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成都七中的具体位置在哪里?,第1张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磨子桥林荫中街1号。

学校前身是1905年由墨池书院和芙蓉书院合并创立的成都高等小学堂;1907年学校更名为成都县中学堂,1952年更名为成都市七中学校;1986年,首批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学;1986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在四川的定点联系学校。

2000年,首批被四川省教育厅评定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四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项目样板学校之一;2013年12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正式批准成都七中成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14年10月16日,加挂成都中学校名。

扩展资料:

办学历史

1905年4月,合并墨池书院、芙蓉书院,创办成都高等小学堂。

1906年,改名为成都县立中学(旧制4年初级中学)。

1924年,改制成都县立中学校(新制三年)。

1930年2月,在署前街创办成都县立女子中学(初中)。

1931年春,创办高中、招理一班。

成都七中办学历史图

1932年春,招高中、理二班。

1932年秋,招高中、普一班。

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迁外西茶店子。

1940年,增设高中招高一班。

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迁外西雍家渡叶家大院。

1942年,迁太平坊银桂桥。

1946年2月,抗战胜利后迁回茶店子。

1946年,抗战结束迁青龙街。

1950年2月,两校合并(地址:青龙街)成都县立中学校。

1952年11月,成都县立中学校改名为“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

1954年,迁校至外南磨子桥(2002年,市政建设改称林荫中街1号)。

1997年9月1日,领办成都三十五中,成都三十五中改称成都七中育才学校。

2000年,与嘉祥集团合办(外东东光小区)成都七中育才学校东区(磨子桥校本部)。

2000年,创办留英预备班(磨子桥校本部)。

2001年,与东方闻道有限发展公司合办成都七中闻道网校(磨子桥校本部)。

2002年,创办留澳预备班(磨子桥校本部)。

2003年7月,在温江区涌泉街道创办由高达投资公司独家出资成都七中独家办校(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2008年,成都七中与高新区社会事业局联办的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成立。

2009年4月,正式成立成都七中教育集团。

2009年9月,由成都七中领办的(与七中高中教育无缝衔接)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在高新区成立。

2010年,成都市第七中学高新校区投入使用。

2011年,成都七中育才学校修建新校区。

2011年,与金牛区教育局和大连万达集团联合创办成都七中万达学校成立。

2013年12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正式批准成都七中成为四川省一级示范高中。

2014年10月16日,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正式加挂“成都中学”校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成都七中

               百度地图-成都七中

据官网2019年3月份的信息显示,成都七中(成都中学)设有林荫和高新两个校区,并没有说明哪个就是总校。不过,据相关资料显示,高新校区是后来新建的校区,2010年才投入使用的,学校本部是林荫校区,其地址是:四川省成都市林荫中街1号。高新校区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富华北路1号。

据2019年1月该校官网显示,成都七中占地面积238亩;有师生近6000人,其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名、成都市教育专家4名、四川省特级教师26人、成都市学科带头人37人、正高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202人。

扩展资料:

成都七中创建于1905年,从成都县立高等小学堂到成都县立中学校,再到成都第七中学校。成都七中的前身是1905年由墨池书院和芙蓉书院合并创立的成都高等小学堂。

1986年,首批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学;1986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在四川的定点联系学校;2000年,首批被四川省教育厅评定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项目样板学校。2014年10月16日,加挂成都中学校名。

参考资料来源:成都虹中官网_成都七中(成都中学)简介

成都四中地址分别在成都市文庙前街93号和成都市东三环一段内侧龙潭立交旁,成都七中地址分别在成都市林荫中街1号和成都市富华北路1号,成都九中地址分别在成都市青羊区同心路112号、成都市光华大道一段东1341号和成都锦江区百日红西路398号。

1、成都四中(石室中学)

文庙校区地址在成都市文庙前街93号。

北湖校区地址在成都市东三环一段内侧龙潭立交旁。

2、成都七中:

林荫校区地址在四川省成都市林荫中街1号。

高新校区地址在四川省成都市富华北路1号。

3、成都九中(树德中学)

宁夏街校区地址在成都市青羊区同心路112号。

光华校区地址在成都市光华大道一段东1341号。

外国语校区地址在成都锦江区百日红西路398号。

扩展资料:

石室传奇:

学校前身可追溯到西汉汉景帝末年(约公元前141年),时任蜀郡太守文翁深感蜀地偏远仍有蛮夷之风,便“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在成都南门修起学宫,招各县子弟入学,大兴教化。

还从郡县吏中挑选“开敏有材者”前往长安学习,待其学成归来后委以官职担任讲学任务。文翁开地方官学之先河,拉开了天府文化启蒙运动的大幕。

从此,巴蜀大地承沐文翁教化,巴蜀学术文化勃然兴起,人才辈出,比肩齐鲁中原。文翁石室开办17年后,汉武帝刘彻决定推广文太守的办学经验,下令全国普遍兴办文翁石室式的官学。

出土的汉代石刻画像中,有文翁讲学图。五代后蜀孟昶曾用8年时间,将文翁石室的教材《十三经》刻了几千块石头,让学生们摹拓,现残存若干块,保存于博物馆中。

“文翁化蜀”成为与“李冰治水”齐名的璀璨夺目的历史名片,文翁赢得了世世代代成都人的景仰和尊重。

开教育风气的文翁石室,从汉代一路走来,走过了2160个春秋,纵然时局艰难,社会动荡,时移世易,但仍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虽校名多次更改,但校址从未变动,这在中国及世界都极其罕见,被国际誉为具有“中国标本”意义的“千年名校”,缔造了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的奇迹。

千百年来,文翁石室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古代有司马相如、扬雄、陈寿、李密等著名文人,近代有彭端淑、刘光第、郭沫若、李劼人、何其芳等名家名流。

当代有钟山、沙国河、陈懋章、李荫远、翁宇庆、段宁、马志明等杰出院士。他们如同璀璨星辰,熠熠生辉,映照四方。

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于1999年为石室中学题词“古今一校,扬辉千秋”,正是对文翁石室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的最好概括。

参考资料来源:成都石室中学官网—石室简介

参考资料来源:树德中学官网—学校地理位置图

参考资料来源:成都七中官网—地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2279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8
下一篇 2023-03-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