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太极为何又叫黄台吉呢?

清朝的皇太极为何又叫黄台吉呢?,第1张

在清代,台吉成为蒙古贵族的一种爵位。有执政的台吉,有闲散(不执政)的台吉,有世袭的台吉,也有不世袭的台吉。内、外扎萨克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的闲散汗、王、贝勒、贝子、公等均为台吉。在内扎萨克蒙古四十九个旗中唯有土默特左旗(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非今呼和浩特市的土默特左旗,今呼和浩特市的土默特左旗为内属蒙古诸旗之一,清代时称为归化城土默特或土默特都统旗)和喀喇沁两旗的扎萨克称之为“塔布囊”,而非台吉,因为他们不是博尔济吉特氏,而是者勒蔑的后代——乌梁海氏,其祖先也一直享有此称号。部分卫拉特的绰罗斯氏扎萨克或贵族,也有台吉称号。1661年(顺治十八年)将台吉衔升至相当于一品至四品的官员地位。

所以“皇太极”其实并非他的本名,也有写作“黄台吉”的,意思是一种职位的称呼。“皇太极”只是满语翻译成汉语。“台吉”是个称呼,在满族贵族中很常见的,也有用“台吉”来称呼蒙古贵族的,和“贝勒、贝子”意思差不多。后来“黄台吉”登上汗位,就有人献媚说,“黄台吉”当大汗是天意,因为,这个词的发音听起来很象是汉人说的“皇太子”一词,证明他天生就是该做太子继承汗位的。此后“黄台吉”这个名字的汉文就写成了“皇太极”,现在所有的历史教材中对于这个人名就逐渐统一了。

明代时,蒙古人将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成员称为台吉,极有可能是汉语“太子”的音译(区别——汉语里太子只有一个),其中地位较高的称为“珲台吉(也译洪台吉或浑台吉,可能是具有继承权的那个)”及“黄台吉”,极有可能是汉语“皇太子”的音译。

清朝制度里,有亲王、郡王、贝勒等,清朝的1725年(乾隆十七年)规定,成年的汗、亲王的儿子与弟弟为一等台吉,郡王、贝勒的儿子和弟弟为二等台吉,贝子、贝勒(旗内爵位,与之前的贝勒有别)的儿子和弟弟为三等台吉。一、二、三、四等台吉的子孙皆为四等台吉。台吉的众子中只有一人可继承爵位。未成年,但获恩准得爵位者同其他成年台吉无异。

皇太极原名,爱新觉罗·皇太极,又叫黄台吉、洪太主。皇太极是大清政权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第八子。籍父之名,在1626年被推举为後金大汗。十年之后,皇太极在盛京(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词条上所说皇太极为大清第二位皇帝,实际上是将努尔哈赤算作了第一位,努尔哈赤是大清政权的奠基人,而非创建者,清太祖也是被追谥的。

皇太极本名黑还勃烈(本意为苍狼),因为“黑还”与“黄”发音相近,故称“黄台吉”。“台吉”是瓦剌、鞑靼贵族在明代常用的头衔,表示地位尊贵的汗王或太子。就比如地方官员我们常常尊称为“大人”,官员姓王我们就称之为“王大人”是一个道理。

“黄台吉”也是明史中应用最多的名称,后来在乾隆时期,弘历钦定清太宗为“皇太极”,所以才有了如今我们的叫法。

皇太极人如其名,苍狼个性,崇尚开疆拓土。在位期间,西征漠南,平定朝鲜,南击大明,在大清王朝最关键的时期制订了最为正确的战略规划,即“征蒙古、吞朝鲜、灭大明”。“吞朝鲜,征蒙古”皇太极都做到了,只是在其暴毙之前都没有达成灭大明的鸿鹄志愿。

皇太极在位时一直强调满汉均为一体,也正是他这样都治国理念,让明朝很多大将甘愿投诚为清朝卖命(洪承畴就是其中之一)。相比于皇太极的智慧,多尔衮在后来推行的强行让汉人剃发易服,把满汉关系搞得一塌糊度。

1636年,皇太极废弃了令汉人痛恨的“后金”国号(因为金和宋的历史恩怨),改为“大清”。因此,他是大清帝国的实际建立者和开国皇帝,他的这一决策,也间接改变了汉人对金人的态度。

在军事上,皇太极除了继续沿用传统女真八旗之外,还设立了蒙古八旗,后来又增加了汉军八旗,皇太极大权独揽。

政治上,他仿照明朝制度,任用蒙古族、大量汉族官员,有效地化解了后金的内部矛盾,迅速从奴隶制度向平民社会转变,可以说,从皇太极开始,才是真正的大清帝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6994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6
下一篇 2023-02-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