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八条目”是什么?

《大学》中“八条目”是什么?,第1张

大学“八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格物——调查研究

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实事求是,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发现规律,明辩道理。

(2)致知——认清本质

就是探究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和规律性。透过表面现象清晰事物本来的是非、美丑、善恶,而不是人云亦云,浅尝辄止。

(3)诚意——意念诚实

发自于内心,不矫饰,不做作,不欺人,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

(4)正心——动机纯正

就是要除去各种不良的情绪和邪念,不为诱惑所动,保持心灵的安详。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心正自然不怕影子歪”。

(5)修身——提高修养

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陋习,才能为别人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6)齐家——经营家庭

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他人。一个家庭后院经常起火的人哪有能力哪有精力去治理企业和国家呢?

(7)治国——以德治国

以至善之德教化百姓,使百姓除旧布新,日新又新。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8)平天下——天下太平

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只有实行坦诚

1、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3、根据“三纲”和“八目”之间的联系而总结出“六证”。六证:止、定、静、安、虑、得。

文学意义

构建了一种人生图式,其内在的逻辑理路是:以止于至善总揽,明明德、亲民为两个子纲,两个子纲下统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德目,以修身为核心,依序递进,前几个德目重心落在明明德,后几个德目重心落在亲民。

围绕道德主体——人来逐级展开道德目的,往内推是格、致、诚、正以明明德,往外推是齐、治、平以亲民。格、致为心灵认知阶段,诚、正为心灵内化阶段,齐、治、平为人生外化阶段,以修身为中枢环节,内外合一,知行合一,明明德与亲民,直至止于至善。

《大学》三纲领

《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

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三纲领八条目介绍:

中国宋明理学家对<礼记·大学>的中心论点所作的概括。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三纲领八条目成为后世封建政治伦理哲学的重要内容。《大学》本身对“格物”、“致知”未作解释,朱熹认为这是原文有阙佚,于是补撰<格物致知传>一章,简括地表述了他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给《大学》增添了原来没有的哲学内容。此后,在理学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以及理学家和反理学的思想家之间,围绕“格物致知”问题展开了争论,在客观上促进了理论思维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哲学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7702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7
下一篇 2023-02-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