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音乐中“鱼咬尾”和“换头合尾”的区别时什么

中国民间音乐中“鱼咬尾”和“换头合尾”的区别时什么,第1张

二者只是结构形式不同

1、鱼咬尾: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

2、换头合尾:每一段的前半部分在主题音乐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而在每段的后半部分反复主题旋律。

扩展资料

1、“鱼咬尾”代表作品《二泉映月》,吸收苏南一带的民歌及常锡滩簧的音调,曲调委婉,感情细腻。乐句之间环环相接,连绵不绝,即后一乐句的第一音用前一乐句最末一个音,这在民间乐曲中称为“鱼咬尾”。

2、“换头合尾”代表作品《春江花月夜》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

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武,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 《二泉映月》 是中国民间盲艺人阿炳(华彦钧)的二胡传世之作,这首如泣如诉,极富歌唱性的乐曲在音乐界影响颇大。它吸收苏南一带的民歌及常锡滩簧的音调,曲调委婉,感情细腻。乐句之间环环相接,连绵不绝,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顶真格旋律,即后一乐句的第一音用前一乐句最末一个音,这在民间乐曲中称为“鱼咬尾”。主要体现在《春江花月夜》。

观赏鱼咬尾巴,多半是因为尾巴溃烂,可以适当用高锰酸钾清洗。

观赏鱼出现咬尾巴的现象,建议将观赏鱼隔离起来饲养,如果尾巴不小心被咬伤,可以向水里适量的添加盐,还要给观赏鱼喂高营养的食物,帮助观赏鱼的尾巴恢复正常。鱼缸也要定期消毒杀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7723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7
下一篇 2023-02-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