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粤语方言的十大特色

广东粤语方言的十大特色,第1张

广东粤语方言的十大特色

导语:粤语发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广东粤语方言的十大特色,欢迎参考!

一是音调、音节比较丰富。

同汉语的主流北方语系和其他方言相比,粤语有着独自形成的音韵系统。现代普通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粤语方言则有九个声调和两个变调。声调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入九声还有高平和高升两个变调。由于音域宽广,朗诵古诗特别上口和押韵。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的深、心、金、簪四字粤语音同韵,而现代汉语却不同韵,所以用粤语方言更铿锵有声。

二是保持大量的古汉语。

由于汉人入粤很早,就语言方面来说,离开中原越早,保留古汉语的成分就越多。有些口语词在中原地区消亡了,却保留在粤语方言仲。如“索气是西晋时的汉语口语,中原地区早不用了,粤语方言一直沿用至今另一类语词直到今天,还是沿用中原语音来读,如“来”,粤语方言念作“黎”。粤语方言中很多是古汉语,例如:食(吃)、行(走)、走(跑)、着(穿)、面(脸)、饮(喝)、俾(给)、斟(倒)、怒(骂)、晓(知道)、翼(翅膀)、晏(迟)、滚水(开水)、倾偈(交谈)、下昼(下午)、趁虚(赶集)等等,都是古汉语。

三是与吴越(楚)语言有许多相近之处。

如:须同苏,逃同徒,酒同走,毛同无,早同祖,等等。粤语称美好事物为“赞”,如今苏州、宁波等地仍用此语。粤语的“咁多”,实为吴越的“介多”。粤语自称我们为“我哋”,吴越“侬哋”,“侬”是吴越古音。吴越语的“黄、王”读音不分,两广的白话也同样如此。

四是特殊词汇很多。

如“菜”叫“餸”,“能干”叫“叻”,“什么”叫“乜嘢”,“睡”叫“瞓”等。广州人喜爱创造形象生动的俗语和俚语统称为惯用语。例如:八卦、即爱管闲事,爱讲是非牛一,戏称生日手信,送与亲友的礼物醒水,指机灵咁串,相当于趾高气扬执生,指看着办执笠,指商店倒闭生猛,指生气勃勃千祈,指切切不可大意扮嘢,指卖弄坳撬,指不顺畅,有龃龉沙尘,指轻浮,骄纵纹路,指条理拍拖,喻为恋爱拥趸,指坚定的拥护者俾面,为赏面、给面子的意思,等等。粤地名多用涌、沥、甫等称小东西用“仔”,如“刀仔”、“凳仔”、“人仔”等称外国的东西为“番”,如叫老外叫“老番”等粤语方言将车船停靠叫作“埋站”,结账叫做“埋单”。

五是吸收外来语成分多。

唐宋时期吸收阿拉伯语,如邋遢(赃),清至民国时期则大量吸收英语,如波(球),呔(车胎),的士(出租车),花臣(花样),菲林(胶卷),士的(拐杖),士巴拿(扳手),买飞(买票)等。特别近年来,粤语方言的发展变化较大,吸收很多外来语,词汇创造量十分丰富,甚至将英语直译成粤语方言,如将party说成“派对”show说成“大骚”cool说成“酷”等等。

六是词语结构特殊。

粤语方言的名词重叠成分多。如口多多(多嘴),心思思(心想),眼白白(睁眼)等或者将动词、形容词重叠,如搞搞震(搞事),湿湿碎(琐碎)等。

七是喜欢倒装。

如普通话的“要紧”,粤语方言说成“紧要”粤语方言将“客人”说成“人客”将“公鸡”说成“鸡公”将“母鸡”叫做“鸡婆”、“鸡项”。等等。这些用词都带有古越语痕迹。

八是语法颠倒。

粤语方言含双宾语的句式,语序排列正好同普通话颠倒。如普通话习惯说“我给你送礼物”,粤语的.习惯说法是“我送你礼物俾你”普通话说“你先吃”,粤语方言说“你吃先”,等等。粤语方言是“主语+谓语+直接宾语(事或物)+间接宾语(人)”,两个宾语的语法词序与汉语不同,如粤人喜欢说“我年纪大过你”,中原人则说“我年纪比你大”。

九是喜用民间俚语。

请看下面一段粤语方言:昨天“潮流兴”“炒更”,今日有兴“跳槽”。今日“老细”“炒你鱿鱼”,听日话唔定你会“炒”“波士”。所以你要自己“执生”,就系“食自己”。上一段话尽管你每只字都认识,但其中的意思只有懂粤语的人才明白,粤语方言的奥妙堪值品味。

