,处蒙险而难和,犹井渫之不食。我搜灵秘,载披载登,见其地僻至洁,源深有恒,冱寒不为之损,暑雨不为之增。乃考室就饮,而乐在枕肱,甘侔元玉之膏,滑乃云华之液。疚可蠲,生可益,引充狎玩,惟意所适。悬之则洁素,壅之则澄碧,昼浮光以悠扬,夜含响以淅沥。阴阳为灾,水旱失节,不雨炎夏,暨乎元月。汪汪洪波久已竭,耿耿瀑布今亦绝,挫江湖之浩荡,沈涧谷之微劣。斯泉秉彝,毫纤无亏,虽远不沾惠,而近有所滋,彼漰霈于畴日,岂不惭涓涓于此时。夫醴泉无源而易涸,丹溜乍见而难挹,曷若止以为鉴,酌焉取给。何异神仙之瀵,帝台之浆,涌异域之表,湛无人之乡,兹亦标奇于绝境,真可谓灵而长者也。 从这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吴筠认为泉水仍“云母滋液所致”,他提出“坤元孕气,潜畅成泉,冠五行之首,为万物之先”的观点,也就是阴阳思想去解释“石生水”的自然现象。我想,庐山所谓的“阴山”,其实是“母山”。 我前文提到,河流流域文化通常相通。再细细整理,笔者发现抚河源与庐山有许多共同文化元素。如庐山附近的“天子嵊”在广昌驿前镇也有同名地名。盱源泉眼所在的山脉叫“血木岭”,《广昌县地名志》说曾名“南障山”,这和《山海经》中的“天子障”有关联吗?甚至“广昌”县名,最早也是汉代出现在的都昌一带。 抚河源“龙井”上方也有一“母石”。 (同治广昌县志 抚河源地图) 我们检索关键语,发现“旴姥mu盱姆”频繁地被用来指代抚河。至今,在抚河源头的广昌姚西仍有“旴姆桥”。所以,抚河源\盱源的“母石”,和庐山云母石,这源头,河尾的文化思想是一致的。我们甚至可以把当年的治水大英雄“许逊”,他姊,盱烈之母“盱母”纳入其中进行研究。 八大山人号“彭祖”,我都曾怀疑他因为探寻河源,而受到的启发? 武汉大学图书馆藏,八大山人行书《南江天子障诗卷》云:“南江天子障,湖蠡而西,洪江也,仍曰南州。南州水上小大鳙鳙,然不知蓬转为谁。日往亭台,语番含,胜概各有致,而在水与在山别也。莼先生游壮,且欲图以观道之妙,许愚先。先人《瀑泉集》,又《坚白集》,承慨亡异,同矣。马尾、开先,将归庐山。”并落“弟驴屋驴书”款,钤白文方印“夫闲”及朱文方印“驴”。 鳙鳙鱼,出自《山海经》卷一,“东山之首……其状如梨牛,其音如彘鸣。”“不知蓬转为谁”,蓬转即“鲲鹏转”。《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的说法。八大山人的作品中,就有着非常强烈的“起死回生”信息。 这种思想常见,屈原,项羽,方以智,他们以“死”明志,但其精神都得以被后世尊重和传唱,这确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生”。我们可以统计这几个典型故事中的共同元素,仍是“南方,舟,水”。 如谪仙人李白有首《丰城剑》: 宝剑双蛟龙,雪夜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 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风胡灭已久,所以潜其锋。 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这是描写丰城莫邪与干将两柄宝剑出土,然后化龙飞升的故事。“芙蓉”这里是指赣江;江西是“吴尾头楚”,所以说“吴水”。这里有“剑、龙、芙蓉、雷、水”,作为赋予宝剑生命,可化龙的元素或条件。 九江得名于境内九水,九水其实就是当时豫章境内的九条“母亲河”。从这个宏观角度来看,其实九水都在庐山脚下相汇,最后注入长江。水为生命之母。江西二大母亲河,抚河是华夏“花神”仙姑女神信仰的发源地,赣江也有“芙蓉江”之别称,这些都有阴性的文化符号。从这个文化视觉看庐山为“母山”,“阴山”,实至名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8294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3
下一篇 2023-03-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