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王光美托人带钱去俄罗斯,邀刘少奇的外国孙子:回家看看

1998年,王光美托人带钱去俄罗斯,邀刘少奇的外国孙子:回家看看,第1张

1998年 一位中国老妇人托朋友去俄罗斯,目的是给一个俄罗斯人带去 500美元 ,顺便邀请他 回中国的家看一看

这样的事情听起来奇怪,但这个老妇人叫 王光美 ,是刘少奇的夫人,而那个俄罗斯人名叫 阿廖沙

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为什么会给一个俄罗斯人500美元,而身为俄罗斯的阿廖沙来中国又为什么叫做回家呢?他到底是什么身份?

阿廖沙虽然是俄罗斯人,但他也同样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做 刘维宁 是刘少奇和王光美的 长孙 。

在俄罗斯,阿廖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民众。从小学习优异的他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并在毕业后成为了 苏联航空局的一名工作人员

凭借着过人的才华与努力,他已经几乎成为了 苏联航空中最顶尖的人才之一 ,还曾担任过高级工程师的位置。他对苏联航空事业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不可忽视的。

而在收到王光美的信之后,他心中百感交集。虽然他从没有来过中国,但身体里的血液却无时无刻不在催促着他,让他回到中国的土地之上。

但是阿廖沙身份特殊,他不可能轻易离开苏联 。同时在1998年时,阿廖沙的母亲因为身体原因,需要有人时常陪伴在身边。而苏联与中国虽然不远,阿廖沙的母亲也没法撑过这一段旅途。

因此,阿廖沙感到十分的忧愁。

阿廖沙的母亲看出了他的思绪,告诉他说:“阿廖沙回去吧,回家吧,妈妈没事的。”

听到母亲的话,阿廖沙不再犹豫,他摇了摇头笑着对母亲说: “不着急,我陪着你。”

此后, 阿廖沙怀着满心的期许给奶奶王光美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奶奶,我刘维宁虽然生活在这里,但我一直期待着回家的那一天。”

但因为种种原因,阿廖沙数年都没能回到家乡。

阿廖沙为什么会一直生活在苏联呢?这就要从 他的父亲刘允斌说起。

刘允斌可以说是刘家长子,不过他的母亲并不是王光美, 而是刘少奇的第一任妻子何宝珍 。也就是说,阿廖沙与王光美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

与同时期的很多人一样,刘允斌的童年生活也并 不幸福

1924年 ,刘允斌出生在江西的一处煤矿中,之所以是在这里,是因为他的父亲刘少奇和母亲何宝珍此时都在参与革命。

随着革命活动的不断进行,何宝珍因为革命需要而离开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与孩子,开始以地下党的身份在华北等地行动。

一直到1932年的数年间, 何宝珍营救了无数名革命工作者。但非常不幸的是,她在这一年被国民党反动派俘获,并最终在数次的严刑拷打后牺牲。

当这个消息传到江西时,刘少奇与刘允斌都异常悲愤。但是他们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反而是以此为动力而开始更加全身心地投入革命当中。

几年后的1938年,刘允斌被组织安排到了父亲刘少奇的身边。在父亲的身边,他见到了一众组织领导人,如毛主席、周总理等等。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言传身教让刘允斌变得成熟而勇敢。

但是刘允斌作为刘少奇的儿子,自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加受到瞩目。大家都对他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刘允斌也没有辜负大众的期待,甚至逐渐成为了足以被载入史册的人物。

1939年11月,刘允斌被组织送往苏联,在那里接受教育。

而在这里学习俄语以及一些知识之后,他又跟随老师同学来到了伊万诺沃市,正式开始了他在苏联的学习生活。

苏联的冬日寒冷异常,让无数来到这里的他乡人无法忍受,这对于小小的刘允斌来说也是同样。

在刚刚来到这里的几天,刘允斌经常因为寒冷而不愿意起床。不过每到这时候,他就会想起自己的祖国,想起那百年的屈辱,想起他母亲的牺牲。

想到这里,刘允斌每天都会咬牙从被窝里爬起来,去学校学习。

十年热血,饮冰难凉。

几个月的时间里,刘允斌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达教室的,苏联的教师都对他赞誉有加。

