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安史话

夷安史话,第1张

      高密历史悠久,古称夷维、夷安。大禹封国,迄今4千年。春秋属莱国地。战国,始有高密之名。秦朝立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公元73年(西汉宣帝本始元年)县改为高密国,南北朝时期改国为郡,唐时改郡为州。以后县、国、郡、州虽因朝制不断更迭,但高密之名历代传承,沿用至今。

      《寰宇记》:春秋,莒之密邑。因境内有密水,其源言之谓高,故有高密之名。《水经注》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今世所谓百尺水者,盖密水也。故城在西南四十里,唐武德六年移治于故夷安城,即今县治。按高密对下密而言。据《水经注》:密水入淮,淮亦兼密通称,故下密亦蒙密水之目。盖自其源言谓之高,自其委言,谓之下也。

东夷·夷维·夷安

姜祖幼

        据考古发现,距今1万年前,今山东东部地区即有人类活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在此定居之部落被统称为东夷族,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在高密,今已发现的数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东夷族部落呈兴旺之势。

        东夷,是古代华夏族对东方诸民族之称。在中国的典籍中,最早提到“夷”的为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的《尚书》。《尚书》亦称“书经”,简称“书”,为儒家经典之一。“东夷”之称较早见于《孟子》一书,云:“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对“夷”字的解释,东汉《说文解字》中说:“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清代段玉裁云:“惟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夷由“大”和“弓”组成,大,即人的正面形象。人负弓,表明东夷人最初以射猎为生,有尚武习俗。

        传说中东夷族最早的领袖名太昊,最古老的部落活动区域自今豫东、鲁西一带,沿古济水由西而东发展。

        夷维,史籍对夷维城所在地的记载有,北魏《水经注·胶水》,云:“胶水,北过夷安县东……应劭曰:故莱夷维邑也。”又《路史》云:“夷安,古维国,有维水。”以上典籍所言极是,夷维邑遗址即今市区西北部被称为“古城”的地方。可是,作旧《高密县志》的先贤们征引南宋郑樵的《通志》云:今人称古城者,名“义城堡,唐武德初置县如此。”又引元于钦《齐乘》云:“宋县。”此一“义城堡”,一“宋县”,使他们困惑不解。笔者以为,拘泥于字义,势必不可思议。义城堡本应是“夷维城堡”的简称,只是将“夷”用了“义”。至于“宋县”,盖因宋代县城曾在此,故记之。“唐武德初置县如此”,那是指唐初曾将高密县城由今柏城故献迁至此的记载。

        略作推究,“夷维”一名不通。今所见对东夷各部落的称谓,多为偏正式构词方式。《史记》里的“夷维”,应是“维夷”的倒文。夷维部落的东夷人发展至距今4000年前后的夏朝时,称维国。《路史》有言;“夷安,古维国,有维水。”《山东重要历史事件·姜尚封齐》亦云:周初“齐地方国林立,势力强盛,其中势力强大的不下10馀国。这些地方邦国,世居东夷,繁衍生息,根深蒂固……”可明夷维这个地方国,曾长时间势力较大,存在之历史也较长。

        《水经注》里提到的夷安县,为西汉刘邦立国后,将原夷维邑一带地区置县,名“夷安”,县治仍在夷维城。

        夷安置县后,初隶齐国。后改属胶西国与由胶西改称的高密国。时至东汉,夷安县曾为高密侯邓禹子邓珍之封地,夷安城即为侯国都城。

        自西汉置夷安县,历东汉、魏晋,旧《高密县志》载,北周“后地志无夷安,当亦(北)齐省”。

        隋文帝杨坚立国,将夷安县并入高密县,自此夷安之名成为历史。

高密乡是说的潍坊的高密吧高密市隶属于潍坊市,位于山东省东部,胶莱河和潍河之间。总面积1605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86万人。辖7个镇、3个街道。高密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称夷安,春秋名相晏婴、汉代大司农大经学家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刘罗锅)出生在这里。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三宝”的扑灰年画、泥塑和剪纸,久负盛名,誉满天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9742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6
下一篇 2023-03-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