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小动物们都去哪里了?

立冬小动物们都去哪里了?,第1张

冬天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冬。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者,终也,万物收藏也,经过秋收的人们也已将收获收藏入库了,动物也藏身规避寒冷了。

蛇正盘盘着身子在洞里睡觉呢,蝴蝶正躲在花里跟你玩"躲猫猫"呢,青蛙跳到洞里产卵呢,蝙蝠正在洞里冬眠呢。冬天到了小动物们是会冬眠的比如:蝙蝠、刺猬、熊、地松鼠、睡鼠、土拨鼠、蜗牛、蛇、乌龟等。蝴蝶、飞蛾、瓢虫、大黄蜂、北美小夜鹰、鸱鸺、燕子、白胸秧鸡等。

1、蝙蝠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下的一类动物,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哺乳动物,据不完全统计,栖息在列宁格勒附近的大耳蝠和北棕蝠在一生中其活动的时间仅占1/15-1/20,其余的时间都是在睡眠,当环境温度达到16-28℃时,蝙蝠即处于深睡状态,睡眠的蝙蝠新陈代谢降低,生理机能减慢,致使某些蝙蝠寿命较长。

2、刺猬是属于猬亚科的一类猬形目哺乳动物的统称,通常是在夜间活动,以昆虫和蠕虫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虫子,刺猬在巢穴中冬眠时,体温下降到6℃,这种情况下,刺猬是世界上体温最低的动物,呼吸1-10次每分钟。冬眠中的刺猬会偶尔醒来,但不吃东西,很快又入睡了,其如果过早地醒来会被饿死的,出眠温度约大于6-9℃(2-15℃)。

3、熊是食肉目熊科动物的通称,生活于北方寒冷地区的熊有冬眠现象,而位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黑熊往往不冬眠,熊冬眠时间可持续4-5个月,冬眠的过程中如果被惊动它会立即苏醒,偶然也会出洞活动,除冬眠期外,熊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冬眠的洞穴一般会选在向阳的避风山坡或枯树洞内。

4、地松鼠南非地松鼠通常生活在非洲干旱地带,属于群居动物,一个族群中有30只地松鼠,在冬天到来之前,松鼠会往洞里储存大量的过冬食物,在天冷时在深的洞里进行冬眠,天气稍微暖和时再出门活动和觅食。

5、蛇是脊索动物门、爬行纲下的一类动物,体细长,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四肢或在低等蛇类横裂的泄殖孔两侧有爪状的后肢遗迹。一般从春末夏初到冬初,由于气温均在10-35℃,适于蛇的活动,当冬天气温开始下降变冷时,蛇的体温则随之下降,蛇体的功能减退,当气温下降至10℃时,蛇停止一切活动,开始进入冬眠。

大部分鸟类去南方温暖的地方过冬了,春天它们就飞回来了;也有的动物,如熊,就冬眠了,到春天醒来;像河里的鱼,等水结冰了,河底下就不冷了,它们就生活在冰层下面;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动物是在春夏秋这三个季节储存食物,以便冬天没有食物吃的时候拿出来吃,它们生活在窝里。

我们常常把一些违背伦理道德的人称之为“禽兽”,其中也包括不赡养老人的行为,在我们的认知里,只有人类才会养老,动物都是不养老的,然而科学家从一具剑齿虎的化石中,发现了动物赡养老人的证据。

一具骸骨

在美国洛杉矶市地区,有一个名叫拉布雷亚的沥青坑,这里的沥青天然存在了几万年,并且经常被树叶、灰尘或者水覆盖,以至于周围的动物很容易失足陷入其中。

再加上沥青坑里的环境不适宜微生物发育,所以这里保存了许多古生物化石,尤其是冰河时期的巨兽化石,科学家们陆陆续续从这里出土了上百具动物骸骨,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剑齿虎。

据科学家介绍说,别的研究中心可能有一两个剑齿虎化石已经很不错了,但这里保存了600多个,其中有一个剑齿虎化石,颠覆了人们对剑齿虎的认知。

这具化石是一头剑齿虎的盆骨,而它的盆骨上生长着骨刺,这显示这名动物生前遭受过严重创伤,然而它却存活了至少1-2年的时间,直到误入沥青池。

科学家解释说道,盆骨的位置生长骨刺说明它生前经历很大的痛苦,而这会影响到它的捕猎效率,如果没有同类帮助,它根本不可能存活那么长时间。而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剑齿虎是群居动物,也证明了它们会赡养种群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个体。

剑齿虎

对于许多动物而言,养老其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原因是因为自然界中能量实在是太宝贵了,很多动物都会面临或多或少的能量危机。

如果动物要养老,那么衰老的个体所消耗的能量,会影响到年轻个体的存活。而且,衰老的个体无法参与捕猎,也不具备生殖能力,它们的存活对于种群而言是一种拖累,所以大多数动物并不会赡养衰老的个体。

另外在自然界中,有些生物会主动选择淘汰衰老的个体,这是因为相对于年轻的个体而言,衰老的个体卵子或者精子质量会下降,以至于后代存活率较低。而且衰老的个体也会消耗能量,不如把这些能量节约下来,用于抚养种群的后代,这样可以提高种群的幼崽成活率,让种群延续地时间更久。比如:宽足袋鼩是一种有袋类生物,它们的雄性在交配之后就会死亡,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节约能量,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当然,对于动物而言,衰老其实是一个奢侈行为。对于食草动物而言,衰老意味着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被食肉动物捕食;对于食肉动物而言,衰老意味着捕猎效率下降,很容易缺乏能量而死亡。所以很多动物还没有活到衰老便会死亡。

剑齿虎之所以会赡养已经失去劳动能力的个体,原因可能在于它们是高效的掠食者,而且在当时它们的猎物体型较大,可以有多余的能量分给它们。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剑齿虎生活的时代,当时的食草动物体型很大,且处于独居生活。独居意味着它们只能凭借着自己一双眼睛来盯着猎物,这就导致它们比群居的动物更容易捕猎。

再加上它们体型很大,捕猎一只可以供整个种群食用好几天,所以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个体也可以在种群中生活地很好。

剑齿虎为什么会消失

和冰河世纪的许多动物一样,剑齿虎也没能活到现在。关于它们为什么会消失,科学家们只能给出一些猜测。据科学家们猜测,剑齿虎的灭绝和当时的环境变化有关。在过去,剑齿虎生活的地方有许多森林,它们能够依靠伏击的方式来捕猎野牛等食草动物。然而随着气候变化,草原取代了原有的森林,这使得剑齿虎没有了隐蔽物。

另外,野牛在荒野上也没有了保护,为了生存,它们演化出了较小的体型,由于体型变小,对能量的需求也随之减少,所以它们的数量越来越多。

然而越来越多的野牛并没有为剑齿虎带来好运,原因是因为群居的野牛每一个都可以充当放哨人,它们之中任意一个发现剑齿虎的身影,就可以通知种群其他个体逃生,导致剑齿虎捕猎成功率越来越低。再加上野牛的体型变小,使得它们即使捕猎成功,获得的能量也有限。

由于不适应捕食较小体型的猎物,剑齿虎在演化过程中逐渐灭绝了,而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剑齿虎形象,都是根据它们的化石,还有基因测序等研究复原而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3951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0
下一篇 2023-03-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