靠着这样坚韧不拔的精神,刘允斌逐渐成为了学校里最优秀的那个学生。而他的优秀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他在待人接物上也有着远超年龄的成熟。

不过与此同时,刘允斌也在这里获得了朋友,每一天都在充实地生活着,不过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关键时刻,苏联为了应对德国的攻势,开始大量的聚集物资送往前线。 因而苏联境内的生活质量一下子降低了不少,很多国民都只能过上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这对于刘允斌也不例外, 他每天只能获得半片面包和几块小土豆的补给 。这些食物压根不够塞牙缝的,根本就不够填饱肚子。所以刘允斌开始想办法,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现状。

他决定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填饱肚子,那就是 种地

于是他开始组织学校教师与学生在学校附近 开垦荒地 ,并将伐来的木头烧制成炭。没过多久,学校中的食物补给就不再是个问题了。

也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刘允斌出色的表现,让他受到了其他同学老师的一致认可,并成为了 共青团的一员。

小小年纪的刘允斌就这样尽情地展现着自我,表现着他出色的领导能力与思考能力。

同时,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刘允斌,考试成绩几乎没有第一以外的名次,在高中毕业之后还进入了 莫斯科钢铁学院。

不过前文所说的,刘允斌之所以能被载入史册,并不是因为他学习有多好或是在学校的表现有多好,是因为他刘少奇儿子以外的一个身份,那就是 核专家。

彼时国内的抗日战争早已结束,解放战争也来到了尾期。 但是在日本引爆的那两颗原子弹,在刘允斌幼小的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也是他选择钢铁学院的原因。

在钢铁学院的日子里,刘允斌无时无刻没有忘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更没有忘记组织将他送到苏联接受先进教育的目的。

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无时无刻不在提高自我。

他的心中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成为父亲、母亲一般的伟大革命者。

同时刘允斌心中十分清楚,在战争结束后的今天,对于祖国的发展来说,工业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他必须成为足以支撑祖国工业发展的人物。

但是没过几年, 苏联一件大事 的发生改变了刘允斌的想法。

1949年8月,在美国用核弹轰炸日本之后,苏联紧跟其后试爆原子弹成功。

这一颗原子弹的意义非常。

在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就逐步成为了“老大”,哪怕苏联这样强大的国家,看到广岛的悲惨样貌也只能忍气吞声。

但是这一颗原子弹的引爆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态度一下就软了下来,与苏联之间的外交也突然缓和了许多。

这样的外交状况让年轻的刘允斌深刻认识到,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 。当下中国最需要的也许不是工业的发展,而是这一颗“简简单单”的原子弹。

从清末开始的百年屈辱在刘允斌的心中历历在目 ,他比谁都清楚 落后就要挨打 这个事实。哪怕战争结束,哪怕祖国的工业发展起来,也仍然会被这些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所威胁。

原子弹才是真正能够清洗近百年屈辱的武器,它可能会影响祖国今后的命运,有了它我们才能震慑那些宵小之辈。

于是刘允斌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原本学习的专业, 准备投入到原子能的学习当中 ,为此他还需要去莫斯科大学,苏联唯一有原子能专业的大学。

但是求学之路却并没有那么简单,原子能这样重要的东西苏联也是看管得很紧。莫斯科大学的原子能专业只有苏联人可以报名,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是绝不可能进入学习的。

