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眼是第几名

榜眼是第几名,第1张

榜眼是第二名。

榜眼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状”,在这里就是人们所说的黄榜或者叫“金榜”。

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名称起源

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如北宋初年的王禹僻在《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诗中云:“货船东下历阳湖,榜眼科名释褐初。”

据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中考证:“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榜眼”的概念是旧时科举之制,给以廷试一甲第二名的称谓。在民间俗称可能更早,但是作为科举术语广泛使用是自宋朝开始。

榜眼

【词语】:榜眼

【注音】:bǎng/bàng yǎn

【释义】: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

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其名始于北宋初.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榜眼这名称跟状元、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宋王禹偁 《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诗:“货船东下历阳湖 ,榜眼科名释褐初.”《明史?选举志二》:“﹝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清赵翼 《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葢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榜眼是第二名,探花是第三名。

榜眼的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科举制度

科举制创始于隋朝,在唐朝正式确立,成为选官考试制度,在宋朝得以完备。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它成为了无数寒门子弟走向仕途改变命运的最重要途径。从唐朝武德五年(622)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这一千多年之间,共产生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这当中不乏救世济民,名垂青史的大人物。

科举考试竞争也十分激烈,需要通过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几个阶段。最终在殿试中排名前三的便是:“状元”、“榜眼”、“探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7404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7
下一篇 2023-02-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