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的蜀道难的蜀道是今天的哪里?

李白写的蜀道难的蜀道是今天的哪里?,第1张

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指的是今四川广元市境内剑门一带的栈道。

但是李白写《蜀道难》是因朋友离开长安去往蜀地,借蜀道之难行,抒发自己心中由于仕途坎坷、人生艰难而致的郁闷之情。所以这个蜀道并不是绝对的,也可指巴蜀通往秦陇的那些山间栈道,包括褒斜古栈道。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

原文节选: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译文:啊!何其高竣,何其峭险!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扩展资料

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

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创作背景: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

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

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去长安做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蜀道难

很多同学都学习过《蜀道难》,那么蜀道在哪里?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蜀道简介

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蜀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以通行,诗仙李白曾作《蜀道难》一诗,具言蜀道之艰难。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是指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蜀地的金牛道、米仓道等。

从广义上说,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春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

从狭义上说,仅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七盘关,全长约450公里。

蜀道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峡溯江而上的水道,由云南入蜀的樊道,有自甘肃入蜀的阴平道和自汉中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等,也包括蜀地范围内的道路,这是广义上的蜀道。

而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则是指狭义的概念,即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等。

在秦巴山区基本形成并沿袭着7条通道。其中秦岭中有4条:即,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

《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本文目前收录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四课。

以上就是一些蜀道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真正的最早的古蜀道是指连通中原与汉中的北段秦岭太白的岐山道,以及连通汉中与成都的南段有剑门关的金牛道。

我们今天所说的古蜀道,一共是9条。古蜀道是一个“北四南三”,一共7条道路的主要格局。蜀道因此可以大致分为南北两个区段:北段是关中穿越秦岭至陕西汉中段,主要是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和子午道;南段是由汉中穿越大巴山直抵四川,主要道路为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另,古蜀道中,北段还有一条诸葛亮北伐的祁山道,和南段三国时期邓艾灭蜀的阴平道。

那么,历史上三星堆古蜀国时期,三千年商周之前,进出四川的古蜀道是哪一条呢?我们一一分析。

褒斜道始于东汉。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下诏在最险之处开凿穿山隧道,当时的人们利用火焚水激法,开出一条将近16米长的隧道。

陈仓道始于秦末汉初。陈仓道,古称故道。楚汉争霸时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便是发生在这里。其大部分线路是顺嘉陵江上游河谷而行,秦时这里设置有故道县。

傥骆道始于汉、魏。骆谷道,汉魏旧道也,南通蜀汉。《唐书》:兴道有骆谷路,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杜甫带领全家逃难去成都,从长安出发走的就是傥骆道。他的诗中写道,“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子午道始于西汉。刘邦定都长安,始有子午道,子、午乃南、北的意思,是沟通南北,连通长安城与汉中城的捷道。

南段,当时仅有金牛道一条道路。

所以,三星堆古蜀文明之时,进出四川只有北段的祁山道,和南段的金牛道,当然金牛道当时不称为金牛道,祁山道不称为祁山道,一是还没有大规模拓宽,二是没有后来秦朝、三国时的历史典故,只是李白《蜀道难》一诗中所称的"鸟道",即非常狭窄而又险恶的荒山野径。当时陆路是进出四川的主要道路,而出川向东可以从三峡沿长江而下,进入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境内。

但是至于走水路入川,在当时是完全不可能的,无法实现的事实。因为没发明出大型火药用以炸礁,三峡当时是一道完全无法乘舟逆上,天然迈不过的坎。秦汉人口大发展后,沿长江上游有了拉舟的纤夫,加上汉之后发明了火药炸礁,才实现了乘舟逆上入川,从此,有了唐朝杜甫在成都草堂的诗篇:"门泊东吴万里船”。在三星堆时期只有从蜀沿江而下的,且三峡陆地入蜀当时也是非常凶险,三峡地区人迹罕至,野兽出没,古文献中也无任何当时存在的古蜀道存在,仅后世才有了从川东入蜀的记载。所以今天任何在石器、青铜器时期逆江而上影响四川的说法,按道理均是不成立的!