这样的情况一时之间让刘允斌有些绝望,但很快他就想出了方法,他决定报考莫斯科大学的化学系。

他准备从化学系的 核放化专业 入手,以便于今后核武器的研发。

接下来刘允斌便离开了钢铁学院,转而报考莫斯科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化学系。

化学系的一切对于刘允斌来说都是刚刚接触,起步阶段可以说是非常困难。不过意志坚定的刘允斌不会被这样的困难所打倒,虽然起步慢,但他没用多久就跟上了其他同学,甚至成为了化学系的 佼佼者

于是刘允斌开始了每日学习化学、学习核放化的生活。

也就是在这一段学习生活中, 刘允斌遇到了那个与他共同步入婚姻殿堂的女性 —— 玛拉.菲拉托娃。

玛拉是一个苏联人,两人是同班同学,并在每日的学习与生活中相熟。在彼此的交流中,刘允斌与玛拉都发现,彼此之间有着许多的共同点。

与刘允斌一样, 玛拉的父亲也是一位革命前辈 ,是曾经参与过十月革命的老战士。

因为这些共同点,刘允斌渐渐对这个金发碧眼的女孩心生情愫,而且这份感情也在与日俱增。

没过多久,两人就水到渠成一般地走到了一起,开始共同朝着伟大的理想而向前迈进。

在谈恋爱的时候,玛拉还多次跟随刘允斌来到中国,认识了刘允斌的父亲,也认识了中国的红色。

1950年,刘允斌与玛拉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夫妻。

不过这二人并没有像故事里一般白头偕老。

刘允斌与玛拉成家后两年,刘允斌成为了一名莫斯科大学的毕业生。同时,他们也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索尼娅

之后刘允斌没有就此止步,以研究生的身份继续攻读化学系,并在3年后毕业。同年,两人的二儿子 阿廖沙 出生。

每一次学位的提高,都伴随着新生命的到来,这样的巧合令人艳羡。

可是,也正是这个时候,学业有成的刘允斌将要面对他的责任,那就是 回国效力

回国效力这件事情无可厚非,因为这不仅仅是刘允斌的 责任 ,更是他的梦想。但也就是因为要回国,问题也随之而来。

中国是刘允斌的祖国,苏联也同样是玛拉的祖国 。刘允斌抱着报效祖国的目标,玛拉也是同样。

所以无论二人多么相爱,都免不了分道扬镳的结局。

起初二人还保持着异地恋爱,但坚持了三年之后,两人还是没坚持住选择了离婚。

一对金童玉女、一段金玉良缘, 就此走到了尽头

离婚后,由于刘允斌需要面对研发原子弹的重任, 将两个孩子留给了玛拉 。于是没了后顾之忧的刘允斌,开始全身心地投入研发原子弹的队伍当中,又开始了数年如一日的通宵达旦。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回国7年之后,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的上空升起,刘允斌和很多研究人员一样,看着这个别样的 “孩子” ,泪流满面。

而留在苏联的玛拉与两个孩子在这数年间也没有闲着,玛拉在忙碌于自己研究事业的同时也没有放下两个孩子的教育。阿廖沙与索尼娅都长大成才, 尤其是阿廖沙还成为了苏联航空事业的重要人物。

而阿廖沙的内心中,也一直怀抱着一个梦想。那就是回到父亲奋斗的那片土地,见识一下那所谓的中国红。

一直到 2003年阿廖沙母亲玛拉因病逝世 阿廖沙才再一次翻出了王光美给他的信 。没了后顾之忧的阿廖沙,在中俄关系日渐亲密的如今, 终于可以将“回家”提到日程上。

2003年4月 阿廖沙来到北京,他见到了82岁的祖母王光美 ,也见到了30多个与自己血脉相连的“陌生人”。

血脉上的联系,让他很快就融入这个大家庭中,也让阿廖沙感受到了刚刚失去的家人之爱。

这一次回家, 阿廖沙就定居在了中国 。他在广州开了一家外贸信息公司,并以此为生。

革命前辈们的后代,再一次走上革命的道路,这似乎是一种巧合,也是命运的安排。

阿廖沙的父亲刘允斌在苏联学习十几年,但他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想着祖国的发展。当自己学业有成时,他也能放下心爱的妻子与孩子。这样的精神我们无法想象,但 他对祖国的热爱确实溢于言表。

