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人有四端,“四端”具体指什么?

孟子认为人有四端,“四端”具体指什么?,第1张

孟子“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指人要有关怀仁爱之心,这是“仁”的开端。儒家讲究仁德,表现为对人的关怀与仁爱。与人为善、见义勇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仁德思是儒家基本的道德思想。孟子传承儒家思想,继承发扬,强调“德政”,讲究仁义礼智信,他与孔子一样认为人性本善,上位者通过德政才能治理好臣民,而百姓怀有仁德之心社会才会真正稳定。

羞耻之心,义之端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是因为其有一份“羞耻之心”,知世故而不世故,懂得是非对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孟子强调羞耻之心,也是强调人心中要有自省之意。羞耻人自己的内心感受,懂得羞耻说明人知道自己所作所为违背了正确的道德伦理,说明人懂得反省自己。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儒家同样强调“礼”,何为礼?规则、法度。而辞让为礼之端,是强调中正平和之道。所谓君子无争,儒家讲求先人后己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符合儒家“中庸”思想。中庸即中正平和,不偏不倚。如果人人都能有谦虚礼貌的辞让之心,那么规则礼法自然就不会被违背。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明辨是非对一国一人都是极其重要的。一国之主所举直则政明,所举错则政安,那么国亦不宁;一家之主所不能明辨是非则全家不宁;人不能分辨孰好孰坏,近朱者赤倒也还好,怕的是近墨者黑。

孟子提出的四端是指人的四种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是人天生具有本心,需要经过后天的教养来发扬,从而发展为仁、义、礼、智四种德行。孟子的四端说是孟子的性善论的一个方面。

四端说的主要内容

在孟子的观点里,每个人天生都是善良,因此四端也是人的本性,是人之本性的自然显现。四端分别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本心也是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人可以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来发扬本性中的四端,做到仁、义、礼、智。

四端说的原文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萌芽;羞耻心,是义的起点;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初始。

“四端说”作为孟子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与孔子“忠恕观”之间的渊源关系素未被重视,总结孟子在继承“忠恕观”的基础上提出“四端说”,并以之为核心形成由“内圣”开出“外王”的思想体系,对研究早期儒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扩展资料

1、孟子一生的思想学说著作而成《孟子》,是孟子晚年隐退邹国授徒时所作。在孟子逝世后,又经他的弟子门人增添完善。

2、《孟子》与记录孔子言行思想的《论语》同为儒家学说经典,是后世研究孔孟之学的必备教科书。

3、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他继承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5115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3
下一篇 2023-02-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