古蜀道自古难走。本人经三星堆最新6坑出土研究,给出《蜀道难》新的理解。今天对于三星堆探迷,夏朝溯源,古诗背景理解,及正确地古文翻译,均有很大的作用,特分享如下。

(背景:三星堆亡国祭祀祖器坑出土,牵出一段沉封千年的夏朝灭国史,商汤王灭夏后,欲"迁夏社"不得,只得在中原另建的典故。而唐朝李白,他是一部分知情人!此尚待三星堆后续考古实据验证。)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因此《蜀道难》应该是李白31岁时,在开元十九年间(公元731年),李白在长安城被权贵压迫排挤,仕途无望,被迫离开了长安,一路上深感官场政治血腥黑暗,心情极度愁闷时所作。)

《蜀道难》 唐代 ·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谈及此非常非常危险呀!)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说起蜀道以及古蜀历史,那比登天还难,古今都难度不小!)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传说古蜀国第一代国君叫蚕丛,及后还有国君叫鱼凫,虽然民间留下了他们的一些传说,但是古蜀国从开国至先秦之前,古蜀历史一片空白!)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古蜀国历史自古悠久,只是在先秦时因秦灭蜀,古蜀国的历史才被人为地隔断联系!)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虽说古蜀国历史被隔断,但是蜀地与中原的联系一直都在,而太白秦岭与西蜀峨眉山连通中原的古蜀道自古都有。注:仔细品,再品...)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当年古蜀国"五丁开山”修建了古蜀栈道,用壮士生命换来的联系,就如天梯与石栈紧紧钩连着一样,从来不曾被隔断过!)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蜀道向上,如六龙般盘旋山间,回转如“日”,直通天际)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蜀道向下,顺山涧溪水,冲波逆折,回转如“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真的是,黄鹤难飞渡,猿猴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满布青苔的泥泞山道,是如此的狼藉不堪。古蜀栈道依山崖而建,百步九折相当难攀援。)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下来仰视星空,西南蜀的方向,参井两颗星星如泪珠般在夜空中闪烁哭诉,悲惨的往事历历在目,让人不得不扪心抚胸,悲痛得直喘不过气来,内心中禁不住发出一阵阵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唉呀~!我李白自唐朝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从三峡出蜀,沿江而下历经洞庭湖折返往西,来到唐朝都城首都长安,已经过去整整六年了(31岁),仕途坎坷,官场难进,世俗权贵犹如山岩般难以高攀。不知道,好久才能衣锦还乡,回到我的故乡啊!(李白小时候在四川省绵阳江油市长大,现有李白纪念馆)注:因仕途失利和时局动荡,李白一辈子未入仕途,也再没有回归过故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透过古老的树林,远远听见鸟儿悲号的声音。原来是一对刚刚幼鸟夭折的雌雄鸟儿,一雄一雌前后绕着林间徘徊盘旋,鸣叫着不肯离去。)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又听见杜鹃鸟那哀怨的鸣叫声,在凄凉的月夜下彻夜长啼,哀愁的气氛充盈了整座空旷的深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此情此景,再联想到官场血腥黑暗,古蜀国的灭国真相,实在是太惨啦!!!让人一听就脸青色变。)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山雄伟奇状,群山连绵不绝,山峰高耸入云,犹如离天不足一尺。千年的老松,那干枯遒劲的树干,倒挂着倚长在山崖绝壁之上。)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湍急飞泄的瀑布,那股股水流争相喧闹,互相撞击着,从崖上飞流而下,落入潭中,水击岩石,砯砯的声音,如万壑鸣雷般炸响。)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真的是,太险啦!这世上不会比这蜀道、官场更险的了。既然蜀道、官场如此之险,为何还是有人不畏艰险,离蜀出门求官远行呢?说来,我这辈子就是自找苦吃啊!~)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还有那扼守在蜀道咽喉之处的广元剑门关,通关石梯陡直而狭长,城阁高高耸立在夹山之间,是那么的高峻与不凡。整个城关非常雄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感叹:蜀道、世道,社会是如此的险恶啊!!!…可惜我李白自认为才高八斗,潇洒不凡,于万千人中脱颖而出,虽才华横溢却报国无门,多么想化身为那剑门关啊~!)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一旦时局变动,官场震荡,则不管是之前提拔守护你的人,又或是历来与你政见不和的人,为己私欲与明哲保身,都会变成豺狼虎豹,翻脸无情地排挤和打压你。)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在唐长安朝廷中当官,就如身处这蜀山之中,白天要躲避猛虎,晚上要规避长蛇,官场血腥黑暗真的是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呀!)

