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第1张

就是宦官的北司和宰相官署的南衙之间争权的一次事件,另外还有一个“甘露之变”。这二者是南衙北司之争最为激烈的两次事件。而产生南衙北司之争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宦官的权力日益扩大,引起了朝臣与皇帝的不满,于是产生了争权的各种事件。

唐中后期的宦官专权非常严重,宦官与朝臣的斗争一直持续到唐末,宰相崔胤引朱温入长安,尽杀宦官700人,宦官专权的局面才结束。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二王八司马”事件的具体经过为:

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要实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而这个改革的重点是削弱藩镇和抑制宦官。这当然引起了藩镇节度使和宦官的不满,于是“二王八司马”就被围殴了。

战况是相当激烈,连当政的顺宗都被迫退位称太上皇,结果当然可想而知。王叔文被贬之后被赐死,王伾死于贬所。其他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所以才被称为八司马。

其中,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之后就写下了《扑蛇者说》这一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文章,什么?你不知道?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你应该听说过吧。

而刘禹锡。在被贬和州后,也写下了《陋室铭》这个千古名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佳句,我至今都非常喜爱。

最后,在补充说两句,汉朝、唐朝、明朝这三个朝代,是宦官专权非常严重的朝代,严重到已经威胁到皇权,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的争权事件,这是与皇权和相权之争不同的形式。在我看来,在皇家集权的中央,宦官专权本不该出现的,却又切切实实的发生了,历史真是神奇。

1.“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

2. 二王八司马指的是唐顺宗年间推行一系列善政的一批革新派官僚士大夫,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

“二王八司马”事件是由宦官俱文珍、刘光琦发起的对于当时改革派的政治反击,出现的原因则是朝廷保守派和革新派之间的政治斗争。

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中央逐渐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而皇权也受到宦官专权的威胁。唐顺宗掌权后想要改变这一局势,因为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由此当时的朝中就可以简单的分为两派:革新派和保守派。革新派的代表人物有东宫旧臣,包括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十人。顺宗在位时年号“永贞”,因此这一革新运动也被称之为“永贞革新”。但是这一运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仅进行了146天,时候上述十位参与官员全都受到贬谪,贬为司马,因此历史上也将此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二王八司马事件发生的过程大概是,顺宗想改革以缓解安史之乱前前后后出现的弊病,但是因顺宗身体原因,久病失语,无力经营改革;而其看重的两位大臣,王叔文因母亲去世必须回家守丧,暂时不能参与政事;另一位王伾则是突然中风,也无法执政。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时革新派的中坚力量无一例外的都出现了意外,而剩余的其他八人在权力和经验上都远远不够。而此时,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又外通节度使来守卫自己的利益,以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分裂纷纷上表胁迫顺宗禅位。顺宗被迫传位太子,改革宣告失败。

“二王八司马”本质就是权力的博弈。既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对抗,又体现了皇权与宦官专权的对抗。唐顺宗有意缓和这些矛盾,但是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终没能成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7780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7
下一篇 2023-02-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