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传统剪纸的第5代传承人是谁

太原传统剪纸的第5代传承人是谁,第1张

太原传统剪纸的第5代传承人是郭树林。代表作品《表里山河》。

作为太原上林苑传统剪纸艺术研究所所长,郭树林近几年尝试把剪纸和书法、绘画等艺术进行“嫁接”,创作出的许多作品在国际剪纸比赛中获大奖。用单线条在宣纸上白描出图样,再勾成双线条的剪纸图,然后分层染色、剪出图案、层层拓裱。

郭树林一家三口能剪出有7个颜色过渡的壶口瀑布和五台山,最多甚至有14层套色,达到与原作几乎无色差的程度,而且宣纸拓裱的效果更具立体感。

扩展资料

郭树林剪纸《表里山河》简介

郭树林剪纸《表里山河》作品长105公分、宽55公分。在2018年8月8号的省运会上,这幅作品被数倍放大,以长达118米宽70米的动漫方式呈现在红灯笼体育场中央的大屏幕上,实现剪纸作品与实物影像的无缝切换,巍巍太行山、壮美壶口瀑布等三晋锦绣河山从剪纸作品中跃然至眼前。

参考资料来源:山西戏剧网-奋斗新时代——第十五届省运会开幕式文体展演侧记

参考资料来源:深圳都市报-太原剪纸非遗传人“剪”出中国名画

北方派

蔚县剪纸

蔚县剪纸 十二生宵(其一)

河北蔚县剪纸源于明代,其制作工艺在中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整个工艺过程有画、订、浸、刻、染、包六道工序,即所谓“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而成[20]。

2006年5月20日,“剪纸”项目(蔚县剪纸作为组成部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蔚县的周兆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1]。

山西剪纸

山西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冀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山西绵山剪纸 太原双塔寺

山西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如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尤以“广灵剪纸”为代表。

陕西剪纸

陕西剪纸有“活化石”之称,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古老的造型纹样“鱼身人面”“狮身人面”,与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与汉画像相似的“牛耕图”等。

陕西关中剪纸 关中八大怪(其一)

陕西剪纸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陕北剪纸淳厚、粗壮,线条有力,剪纹简洁;定边、靖边剪纸较细致,线条多直线,流利奔放;宜川剪纸线条粗而曲线多;关中剪纸线条粗似针尖,风格别致;朝邑剪纸以戏文为多,造型动态近乎皮影;三原剪纸以花卉为主,结构简单,色彩对比强烈;富平剪纸剪纹流利,明暗适调。总的来看,陕西剪纸造型古拙、风格粗犷、寓意明朗、形式多样,包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剪纸 剪纸是本县民间既古老而又流传较广的一种传统装饰艺术品。魏晋时期,民间女子即有剪彩帛为花鸟贴 插头鬓之风尚。至唐时,更有用纸剪制飞鸟花虫贴于窗户的习俗。明、清时,县内剪纸艺术趋于高潮。剪艺根植于民间,昔日凡成年女子多能为之,亦有专事此艺在市场销售者。县人剪纸艺术取材广泛,构思巧妙,形式多样,风格粗犷。品类主要有:窗花、喜花、礼花、灯花、刺绣底样等十多种。

浮山剪纸有五大特点:一是多点透视、单摆平放;二是装饰性强;三是露空和线条连接;四是对称折叠;五是夸张性强,想象力丰富。

剪纸主要用于民俗活动,如新春佳节的窗花、壁挂、吊帘、佛尘纸,男婚女嫁时的洞房装饰和妆奁服饰,老幼生辰时的团福、寿花,乃至殡仪时有香幡花纸、纸人、纸马等,无不贴切逼真,维妙维肖。民俗产生了剪纸,剪纸又丰富了民俗活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有南张村邢登昆,西王村汪九明,桥北村原月娥,史壁村杨萍,徐村高青果,市民王秀英及北王村的王宝珍、乔凤英、徐英等剪纸艺人,其中北王村王宝珍可谓超群出众,她从艺六十多年,剪技娴熟,作艺精湛,经她手剪出的人物生动传神、动物生灵活现,其作品深受专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作品“猪八戒背媳妇”,1986年在山西省举办的剪纸大汇剪比赛中获一等奖。70年代中期,县文化馆举办剪纸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剪纸新手,他们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由单色剪纸发展到套色剪纸和染色剪纸。使本县的剪纸艺术突破了以前的实用范围。剪纸艺术家郑洪峨和美术师赵俊杰及剪纸能手梁春兰、乔金录、周月英、张桂忠等人作品,曾发表于国内外多种报刊杂志。郑洪峨之《农事图》被《中国建设》杂志社收入1976年年画,用英、法、西班牙、阿拉伯、俄五种文字出版发行世界各国,并入选全国年画展览,其原作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979年他又创作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书笺,人选全国科学普及美术展览并获二等奖。1984年后相继编成《中国浮山剪纸》和《浮山民俗与剪纸》,由山西出版社出版发行。1979年县二轻局建立了剪纸工厂,从艺工人34人。有24种产品曾出口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达10万余套。1980年浮山县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剪纸研究会,会员105人。1984年郑洪峨当选为全国剪纸学会理事、山西剪纸研究会副会长。1985年本县民间剪纸在省城太原迎泽公园展出。1986年有10名民间艺人参加山西省首届剪纸大汇剪活动,有2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5人获三等奖。同年,山西省文化厅授予浮山县“剪纸艺术之乡”荣誉称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影新闻纪录厂、山西电视台及台北电视台多次采访。1993年12月文化部授予本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牌匾。先后有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艺术代表团来本县采访。法中友协事务代表吉莱姆高度赞扬浮山剪纸“真诚地祝贺浮山剪纸的搜集和介绍,剪纸外形清晰,装饰性强,富有表现力”。1998年农民剪纸能手梁春兰应邀赴澳大利亚讲学,并举办了剪纸展销会。1999年春节期间,梁春兰、王淑参加了山西省农民绝活大赛,分别获一等、二等奖。浮山剪纸精品已成为人们收藏和馈赠国际友人的珍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2325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8
下一篇 2023-03-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