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有哪些

国际贸易理论有哪些,第1张

1、重商主义: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2、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

3、比较优势理论:遵循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认为国家间技术水平的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的差异,构成国际贸易的原因,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

4、保护贸易理论:从保护生产力的高度把贸易和国家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以国家主义为基调的贸易保护理论,在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观实际。

5、相互需求理论:相互需求理论实质上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可以参考,有一定启发作用,但不能完全不修改就直接挪用。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关注货物贸易;近20年来,服务贸易和投资贸易均发展很快。传统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针对性和说理性不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有哪些?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绝对优势理论、H-O-S模型、相对优势理论或比较优势理论。

1、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即是各个国家分别从事有利于改善商品交换条件的专业化生产,通过国际交换,以改进各国收入和福利。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国家之间在需求、供给方面具有不同的函数特征。国与国之间的劳动分工也即专业化生产可以发展不同的技术。因而即使是相同的劳动力,各国的生产函数也不相同,从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出现分化,各司其职。

2、H-O-S理论的主要结论是:某一个国家主要出口那种本国所具有的相对丰裕和廉价的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产品,同时进口那种本土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产品。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S,Eli Heckscher-Bertil Ohin-Paul Semuelson)模型是一个两国、两商品、两资源禀赋的模型。它最主要的前提假设是以下这么几点:

1)生产要素是同质的、或者说生产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因而产品的生产函数是相同的。2)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3)符合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前提假设。4)生产要素完全利用。5)各国的生产要素不同,因而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也就是一般来说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

然而,美国经济学家里昂剔夫早在1953年根据美国1947年的统计数据发现,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这就是说,美国作为一个资本富裕的发达国家出口劳力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H-O-S的理论预测不符,被称为“里昂剔夫之谜”。里昂剔夫的发现彻底推翻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实证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5268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3
下一篇 2023-02-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