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兰古道曹宅入口在哪里

金兰古道曹宅入口在哪里,第1张

金兰古道位于金华北部,是金华北山通往兰溪的交通要道,南起金东区曹宅镇岩后村(也有不少驴友从千人安村出发走古道),北至兰溪横山塘村,全长约10公里。

比起前两条古道,它显然没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要论沿途风光,它却更胜一筹,近年来,这条古道吸引着无数游客、徒步者纷至沓来,人气旺得不行。古道景色优美,有山有水,人称北山上的“小九寨”。比起西线的双龙风景区,这里的金华山风光更显得原汁原味,天然去雕饰。

《聊斋志异》是清朝康熙年间山东淄博人蒲松龄所作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成书于1679年(康熙十八年),其中有两篇小说最为著名,一篇是《画皮》,一篇是《聂小倩》,两篇小说后来皆被拍成电影,电影公映后都传动一时。特别是《聂小倩》,被拍成多个版本的电影,有几个版本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如《倩女幽魂》等。

《聂小倩》小说故事发生地在金华兰若寺,《倩女幽魂》电影公映后,很多人来考证金华兰若寺到底在金华何处?

我最近也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考证及研究。

为什么要考证一篇小说里的地名?

一般的小说往往是虚构的,但《聊斋志异》不同,《聊斋志异》文体形式上采用的是唐小说传奇文体,但实际上是蒲松龄对各地流传的地方故事和传说的一个整理,其实质是民间故事汇编。这在晚清邹弢先生的《三借庐笔谈》中已有完整表述:“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趋绝。”

民间故事与小说的区别,在于小说往往完全虚构,而民间故事则有实有虚,实的是故事发生的地方和故事中的部分主人公,虚的是故事情节。遍阅《聊斋》,可看到其中大部分作品皆是此类,如《衢州三怪》,其中所述之事虚无飘渺,但故事所发生的蛟池街、钟楼、县学街这些地点却确实存在,我少年时在衢州就学,县学街与蛟池街都是我上学必经之地,因此印象深刻。

因此,我认为《聂小倩》故事,必定也是蒲松龄听金华籍人所讲述,在金华人所讲的故事基础上,润色构建而成。

有一种说法,说蒲松龄这个故事有很大的可能是听同时代的李渔所述,在《蒲松龄年鉴》中有记载:“清康熙十年(1671)辛亥春,蒲松龄邀李渔赴宝应演戏祝寿。时李渔在扬州,蒲松龄在宝应知县孙蕙幕中,邀李渔家班女戏为孙蕙献艺祝寿。蒲松龄并手录李渔词《南乡子·寄书》相赠。”《蒲松龄年鉴》中提到的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兰溪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在金华市的兰溪,当地民间流传,蒲松龄曾来过兰溪拜访李渔,那么在交往交谈过程中,李渔跟其说起过金华的鬼怪故事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且,兰溪离金华城很近,水路走也就二十公里左右,弄不好,蒲松龄还顺道来过金华城。

所以,如蒲松龄所著的《聂小倩》故事确实听自于金华本地人,则故事虽虚,但地方必实。因此,兰若寺在故事发生的时代,在金华必定是存在的。

目前,很多人考证兰若寺,结果大致有三处猜想,分别是金华城西的西峰寺,金华万佛塔下的密印寺以及兰溪市游埠镇潦溪桥村的古兰若。

但我觉得以上三处猜想并不与小说所述及历史背景相契合。

我们仔细阅读《聂小倩》原文,来分析兰若寺,可注意以下要点:

一、宁采臣······“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

二、“寺中殿塔壮丽”;

三、“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

四、“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

五、“会学使案临,城舍价昂”;

六、“诘旦,有兰溪生携一仆来候试,寓于东厢”;

七、“遂出寺北,见荒坟累累。”

