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那么多的炎黄故里,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呢?

全国那么多的炎黄故里,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呢?,第1张

黄帝炎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中华儿女都自称为“炎黄子孙”。不过黄帝和炎帝到底生活在哪里?国内还没有一个定论,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陕西省、河北省都宣称拥有炎黄故里,河南更是宣称炎帝和黄帝都在郑州。本文通过古代史料和当今的一些研究成果,来梳理一下炎黄族的的线索,以证明炎黄族形成于渭河流域。

一,黄帝在姬水,炎帝在姜水

根据史料记载,黄帝为姬姓,氏族为轩辕氏或者有熊氏。而炎帝为姜姓。关于两者的出生地,《国语》有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两者都是从少典部族分裂而出,《国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著名的历史学家张岂之考证后得出结论:“少典族原居住在陕西、甘肃交界处”,这一代也就是后来周人的起源地,也就是岐山地带。那姬水和姜水在哪里呢?目前学界认为,姬水是陕西武功县的漆水河,另外有一种说法认为姬水陕西黄陵县附近的沮河,古人将两河并称为“漆沮”。

关于姜水在何处,史学界也有争论。郭沫若、翦伯赞认为姜水在今岐山之东,是渭河的支流。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姜水是宝鸡市的清姜河,也是渭河的支流。《大明一统志》对姜水也考证:““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帝王世纪》:母为有蟜氏,有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感神龙首而生炎帝,即此”。

漆水河

但是不管争论如何,绝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姬水和姜水在陕西省渭河流域上游一带。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说:“古代黄河流域分布着不少的部落。在陕西一带有姬姓黄帝和姜姓炎帝部落,他们之间世代通婚”。

黄帝葬于关中地区,也是被历朝历代所认可。早在战国时期,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司马迁在经过考察后得出结论:“黄帝崩,葬桥山”。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在桥山修建黄帝衣冠墓,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从此,历朝历代均会在黄帝陵实行国家大祭。虽然有学者认为司马迁记载的桥山并非今天陕西黄帝陵,但是大家所提出的桥山原指基本不出陕西范围。

黄帝陵

二,炎黄二姓融合而成周人

中国早期的历史大多都是周人的追溯,黄帝、炎帝、尧舜禹甚至夏朝都和周人有密切的联系。周人自称是夏朝的继承者,这一点当今学界没有多少疑问。关于黄帝和炎帝的记载,最早出自于《国语》一书,《山海经》中也有零星的记载,但《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到秦汉之间。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炎帝和黄帝发生了一场战争,名为阪泉之战。阪泉之战后,炎帝部族和黄帝部族实现了统一,两族开始融合,而周族就是两族融合的产物。首先,周族姓姬,和黄帝有血缘关系。《史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也就是周族的母系来源于有邰氏,是姜姓的姜原。姜原又是帝喾的元妃,而帝喾则是黄帝之孙。

后稷

在周族中,姬姓和姜姓是两大贵族群体。其中姜姓中最有名的为太公望(吕尚)。古史记载他是一位落魄的贵族后代,其实不然。姜氏为周族中的母系贵族,因而才能在“亲亲尊尊”的时代受到重用,并且掌握大量的军权。古史中认为吕尚为东海人,但是却在渭河之滨遇到周文王,这明显不可能。因为当时的东海之滨是东夷之地,而之所以称他是东海人可能是因为他被分封于齐国的缘故。

姜太公像

周族最早起源于今山西南部地区,夏朝灭亡后,“奔戎狄之间”迁徙到了陕西一带。根据华夏族的迁徙路线来看,大约在3万年前,古羌族进入了中国大陆西南地区,大约在1万年前进入了甘青地区,出现了农业,也就是伏羲和女娲氏时代,大约在5000年前,进入了关中地区,4000年前进入了山西和河南北部地区。因此,周族迁到戎狄之间,实际上往回迁。而后周族长期在渭河流域发展,这一带就是炎黄族形成的故地。

周原

三,羌族也就是炎黄前身

目前,学术界已经基本认同古羌族和炎黄族具有渊源的关系。从分子人类学的角度来说,古羌族是中国很多民族的共同祖先,包括藏族、羌族、汉族、彝族都是从古羌族中分裂而出。这一学说被称为“汉藏同源”。

东亚人的迁徙地图

根据分子人类学研究,大约在5000年前,藏族和古羌族在甘青地区发生了分化,进入青藏高原的一支演变为了今天的藏族,后来进入渭河流域的成为了华夏族的祖先,也就是炎黄。又根据古文字学研究,甲骨文中的“羌”也就是“姜”。姜的本义就是牧羊的人,是炎帝一族人。

羌族与夏具有紧密的关系,《史记·六国年表》:“禹兴于西羌。”《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鲧娶于有莘氏,……产高密(禹),家于西羌。”。这些史料证明了羌和姜古代为同指,又证明了夏族也就是羌族演变而来。

石峁遗址出土文物

商朝人多次和羌族作战,实际上就是和夏族后代作战,商人把西边的民族都称为“羌”。而周族和夏朝同宗同源,和羌族也有联系。《史记》记载周族的始祖弃曾担任帝尧的农师,于是“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此后一直到夏朝,周族一直都担担任后稷,也就是农官。夏朝灭亡后,周族的不窋带领周族“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这些戎狄也就是黄帝族后代,春秋时期,他们还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带。根据《左转》记载,这些戎狄很多和周族是同宗的,为姬姓。《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又有《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上古部族分布地图

夏朝灭亡后,夏族人大量迁回西羌和戎狄地区。《史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明显,司马迁认为匈奴族夏朝后代,原因是他认为中国北方的山戎、猃狁、荤粥等戎狄是夏朝后代,又认为匈奴是戎狄一支

炎黄故里

黄帝故里概况

新郑市位于郑州市南,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文化资源丰富,铁路、公路、航空交通方便,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和建都地。据文献记载,新郑有黄帝及其臣属活动遗址与纪念性古迹 24 处,有许多地名山名是有熊氏轩辕黄帝和他的父亲少典以及大臣之名为名的,诸如有熊、少典之墟、轩辕丘、轩辕故里、黄帝口、风后顶、大鸿山、西太山、力牧峰、常先口等,这在全国是罕见的。最早的纪念性建筑是春秋时在具茨山风后顶所建轩辕庙,其后是汉代在轩辕丘所建轩辕故里祠。这两座建筑,历代有毁有修,至明清时代重新修葺,至今香火不断。

炎帝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炎帝出生于姜水(今陕西宝鸡),晚年活动于两湖(湖南、湖北),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现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轩辕黄帝降(生)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有轩辕故里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8245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9
下一篇 2023-02-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