而阿廖沙自己,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苏联人,他却能因为父辈的伟大理想,寻根来到中国,并成为一名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无论你身处何处, 血脉的联系也会将你拉回祖国,回到自己的家。

《风起霓裳》里的曹王是一位身世凄惨的人,在皇室中的地位很尴尬,这也是因为他的母亲杨妃。在剧里,这个角色算是一个反派,后期和武则天是对立的。今天就给大家聊聊,《风起霓裳》曹王扮演者是谁?

不少人应该都觉得他很眼熟,是的,他叫张晚意,是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演员。他也是一位年轻演员,参演过《莫斯科行动》,还演过《我的真朋友》里的傅晓宁,最近又参演了《乔家的儿女》。

《风起霓裳》是一部古装爱情剧,由古丽娜扎和许魏洲主演,这部剧虽然改编自说《大唐明月》,讲述了胡女与之间的爱情故事。但是,电视剧和原著小说的剧情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在剧中,李治善良而真诚,而曹王是个小人物,暗地里使手段和野心昭然若揭。

在最新的剧情里,裴行俭就发现了曹王的阴谋。送到四校的不仅仅是纸,还有皮革,什么是皮革?不就是士兵穿的盔甲吗?这个曹王要造反了。

说实话,同样都是唐太宗的儿子,其他儿子不服气太子,想要造反,真的太正常了。

还有李治被曹王给上眼药,也是武媚娘出了计谋,让他顺利得到了唐太宗的愧疚。在曹王的反向帮助下,李世民亲眼看到了李治为了抄写的八十八遍经书,亲眼目睹那些经书的震撼是不可想象的。

.北岛的诗《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言语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中/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钱钟书《围城》中的话:“因为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4.在纪念王小波的文中,有一句话:“那些连王小波的随笔都没有读过的人,一定是错过了。”

5.约翰·布雷恩有一个观点:“如果一本书不能被大声朗诵出来的话,它就不是一本好书。”

6.《南方周末》的信奉是:“总有一种情感会让你泪流满面。”

7.那些浑然天成之作,其实是“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尽管放翁有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这偶一得之,是以丰厚的积累为条件的。我们今天仍然能从庄子的散文、陶潜的诗、李煜的词、蒙田的随笔、托尔斯泰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这些不朽的文字中去感受作者的思想与情怀。既然文字的奇迹可以变为生命的奇迹,那么,文字的永恒也就会变作精神的永恒。

8.德雷莎修女说:“我们无法在人间做大事,我们只能用大爱来做小事。”

9.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10.《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学会质疑与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一切放在理性的天平上来考量。

12.自由社会、民主社会、多元社会、开放社会、法治社会,这些词语几乎是同义词。在这样的社会,人人享有广泛的人权;人人享有平等之权利;人的尊严受到高度的尊重。

13.阿克顿勋爵有句名言:“任何权力都会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

14.英国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的名句:“民主的思想是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体现了自由、平等和公正等诸多价值中的一种价值,而且它是可以联系和协调相互竞争的既有问题的一种价值。”

15.政治学家韦伯认为,落后民族从根本上说,是一个“非政治的民族”,亦即由于缺乏一套能够使全体国民都参与其中的政治过程和政治机制,大多数国民并不生活在本国政治之中。

16.鲁迅先生在《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中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7.乔拉德在《健康人格》中说:“健康人格意味着人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人,一个拥有自由和责任的人,而不是一个感情冲动的消极工具或他人所期望的人。对他人方面,健康人格也把他人看作是一个人,而不是物或工具。”

18.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个人:他(她)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著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她)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迈而又儒雅,平实而又追索。