以上七个要点,我们进行逐个分析。

第一个要点是“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这个要点中有三个字十分重要,就是“至北郭”,这三字点明了兰若寺的地理位置,就是兰若寺是在金华城的北郭,何谓北郭?辞书解释:“北郭,1、古代城邑外城的北部;2、指城外的北郊。”即是说北郭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外城的北面部分城墙,另一个意思是城市北面的郊区。兰若寺不可能建在城墙上,所以这里应该是第二种意思,即城市的北郊。从这一点而言,我们可以排除西峰寺与密印寺,我查看了金华古籍资料,西峰寺在当时的金华城兰溪门以西约一公里处的地方(现金华四中地块),它在西而不在北,因此方位不对;而密印寺根据光绪《金华县志》上地图所绘,位置在金华市城中,城墙以内靠北处,属城里,而非北郊,因此方位也不对。

第二个要点是“寺中殿塔壮丽”,这个要点点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兰若寺是个大寺,不是小庙;第二是寺中有塔。以这两点来看,密印寺是符合的,寺足够大,且寺边上有个塔,叫万佛塔,此塔:“有塔九级,屹峙云际中,玲珑可梯,治平初建,明隆庆初重修。”直至抗日战争为防止日机轰炸金华成为目标,才被国军将领王铁汉下令拆除。但西峰寺却可被排除,因为西峰寺中无塔。

第三个要点是“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这个要点说明当时这个寺庙是很荒凉的,而密印寺据《金华府志》记载:“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旧名永福,吴越钱氏建,宋大中祥符年间更名密印,后废,改建分司。”这说明密印寺是在市区热闹的所在,离金华府所在地才一百四十五步路,因此不可能“蓬蒿没人,似绝行踪”。而西峰寺也是离热闹的兰溪门近在咫尺,不会太过荒凉。

第四个要点是“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经查阅资料,密印寺和西峰寺里都无大池塘。因两寺皆在小山上,山顶不可能会有大池塘。

第五个要点是“会学使案临,城舍价昂”,这点是说当时恰逢省里分管教育的领导(学使),来金华“案临”,所谓案临又叫按临,是指各省学政在三年任期内两次巡回各地,主持生员的岁考和科考;与此同时,进行童生的院试。所以,每次案临,全金华府八县的秀才及童生齐聚金华,因此,金华城里的旅馆全部住满各县的考生。如兰若寺是密印寺,则不可能不住满人,原因是密印寺离金华古考场距离很近,金华古考场是现在的侍王府,离在将军路北端的密印寺直线距离最多不超过二、三百米,不可能不住满人。且学生大都贫穷,庙宇住宿不要钱,哪有不去住的道理?而《聂小倩》文中说,当时整个庙里也就宁采臣与燕赤霞两人住着。

第六个要点是“诘旦,有兰溪生携一仆来候试,寓于东厢”,这句话的意思是清晨,有个兰溪的考生带着一个仆人来金华考试。这里面有两个信息,一个信息是兰溪生来到庙里时间很早,凌晨即到庙里了;另外一个信息是这个考生家不缺钱,家里有仆人。从这两个信息分析,可以看出来,兰溪考生是走路途中经过这个庙里,而不是到了金华城再找到庙里来的。因为如果他去过金华城里,他肯定已经找旅馆住下了,因为他并不缺少钱;第二是他如到过城里,没理由天不亮去寻找一个庙宇。只有一种可能,是他从家里出来,夜行错过宿头,见到一个庙,临时决定歇脚留下的。从这一点可以彻底排除兰溪市游埠镇的那个古兰若寺,你想想,一个从兰溪来金华赴考的考生,可不可能绕行到龙游方向去,住在离金华城七十多里(兰溪游埠镇离金华约七十里)的一个村头的小庙去?(另外,古兰若寺仅两三间屋,这在规模上也与文中兰若寺相差甚远;且方位在在金华之西,位置不对。)

第七个要点是“遂出寺北,见荒坟累累”。密印寺在城中,城中不可能有很多坟,一般而言,城里人死了都埋葬在城外,所以从这点可以排除位置在城里的密印寺。

综合七个要点,我觉得,兰若寺应是在金华城北面郊区,距离五到八公里左右位置的一个当时荒废的大庙,且应在兰溪生从家里来金华的路上,建在相对平坦山脚下,有巨大放生池和塔的庙宇。

而考察金华市的地形和历史记载,最符合此要求的是建在离尖峰山脚下的智者寺。且看我一一列出依据:

