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是什么?

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是什么?,第1张

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如下:

第一阶段:数学的萌芽时期(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六世纪)。

随着远古人类的发展,生活中慢慢涉及到数的应用,人类建立了最基本的数学概念。自然数出现了,有了简单的计算,并认识了最基本最简单的几何图形。

这一阶段数学发展的杰出代表为古巴比伦数学、中国数学、埃及数学等。这个时期的数学知识大致相当于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内容,甚至比这个还要简单。

第二阶段:初等数学和常量数学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十六世纪末)。

随着历史的前进,数学也得到了极大发展。这一时期,希腊的数学家把数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以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为代表,引入了公理体系和严谨的证明,使数学变得更加完备,把数学由单纯具体的测量得出结论变为严格的抽象证明。

毕达哥拉斯学派完整了勾股定理的严谨证明进而发现了无理数,也由此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这也使得数学从有理数发展到了无理数。

第三阶段:变量数学阶段(公元十七世纪—十九世纪中后期)。

这一阶段也叫做近代数学阶段,数学得到了飞速发展。而我国正处在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数学由常量转变为变量,其发展有两个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是解析几何的诞生。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发明了坐标系,创立了解析几何,将变量引入数学,也把数字与图形结合了起来,为微积分的开创奠定的基础。

第二里程碑是微积分的创立。英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牛顿,从物理的运动入手,通过引入无穷小量的概念,于1669年提出了微积分的概念,为近代数学的发展提供力最有利的工具,开辟了数学的新纪元。更是把数学从静态常量阶段推向了动态变量的研究阶段。

第四阶段:现代数学时期(1874年以后)。

1874年德国数学康托创立了集合论,标志着现代数学时期的到来,同时也是纯粹数学的开始。数学界三大巨头庞加莱、克莱因、希尔伯特的出现,也预示着数学更加的抽象和纯粹。也导致了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拓扑学和抽象代数四大抽象分支的崛起。

尽管由集合论所引发的第三次数学危机依然没有解决,但我们相信,危机的到来依然是数学发展的动力,危机的解决一定会让数学更上一层楼,这已经有前两次数学危机所证实。当然了,这一阶段的数学知识已经远远超出普通人所能理解的范围,除了专门的数学人才,其他人估计一辈子也不会碰到更不会直接用到。

数学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数学形成时期,第二时期是常量数学时期等。其研究成果有李氏恒定式、华氏定理、苏氏锥面

第一时期

数学形成时期,这是人类建立最基本的数学概念的时期。人类从数数开始逐渐建立了自然数的概念,简单的计算法,并认识了最基本最简单的几何形式,算术与几何还没有分开。

第二时期

初等数学,即常量数学时期。这个时期的基本的、最简单的成果构成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这个时期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也许更早一些,直到17世纪,大约持续了两千年。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算数、几何、代数。

第三时期

变量数学时期。变量数学产生于17世纪,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决定性的重大步骤:第一步是解析几何的产生;第二步是微积分,即高等数学中研究函数的微分、积分以及有关概念和应用的数学分支。它是数学的一个基础学科。内容主要包括极限、微分学、积分学、方程及其应用。

微分学包括求导数的运算,是一套关于变化率的理论。它使得函数、速度、加速度和曲线的斜率等均可用一套通用的符号进行讨论。积分学,包括求积分的运算,为定义和计算面积、体积等提供一套通用的方法。

第四时期

现代数学。现代数学时期,大致从19世纪初开始。数学发展的现代阶段的开端,以其所有的基础--------代数、几何、分析中的深刻变化为特征。

拓展资料:

华罗庚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民族,在灿烂的文化瑰宝中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中也同样具有许多耀眼的光环。中国古代算数的许多研究成果里面就早已孕育了后来西方数学才设计的先进思想方法,近代也有不少世界领先的数学研究成果就是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

李氏恒定式

数学家李善兰在级数求和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命名为【李氏恒定式】

华氏定理

“华氏定理”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研究成果。 华氏定理为:体的半自同构必是自同构自同体或反同体。 数学家华罗庚关于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王元提出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华—王方法”。

苏氏锥面

数学家苏步青在仿射微分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命名为“苏氏锥面”。

苏步青院士对仿射微分几何的一个极其美妙的发现是:他对一般的曲面,构做出一个访射不变的4次代数锥面。在访射的曲面理论中为人们许多协变几何对象,包括2条主切曲线,3条达布切线,3条塞格雷切线和仿射法线等等,都可以由这个锥面和它的3根尖点直线以美妙的方式体现出来。

这个锥面被命名为苏氏锥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学发展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7233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7
下一篇 2023-02-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