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好在哪里

《水浒传》好在哪里,第1张

水浒传》好在哪里这个问题,应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致的标准答案。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曾有一场“批水浒”运动,这场运动直接起因是毛主席对《水浒传》的评价——“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当然,这部书不仅是反面教材,透过这部小说更多的是还能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与人际关系,可以成为历史研究的参考和补充。

写得好,故事结构好。当然了,为了让宋江这种奸雄、枭雄形象可以维持,施耐庵还可以按《三国演义》的套路写宋江。总而言之,如果不是天意难违,宋江不会这样轻易失败的。

如果这样一写,人们看完《水浒》,自然更不会觉得宋江无能、软弱、废物了。相反,难免会留下太多的唏嘘之声,总而言之,假如不是宋江英年早逝,历史就会改写了。再总而言之,以宋江奸雄之才、枭雄之才,一旦活下来,岳飞自然不用叹息“靖康耻,犹未雪”了。

如果为了更狗血一些,就用《宋史》、《明史》的套路写宋江。总而言之,自毁长城啊!自毁长城啊!

于是,徽钦二帝,在被俘北上的途中,最念念不忘的事,就是奸臣害死宋江。总而言之,如果不是奸臣毁我长城,我大宋帝国,哪能这样不堪一击呢?当然了,金国君臣,难免也会得意的说了。你们为什么会杀宋江呢?我告诉你们吧,那是因为我们用了反间计。

面对这样的宋江,人们自然更不敢说宋江无能、软弱、废物了。相反,人们总会认为,宋江的何去何从,关系着整个历史的发展。

如果施耐庵,也按金庸《鹿鼎记》的套路,那宋江所有的行为,大约都得辅助一段心理描写,更得加上一段作者的解释、介绍、说明。否则,我们就永远无法理解主人公为什么要这样作,更无法理解,为什么主人公这样作,就会取得相关的结果。

不知我们注意到没有,宋江一报名字,人们都是“纳头便拜”,而宋江却是傻乎乎的走到哪里,也不报自己的大名,于是顺顺的路,总是走的磕磕碰碰。宋江为什么要这样作呢?简单的去看,自然是因为施先生为了编故事方便,如果宋江走到哪里,都是直接报大名,故事还咋编呢?其实,这是因为,宋江一直都是在玩操控人心的手段,如果宋江见面就报大名,就不会后来的神奇效果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3217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9
下一篇 2023-03-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