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是什么意思?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是什么意思?,第1张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的意思是性情刚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横遭物议;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污损。

出自《后汉书.黄琼传》。

峣峣(yáo):高而尖的样子,皎皎(jiǎo):洁白,高而尖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污染。

黄琼(qióng),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当时享有声望。东汉朝廷要征聘他当官。黄琼离乡走到当时的京都洛阳附近的河南登封时,托病不进城,以抬高身价。李固写信劝他迅速进京赴任,并希望他不要像某些“名士”那样徒有虚名,而要有所建树,为“名士”争气。

信中有这样的话:“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释义:常常有这样的说法,性情刚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横遭物议;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污损;高雅、放浪不羁之人往往得不到世人的认可。

扩展资料: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表现的哲理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们只有适应事情发展规律,顺其自然,牢牢地把握好事物发展的“度”,才能事半功倍,立足于不败之地。

何为度,就是事物保持一定质与量的限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之界限、幅度和范围。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应当适度,要刚柔相济、适可而止。

做任何事情,应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火候。立足于自身实际,借鉴古训和汲取它人经验、教训,静座常思自己过,积极探索符合自身良好发展的新路子。

1、”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出自于《后汉书》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释义:越白的东西就越容易被弄脏,越硬的东西就越容易折断。

注:“皎”,指玉石之白;“峣”,为高直貌。其义不言自明: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污损;性情刚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横遭物议。

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于《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释义: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因为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

扩展资料

《汉书·东方朔传》节选

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释义:

《诗经》说:礼义上没有过失,何必在乎人们议论呢?所以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冠冕前有玉旒,是用来遮蔽视线,丝棉塞耳,是为了减弱听觉。视力敏锐却有所不见,听力灵敏却有所不闻。扬大德,赦小过,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弯曲的再直起,但应让他自己去得到。宽舒进而柔和,但应让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应该让他自己去摸索。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如此,想要自己通过努力得到它;得到后,则会聪敏而广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瑶瑶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这句诗的意思是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污损;性情刚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横遭物议。

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语出《后汉书•黄琼传》。语本《后汉书·黄琼传》:“峣 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峣”,为高直貌;“皎”,指玉石之白。所以,这句话就是说: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污损;性情刚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横遭物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8522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0
下一篇 2023-02-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