一、智者寺离城约七、八公里路;

二、智者寺在金华古城北郊,从古代地图看,智者寺基本对着金华城的北门。

三、公元526年,梁武帝敕建金华智者寺。至唐代,智者寺已名闻遐迩。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游智者寺时画有《童真观音像》、《释迦牟尼像》及《世支像》,后均刻石勒碑,置于智者寺玻璃阁下,其中观音像石碑保留至今,后又建有草堂、又清堂及雷音亭、倚松亭,并有“慈源”、“灵源小憩”、“灵源胜地”、“上方境界”等匾额及景观。宋太宗于淳化、至道处间曾为智者寺两降御书共120卷。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方丈仲玘主持重修智者寺。明万历十年(1582年)金华知县汪可受又曾主持重修智者寺。由此可见,智者寺在当时是国家级的大庙。

四、在聂小倩那个年代,智者寺是荒废的。蒲松龄写《聊斋》近二十年,成书于1679年,所以,据此分析《聂小倩》一文应该写于1659年-1679年间,故事流传时间应更早于这个时间,大致也在1659年前后这段时间。1636年十月,其名旅行家徐霞客曾来金华山游玩,他在《徐霞客游记中》曾记载智者寺情况:“时欲由三洞返兰溪,恐东有余胜,遂望芙蓉而趋。自罗店东北五里,得智者寺。寺在芙蓉峰之西,乃北山南麓之首刹也,今已凋落。”由此可见,在1636年,智者寺是破败的。1636年距离1659年为二十多年,相距时间不长。那么有没有可能在这二十几年里发生智者寺重修的事情?答案是基本不可能。为什么?因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贝勒博洛率军攻婺,时任兵部尚书的金华长山人朱大典毅然带兵回金华据城抗清。 公元1646年农历六月廿四,因叛徒导攻西门城墙(现新华街),新筑城墙被大炮轰塌,清军潮水般涌入,金华守军奋力拼搏,浴血巷战。但最终兵败城失,清朝入城后,清贝勒博洛在金华府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史称“金华之屠”。金华城大约有五万人被屠杀,估计聂小倩也死于此次屠城。金华城池被此次战争严重破坏,在短时间里根本无力重建。

五、智者寺在金兰古道路口,金兰古道是古代兰溪至金华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现在金华市在金华山建成的“霞客古道”即为金兰古道的起点,而智者寺正好在霞客古道的路口,因此,这就能很好解释兰溪生来寺庙入住的问题了,兰溪生从兰溪翻金华山过来金华,走到智者寺已经是凌晨,所以才停下借宿。

六、智者寺前有巨大的放生池,这可从宋朝大诗人陆游写的《重修智者寺广福禅寺记》中了解到:“于是始议凿大池潴水,于门梁其上通大路而增门之址,高于故三之二。异时所谓奔趋而去者,皆肃然就列,恪然执事。则王公大人之尊,于是始全。则其施置建立,号令赏罚,亦何可少訾邪?方议之初或谓门有大木数十,必尽去乃可兴池役。而木所从来久,以是未决。忽一夕大风,木尽拔,若有鬼神相其役者,其亦异矣。”里面明确写有“凿大池潴水”的经过。

七、智者寺里有塔,我在台湾出版的康熙《金华县志》影印本中查到了康熙时期金华府手绘地图,上面清楚地可看到金华当时有两座塔,一座是位于城中的万佛塔,此塔细长纤秀。而另一座就是位于智者寺位置的圆塔,此塔稳重厚实,较万佛塔粗且短。

综上而言,应该可以明确,智者寺就是《聂小倩》一文中的兰若寺。

可能有人还会问?为什么蒲松龄不在文中注明是智者寺,而写成兰若。这个可以很简单地解释,其实,兰若本来就是“佛寺”的通称,意思与“庙”接近。“解装兰若”就是在庙里放下行李的意思,《聊斋》中有十几篇以兰若指代庙宇的文章。只是后人搞不清楚这句话的真实含意,把庙的通称作为庙的特指了,将广意的“兰若”当成了一个庙的名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9637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6
下一篇 2023-03-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