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吐蕃是指现在的哪里

唐代吐蕃是指现在的哪里,第1张

指现在的西藏地区。吐蕃(音tǔ bō)(公元618年—842年,藏文:བོན་ཆེན་པོ།,威利:bon chen po,意为“大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

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

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

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扩展资料

吐蕃改成西藏的原因:

唐代灭亡后,宋朝因为国事衰弱,无力对西藏精心管辖。元朝建立后,对藏族地区的称谓仍然沿用唐朝的称呼,叫“吐蕃”。

后来,元朝又将吐蕃纳入西域的范围,称西域中的吐蕃为西蕃,这是在地名上第一次在称呼藏族的“蕃”字的前面加上表示方位的“西”字。

此后的明朝对藏族地区基本上承袭元朝旧制,不过因入明后朵思麻一带藏、蒙、汉、回等族杂处,明朝设西宁、河州、洮州、岷州等卫管辖。

故称这一带为西宁卫、河州卫等,不再用“朵思麻”作为汉文地区名称,又因这一地区邻接青海湖,所以又习称为“西海”。

这就是“西藏”一词中“西”的由来。

藏语里面, 青海、甘南及川西北,藏语里面称为“安多”,而昌都和云南迪庆及甘孜地区,藏语叫“康”,而康区的人,就叫“康巴”。

“康巴”一词,在元明时期翻译为“甘思”或简称为“甘”。

安多地区和康区合起来,藏语里面叫“多康”,元朝时期翻译为“朵甘”或“朵甘思”,分别以拉萨地区和日喀则地区为代表的前后藏地区,合起来藏语里面叫“卫藏”,在元明时期翻译为“乌斯藏”。

明代对整个藏族地区不再称为“吐蕃”,而是将青海和西康地方成为“朵甘”,将西藏地方成为“乌斯藏”。后来,因为汉译的变化,将这里简化成“藏”。

结合两处变化,清朝的时候,就把这里叫做了西藏。

“西藏”一词最早出现于《清实录》康熙二年(1663年)八月丙申条中:“西藏班禅胡土克图故,遣官致祭。到《清实录》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己亥条,多次出现“西藏”一词。

1721年,清军驱逐侵扰西藏的准噶尔军后,康熙帝撰《制平定西藏碑文》,其中有“爰记斯文,立石西藏”一语,这就正式把以拉萨为主的卫藏地区命名为“西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吐蕃

百度百科—西藏

西藏地区。

吐蕃主要就是现在的藏族。吐蕃除了今天的西藏,但还包括青海省,四川,云南,新疆这些地方的领域。

吐蕃(音tǔbō)(公元618年—842年)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

古代的吐蕃都城在今西藏拉萨市。

吐蕃的发展

吐蕃在其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迁都逻些,兼并了苏毗、羊同等部,又破党项、白兰,击败吐谷浑,取得其旧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罗等地。

不仅统一了青藏、康藏高原。8世纪中后期,唐朝相继爆发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内乱,吐蕃趁机向东、向北扩展,取得了陇右、河西。

公元790年,吐蕃占据北庭、安西。8世纪末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与大食接壤,东至现今甘肃省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与印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5005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3
下一篇 2023-02-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