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指的是什么

四书指的是什么,第1张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五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中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分别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刊。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经专家鉴定,其内容全部都是古书,其中有许多经、史一类的文献,此次公布的清华简中,《傅说之命》三篇引发关注,其内容与东晋时期出现的伪古文《尚书》的《说命》篇完全不同,再次证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此外,《周礼》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

价值:

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书。

“四书”的由来

儒学自汉武帝以后,取得了官方的学术地位。但是汉代的儒生治学的特点是谨守家法和师法,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弟子一个字也不能有出入,注重字词上的训诂之学。因此,汉代以后儒学逐渐走向衰微,东汉以后,儒学更是失去了独尊的地位。尽管儒学的衰微和道家黄老之学的兴盛、佛教的传入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主要原因是自身思想的僵化。到了宋代,许多儒学大师对儒学进行了改革,儒学呈现出焕然一新的状态。儒学大师朱熹从《礼记》中取出《大学》和《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相配,称为“四书”,“四书”之说由此而来。

“四书”开篇

1、《论语》开篇——修养法则

“学天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长期以来,我们把《论语》第一篇定位为“学而篇”,还说它是没有意义的,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因为孔子最主要的就是“正名”。“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仰头看天,就是告诉我们,《论语》第一篇应该正名为“学天篇”。

第一句话也就是:学天时习之,不亦乐乎?

向自然学习,以自然为老师,在生活中实践,并养成习惯,不是很喜悦吗?“时习之”,“时”,时常、不时、常常的意思。“习”是什么意思?一般人说习就是温习、复习。没错,但这个层次很低。这里的“习”,应该解释成习惯。习惯怎么养成呢?就是要去做。向自然学习,懂得道理还不算懂,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践,做得出来才算懂;做不出来,还要继续学。

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这里讲的是远方的朋友。若是隔壁的朋友过来,你每次都乐,那就惨了。他天天来,你一吃饭他就来,你也乐不起来,还会翻脸。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古人的用心,不是现代人所能够比拟的。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就是很轻微的生气。人家不认识你,不知道你有多伟大,不知道你有多大贡献,但是你一点不生气,一点不高兴都没有,不就是一位品德修养良好的君子吗?这就叫做平常心。“这种人连我都不认识,是不是没有读书呀”,你这样想,心里会不愉快。凡是生怨,凡是生恨,凡是发脾气,其实最大的受害者是自己。什么叫生气?就是别人犯了错,结果由你承受。

2、《孟子》开篇——处世法则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就问你奔波千里而来,可以对我的国家有什么利处?孟子则开口就回答了这一句。简单的一句,提出的却是儒家的重大命题,乃至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重大命题——要仁义,还是利益?

这是一道难度极大的选择题,以至于几千年来,没有几个人能真正选好。所以“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的轮回才不断上演。老子的那句话如同预言也如同注解——“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人在局中迷的太久,陷的太深,也终究会遭遇“价值”二字的逼问。

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回到源头去寻找,注定要回到先贤所安立的起点,重新抉择。

3、《大学》开篇——修身法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既为人道,也是政道。主要有三大纲领,即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之中,依据《易经》“居中为吉”的原则,“亲民”居于“明明德”和“止于至善”的中间,成为核心课题。换句话说,“明明德”必须为“亲民”而“明明德”,而“止于至善”的效果,也必须合乎“亲民”的要求,才能使人安心而乐于顺从。

4、《中庸》开篇——天人法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高深,开篇三句说的更是大本大源。

“天命之谓性”。钱穆说:天命所与你的,就是人之禀赋,这就叫做性。人受了此性,这就在人之内有了一份天,即是说人生之内就见有天命,这不就是通天人了吗?

“率性之谓道”。因为人负天命,所以遵循天性,便是人生大道、自然大道。合乎人性,都是道;违背人性,就非道。太多人却早已忘了自己的天性是什么。

“修道之谓教”。上天赋给人善良的本性,顺此发展,择善而秉持,在实际生活中修养及印证,将一切蔽障完全除尽,恢复本来的光明正大,这就叫做“教”。

守得住性,把得住道,做得成教,就是那条天人合一之路。

四书(sì shū),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西汉之后学五经,南宋之后学四书。南宋时,作为儒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在一起进行注解,称其为四书。

四书成为自南宋至清末八九百年来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 《大学》的作者据传为曾子及其弟子。 《中庸》的作者据传为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 《论语》的作者据传为孔子的弟子们,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孟子》的作者据传为孟子及其弟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言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中节选的《论语》选段和《孟子》选段,以及中考和高考中常用的选段,多达几十处甚至上百处取自于这四部经典中的名句和成语也是数量庞大古人更是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四书中诸多名句及其思想,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思维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习惯。

词目:四书

拼音:sì shū

解释: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

例句:贾母因问林黛玉念何书。 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红楼梦》

详细解释

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南宋 理学家 朱熹 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 元 皇庆 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 朱熹 的《集注》为根据。 明 清 相沿不改。 元 方回 《古斋箴》序:“近世 朱 氏‘四书’,吾服膺焉。”参见“ 四子书 ”。

2、指四部书。 南朝 梁 萧统《谢敕赉制旨大涅盘经疏启》:“四书所总,施命止於域中。” 唐 陆龟蒙《奉和袭美二游诗》:“尝闻四书曰,经史子集焉。”陈建冰《题载敬堂》:“载道兴文,心游六艺;敬天乐遇,德体四书。”参见“ 四部书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5708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3
下一篇 2023-02-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