19.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20.良好的人文环境:宽松、宽厚、宽容;温情、温暖、温馨;自主、自由、自信;成长、成功、成人。

21.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和其他有个性的人和谐相处,小人则表面一致,而背后各行其是,各怀鬼胎。

22.古人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3.多一点个性的张扬,少一点自我贬抑;多一点自信与自尊,少一点自轻与自贱;多一点自我判断、自主选择、自主承担,少一点奴性和曲意逢迎。

24.自主性有三个特征:独立作出判断,批判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以及依据这些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为整合起来的倾向。(英国学者迪尔登《自主性智育》)

25.爱因斯坦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6.瑞典病理学家非克说:“人类的历史即是疾病的历史。”公元前430年,一场瘟疫席卷古希腊,夺走了1/4希腊城邦人的生命;公元165—180年,罗马帝国发生黑死病,导致了1/3的人口死亡;公元1555年,墨西哥天花大流行,200万人不治而亡。

27.戊戌维新运动的志士谭嗣同悲愤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20世纪初到日本留学的鲁迅也写道:“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28.1927年,梁启超被美国医生误切了一个好肾,为了便于西医在中国的推广,为了维护西医的声誉,梁启超谢绝了他的学生徐志摩对美国医生起诉的提议,不要赔偿,不要道歉,一个人默默地承担着痛苦。1929年,梁先生与世长辞。这件事足以使我们对梁公油然而生敬意。

29.《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30.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故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31.走进电话的发明者贝尔的实验室,安放着一尊贝尔的半身塑像,下面镌刻着一句话:“假如你能偶尔偏离正轨,钻进丛林,你一定能够发现从未见过的东西。”

32.一篇文章无非是由主题、素材、技巧和语言四个要素构成的。“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理,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宣者也。”

33.《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34.俄国思想家恰达耶夫说:“一个人找不到自己与过去、与未来的联系时,他便会丧失自我。”(《哲学书简》)

35.真正的学者不夸夸其谈,不哗众取宠,不危言耸听,不虚妄,不臆断,不故作惊人之论。他们有着理智的诚实,正如胡适先生倡扬的“有九分证据,不说十分话”。

36.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胡适、闻一多、赵元任为代表的学者的节操与情怀,是令人高山仰止的。他们风流蕴藉,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畅论天下抑或吟诗作画,都兴味盎然,俯仰天地之间,有把酒临风的旷达与潇洒。

37.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有六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自然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他们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但他们都与1949年以来的中国内地教育没有关系。杨振宁、李政道是1949年以前在中国内地受到的教育,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是在中国台湾和美国受的教育,崔琦是在中国香港和美国受到的教育。这一事实,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明我们中国人的智力天赋是世界一流的;二是说明1949年以来的中国内地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那就是忽视创新,没有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独立探索,忽视了理性精神,特别是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独特性、自主性和自信心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哲学气质的熏陶。(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38.一位在美国工作的教授写过一本书,其主体思想是“布什政府是白痴政府”,不仅没有受到追究,书籍还很畅销;最近又有一个美国学者,还是一个研究所的所长写了一本书,其主题是“美国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无赖国家”,自然也平安无事。美国的政客们不见得谁都宽宏大量,但在那个制度下,谁要钳制思想自由是不易达到目的的。

39.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他曾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满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40.记得当年尼克松政府任命哈佛大学教授亨利?基辛格为国务卿,得知此任命,哈佛大学马上通知基辛格,要求他辞去哈佛大学的教职。这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风范——在我们的大学里有一位教授是政界要员,应该是一件十分荣耀也有可能带来潜在好处的事情,作为大学为什么要拒绝呢?那就是因为它有可能破坏大学之间公平竞争的原则。维护社会正义是大学的职责之一。

41.所谓“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这就是说,一种声响不成音乐,没有听头;一种颜色不成文采,没有看头;一种味道不成美食,没有吃头;一种事物没有比较,无法品评。