十是颇具特色的歇后语。

粤人在日常言语中喜欢掺进生动、幽默、谐趣的歇后语作为口头禅。如:扮猪吃老虎----诈傻扮懵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等等。一些歇后语的表现手法也非常丰富,有比喻性的,如“蚕虫师爷----自困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牛嚼牡丹----唔识花共草”有假借性的,如“死鸡撑饭盖----死顶”,“半夜食黄瓜----唔知头定尾”,“隔夜油炸鬼----没厘火气”有双关性的,如“打破沙盆----问到笃”,“二打六----未过斤两”,“黄皮树了哥----唔熟唔食”,“无掩鸡笼----自出自入”有谐音性的,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有典故性的,如“姜太工封神----漏了自己”,等等。

广东的主要方言有3种,分别是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

1、粤方言(包括能古话)

又称作广东话、广府话,俗称白话,海外称唐话, 是一种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

粤方言源自北方中原(即河南一带)雅语,经过较长时间的语言交流融合与调适,在唐代日趋成熟,发展到宋代,与现代的粤语相差不远。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保留较多古汉语特征。

粤方言在中国岭南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区如马来西亚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圣诞岛,美国纽约、三藩市,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等处广泛流行。

2、闽方言(包括潮州话、雷州话、福佬话、学佬话、海话、隆都话等)

闽方言是以地域划分的语言称谓,并非语言学分类,实际上闽方言所指代的闽北话、闽南话、闽东话、闽中话、莆仙话五种汉语方言在语言学上各自独立。

闽方言分布在闽南二十四县、台湾及广东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省及浙江南部。闽语虽然内部差异性大,主要表现在音韵方面,却仍有不少彼此相通之处。

各闽语分支大多拥有大量的文白异读、频繁的连音变调,并且皆无唇齿咬合发声的唇齿音f(海南话除外。

多将中古的知组(知 [ʈ]、彻 [ʈʰ]、澄 [ɖ])读为端组(端 [t]、透 [tʰ]、定 [d])。例如“茶”/cha/ 读 /teh/,“陈”/chan/ 读 /tan/。

3、客家方言(包括涯话)

客家方言是汉族客家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 ,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在非正式场合又被称为客家话,按不同口音又可分为梅州话、惠阳话、惠州话、河源话、赣南话、汀州话等。

而在部分地区还称水源音、涯话、新民话、麼个话、广东话(土广东话)、怀远话、四县腔、海陆腔、饶平腔、诏安话、平婆话等。

客家语是中国台湾的官方语言之一(法定公事语言) 、苏里南共和国的法定语言之一 ,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3 hak。

南宋时客语便初步定型 ,但直到20世纪才被定名为客语。在台湾以四县腔为代表。客语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新马泰等国华人社区。

扩展资料:

广东语言状况复杂,除粤方言、闽方言和客家方言3种主要语言以外,粤北、粤东、粤西有瑶语、壮语、畲语、标话及归属不明的汉方言旧时正话、军话、韶州土话(粤北土话)等多种语言。

另外,广东还有约不到1%的人口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如属于苗瑶语族的瑶(勉)语支的瑶语、属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壮语。

在怀集、封开两县,有20万人左右使用一种被称为“标话”的语言,虽然深受汉语影响,但主要特点近于壮侗语族。

广东畲族人口不足1万,除博罗一带畲语属于苗瑶语族外,其他各地的畲话基本上是汉化的语言,以客家方言为主体,夹杂其他方言成分,也有一些畲语的成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东方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东—语言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闽方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家方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粤方言

广东话俗语一 开片(打群架,动刀动武。) 擦鞋(拍马屁) 一身蚁(一身麻烦) 一镬泡(比喻一团糟糕) 一镬熟(比喻全部遭殃) 一担担(半斤八两,彼此彼此) 。

广州话,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方言之一。广义的广州方言又称“广府话”、“白话”,属粤语广府片,是粤语的代表方言,通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粤中、粤西及粤北部分地区,以及广西东南部。

狭义的广州方言指广州话,专指广州市区通行的粤语。广州方言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秦代以前,居住在广东、广西地区的是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包括壮、瑶、黎等。后秦始皇派兵戍守岭南,开始了早期汉语与百越语言融合的先声。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源源不断地迁徙岭南,促进了粤语的发展和定型。元明清以来,粤语的变化较小。

粤语,是广东话的代表,本地人多称为“白话”。粤语是全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方言,一种强势的方言。粤语主要通行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广西部分地区及港澳。此外,在美英加的华人大部分也是使用粤语。据估计,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口已有1.2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5991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4
下一篇 2023-02-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