(不禁联想起历史上古蜀国的夏桀、商纣、西秦灭蜀三次改朝换代,正如豺狼般血腥残暴,杀人如麻。...这就是真相!!!)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遥想当年,初出蜀时经过锦官城成都,比起现在那是要逍遥快活得多呀!那一段真的是一辈子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光啦。看来,当官不成,不如还是早点回归故乡的家中吧。)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侧转身去,向西远望长安城,25岁离家出蜀,怀着幼时当大官的志怀理想,历经6年的仕途艰辛,真如蜀道一般,比登天还难!真的是,蹉跎岁月,一事无成!长叹一声,何时才能衣锦还乡啊~!)

(感叹:怀古忆今,感同身受!岁月蹉跎,人生真难~啊!

~今天这段古蜀空白史,依然是真难啊~感慨!)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此"西”,侧身西望长咨嗟!,即西秦。此“绝",即古蜀空白史)

前因:《华阳国志》:"蜀王与秦惠王遇。遣石牛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

古蜀国自三皇五帝始,就一直是华夏族正统。黄帝时期就与黄帝以及子孙通婚联姻,参与华夏国事。因此,蜀王嘲讽秦国不及蜀国正统。

后果:秦灭蜀国,留下一片古蜀空白史。

《华阳国志》:(秦)司马错、中尉田真黄曰:“蜀有(夏)桀、(商)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

这就是古蜀国历来正统,因蜀王嘲讽秦国不及蜀国正统而被记恨灭国,留下一片先秦空白史,并且夏、商两朝末期三星堆两次掩埋,秦之前两次古蜀国战乱的历史记载真相。

古人写诗,尤其是大诗人李白,讲究情景融合,山水叙事,有感而发,品格高雅。一般均有浓重的时代背景和文字后面的人生故事!

后记

《蜀道难》李白创作于何时?

结合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应该是创作于仕途失败,离开长安的时候。那么,李白一生前后曾经两度离开长安。31岁时和43岁时。

开元十九年(731年),李白31岁,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表奏,皆先为高力士所决。十月,玄宗驾幸洛阳。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43岁,供奉翰林院陪侍唐玄宗赋诗纪实不足两年,因遭权贵谗毁,离开长安。

那究竟是31岁,还是43岁呢?

唐朝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 ,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 ,首访之。既奇其姿 ,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 ,称叹者数四 ,号为“谪仙人”,解金龟换酒 ,与倾醉 ,期不间日 ,由是称誉显赫。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在长安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

如果唐朝孟棨记述为真,则李白应该是在735年结识贺知章之前,即公元731年31岁离开长安时路上所作。这一时期,李白穷困潦倒,自暴自弃,处于心情极度苦闷之时,之前经历了遭人谗谤,上书自白,多次结识权贵,遭人所拒的多重打击,甚至还一度起了隐居之意。

但是,虽然身处逆境,李白仍然具有伟大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谪仙那出尘的气质。“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象着终有一天会化身为剑阁,身居要职,为国效力,衣锦还乡!

全诗二百九十四字,气势磅礴,境界宏伟,反复咏叹,由浅入深,如歌如泣,时而悲沉压抑,时而激慨豪迈,山水叙事,以古喻今,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潇洒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立志报效国家的感情。清代沈德潜评价:“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综上分析,《蜀道难》的主题及作者李白的诗词意境,我认为就是,李白怀才不遇,仕途艰辛,深感前途“开国何茫然”,权贵“巉岩不可攀”,官场黑暗血腥“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蜀道、官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同时,李白离家出蜀已整整6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蹉跎,思乡心切,而又没有实现自己当初出蜀求官,报效国家的理想,又是"畏途”,又是“问君西游何时还?”,又是"不如早还家。”,最后,“侧身西望长咨嗟!”长叹一声,何时才能化身剑阁,报效国家,衣锦还乡啊!~体现李白逆境奋斗,报效国家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即使再难再险,“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也要再向虎山行!!!人生甚壮哉!!!《蜀道难》是李白逆境中的不屈战歌,人生中的命运呐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6616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1
下一篇 2023-03-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