42.《四喜歌》:“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

43.在科举时代,读书的价值还是宋真宗的《励学篇》说得明白彻底: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44.文章无非是这样几个要素:第一是主题。你要表达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颂什么,贬斥什么,这就是主题。第二是素材。你的经历,你的观察,你的学识的积累、生活的积累。第三是写作的技巧。如何剪材选材,如何布局谋篇、起承转合,如何铺垫、渲染,如何蓄势,如何细处摄神,如何横云断岭、横桥锁溪等等。第四是语言。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来表达,怎样讲究点文趣,如何使语言具有质感和美感。

45.清代学者金兰生在《传世言》中对“道德文章”作了解释:“无为曰道,无欲曰德,无习于鄙陋曰文,无近于暧昧曰章,是谓道德文章。”

46.古人云:“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

47.古人云:“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著述行世谓之福,有聪明浑厚之见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无疾病缠身谓之福,无尘俗撄心谓之福,无兵凶荒歉之岁谓之福。”

48.庞德写过这样两行诗:“当我倦于赞美落日和晨曦,请不要把我列入不朽者的行列。”

49.“总是在失去以后才知道珍惜,总是在太迟了的时候,才发现无比的美丽”,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愧悔的原因。

50.清代叶玉屏言:“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51.一位朋友的一条短信:

幸福是母亲的关怀,幸福是婴儿的笑脸;

幸福是自由的跳跃,幸福是轻柔的抚摸;

幸福是沉甸甸的麦穗,幸福是绿色的生活;

幸福是收到的康乃馨,幸福是神秘的巧克力;

幸福是远离尘嚣的净土,幸福是置身事外的安闲;

幸福是不经意之间的感动,幸福是重温听潮的时刻;

幸福是拥有美妙的梦,幸福是开满鲜花的原野;

幸福是一生的信仰,幸福是丰富的宴飨;

幸福是腰里的银钱响当当,幸福是寄托在纸上的希望;

幸福是用心去倾听,幸福是真诚地分享;

幸福是自己的感觉,幸福是下一步的欲望……

其实,幸福是一种感觉。

52.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彩虹是一定会出现的。

53.旅人啊,请不要停止你的脚步,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54.“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55.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人生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却各有各的不同。

56.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胸怀大度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容万物于胸襟,萌和善于心田。

57.是金子,一定会闪光的。

58.夏日午后,走过校园板报栏,不经意地看到这样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存续的基础。”不禁怦然心动,抬头望天空,似乎才发现路旁的白杨树是那样挺拔,浓绿的树叶,在灿烂阳光下更显得青翠欲滴。很有兴致地哼起《编辑部的故事》的主题歌:“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

59.鲁迅先生曾说:“同是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的是易,道学家看到的是淫,才子看到的是缠绵,革命家看到的是排满,流言家看到的是宫闱秘事。”

60.沈从文说:“我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

61.席慕容的短诗《禅意》:“生命原本是不断地受伤,与不断地复原,世界依然是一个,等待着我们成熟的果园,天这样蓝,树这样绿,生命原本是这样的,安宁与美丽。”

62.撒谎和欺骗是美国领导人的大忌。昔日总统尼克松,虽然兼备聪明才智和战略眼光,却深为美国人痛恨,原因就是他在“水门事件”上说了谎话,被美国人视为用“秘密而肮脏”的手段解决问题。美国有揭露撒谎和欺瞒的机制,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

63.“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为我们描述了崇高的境界。

64.清晨的薄雾、黄昏的暮霭、月光下的田园、云岫里的丛树,这些都是美的自然。

65.南宋的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过于浓烈的精英意识,是特权意识进而是等级社会的心理基础。这种意识中是不太可能孕育出平等、民主和宽容的精神的。(肖川)

66.《菜根谭》语:“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

67.古人云:“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

68.“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望天上云卷云舒。”(对联)

69.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70.林清玄曾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8489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0
下一篇 2023-02-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