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从哪里打进中国的

日本人是从哪里打进中国的,第1张

日本是棒子半岛打进中国的,公元1931年9月18日,星期五,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这一天,在中国沈阳,日本法西斯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悍然以武力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人民就开始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东北各阶层人民和爱国官兵纷纷组织抗日武装,奋起抵抗。这些抗日武装被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

比较著名的有以马占山为总司令的黑龙江抗日救国军,以王德林为总指挥的吉林中国国民救国军,以李杜为总司令的吉林自卫军,以邓铁梅为总司令的东北民众自卫军,以耿继周为首领的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以苏炳文为总司令的东北民众救国军等。

扩展资料:

经过对抗战敌我态势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分析,与会人员充分权衡对日宣战可能产生的利弊后达成共识,一致认为:不宣战、不绝交是中国目前对日关系的上策。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是恐援华军需物资的海运线被切断。中国的军需物资远远不能自给自足,绝大部分须依靠外国进口。如果中国公开对日绝交宣战,日本就会以交战国的身份通知各国禁止一切军需品和军需原料输入中国,并切断中国的海上运输线,而中国则没有能力保护大量的外国援华物资由海上输入中国。

二是担心德国军械装备来华受阻。中国在近几年的整军备战中通过德国军事顾问团刚刚整训装备起几个德械师,当时在德国还有大量预订的重要军事装备没有到货,如果宣战,日本就会名正言顺地迫使德国取消对华军售,这对中国的持续抗战十分不利。

三是无力解决双方的侨民问题。如断交与宣战,中国在日本的侨民将被驱逐或拘捕,而中国目前又无撤侨和护侨的能力,相反日本在华侨民则可迁入英法等国租界继续发挥侵华第五纵队的作用,而中国政府却无法驱逐和干预。

正因为不得不考虑与顾及以上的诸种因素,蒋介石才投鼠忌器隐忍不发。在相当长的抗战过程中,他一直采取着一面守城一面媾和的策略。不过这位委员长组织的几次大型保卫战确实打得很卖力很惨烈,尽管最终都失败了,但重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同中国一样对宣战问题十分重视。其内阁曾多次就与中国宣战和断交问题进行讨论。军方的一致意见是“以不宣战为宜”。

其理由是,宣战虽然可以阻止中国与第三国的经济往来,最大限度地切断中国军事装备的输入,但日本也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大部分军用物资原料要靠国外进口,

如果宣战,同情中国的国家就会限制对日战略原料的出口,日本甚至还会遭到国际上的经济制裁,这对日本来说无疑是弊大于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日专家:过去日本对中国做的事情属于“侵略”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从1931到1941,为何日本入侵十年中国才宣战

日本从台湾、黄海、大连、旅顺、山东沿海、东北、海南等地登陆入侵中国。

1、1874年5月,日本出兵3600余人入侵我国台湾,残酷屠杀我国高山族同胞。

2、1894年9月,日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中国北洋舰队,击沉4艘军舰。10月,日军分两路侵犯我国辽宁省。11月,日军占领大连、旅顺。日军进入旅顺后,见人就杀,在4天3夜的大屠杀中,全市2万多中国人全遭杀戮,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

3、1895年2月,日军从水陆两路夹攻驻威海卫中国海军。

4、1905年1月,日军再度占领旅顺。3月,日军占领奉天(今沈阳),并与俄为争夺中国领土在我东北进行大规模厮杀。

5、1928年5月,日军制造“济南惨案”,打死中国军民1000多人,并占领济南。6月,日本在沈阳皇姑屯车站炸死张作霖,阴谋夺取东北。

6、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日军强占我国东北。

扩展资料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人员财产损失。而这场战争不过是日本延续了近百年计划后的最终结果。

早在日本明治天皇上任的那一刻,就定下了一个雄心壮志,也就是日本的“大陆政策”,以武力的方式征服朝鲜、中国之后,再逐步征服世界。可以从明治天皇的信中看到“开拓万里波涛”、“国威布于四方”这样的字句,其雄心已是清晰可见。

为了达成这个“宏伟”的目标,日本先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随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不久之后再度爆发了日俄战争,这几次战争让日本充分尝到了甜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对德宣战,出兵中国,获得了更多的“胜利果实”。

如果只是单纯的依靠军事力量意图征服中国,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日本建立了南满铁路公司,这家公司的性质其实和东印度公司是一样的,完全就是为了殖民扩张而成立的公司。为了保证殖民的顺利,日本还成立了一支全新的军事力量——关东军。

不过这只是日本计划中很小的一部分。1927年,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了“东方会议”。这次会议的规格相当的高,日本的陆军、海军、外务省、驻中国的最高军事将领、行政长官等均到会参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侵华战争

1874年5月,日本出兵3600余人入侵我国台湾。

1894年(清光绪20年),中国与日本因为朝鲜主权问题而爆发甲午战争。次年3月20日,战况呈现败象的中国,派出李鸿章为和谈代表,并以全权大臣身份赴日本广岛与日本全权大臣议和。到达之后,李鸿章要求先停战,但谈判没有结果。

最后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清廷一方面承认朝鲜独立;另一方面也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割让予日本。

扩展资料:

《马关条约》其历史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帝国的覆亡、民国军阀的形成和中国亟待解决的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等都与之息息相关。

《马关条约》条款非常苛刻,就清政府而言,如赔偿和财力损失是极大的。赔偿的军费达2亿两,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和威海卫日本驻守费150万两,共计2亿3千15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

另外,日军还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的船只、兵器、机器、粮食等也价值1亿两。巨额的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靠举借外债应付,列强则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关条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6407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1
下一篇 2023-03-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