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中的“始龀”是什么意思?

愚公移山中的“始龀”是什么意思?,第1张

始龀的意思: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1.读音:

[ shǐ chèn ]

2.部分原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译文: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在汉水南岸到达,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刚刚换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才往返一次。

始龀的读音是:shǐ chèn。

始龀指的是小孩七八岁的时候。始龀,指的是乳齿,代指小孩乳齿脱落后长出恒齿的换牙时期,根据生理现状,男孩在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女孩在七岁的时候换牙,乳齿脱落,长出恒牙,叫做“龀”。龀童指的是七八岁的小孩,龀年、龀岁指的是童年。

在《说文》中,有“龀”字的出现:“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称为“龀”。

这个字最熟悉的用例是《列子·汤问》有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用的就是本义,愚公移山时,邻居家刚换牙的小孩子去帮助他。清代杨芳灿有《卖女谣》:“幼女齿方龀,稚儿发覆眉。父母牵就市,相望何累累!”用的也是本义。

此外,龀还有引申用法,如:

1、乳齿。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王城西北大河南岸,旧王伽蓝内,有释迦菩萨弱龄龀齿,长余一寸。”指的是佛牙乳齿,并不指换牙这个动作。

2、年幼或年幼的人。比如《后汉书·皇后纪下·阎皇后传》:“显、景诸子年皆童龀,并为黄门侍郎。”再比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呀,将俺一家儿不留一个龆龀,侍从军又怕辱没了家门。”用的都是这个意义。

始龀是指小孩七八岁的时候

始龀指乳齿,代指小孩乳齿脱落长出恒齿的换牙时期。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古代孩子的称谓

1、垂髫:髫,自然下垂的头发的意思,在古代,儿童在七、八岁的时候,头发不加梳理,自然下垂,即垂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一句话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垂髫就是这个意思。

2、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古代儿童在八九岁时就要梳理头发了,这个字就是“髦”(máo),它的意思是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发。

3、黄口:指的是十岁以下的儿童,这里是将小孩比喻成小鸟了,小鸟们的口都是黄颜色的,黄口之鸟,就是小鸟。

4、幼学:指十岁的孩童。《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植物名称,豆蔻花未大开时就显的非常丰满,故俗称为“含胎花”,因此也就成为少女的象征。用豆蔻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赠别诗二首之一》,诗中这样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6830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6
下一篇 2023-02-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