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地线会引雷?

为什么地线会引雷?,第1张

地线引雷是因为地线和避雷线连接到一起了。

地线应该单独设置。

避雷实际上是起引雷作用,将空中积蓄的电荷引导入地,不让其积蓄形成雷击。雷击时瞬间电流很大,所以安装要求很高,安装和接地有明确的规范要求。

家电接地是外机保护接地,和各个设备都联通,同样也有一定要求,万一接地不良,反而更易雷击。

一般楼房都有避雷带,附近的高压电上也有避雷线,只要不是旷野的楼房,不会被雷击。

人工引雷,即在雷暴条件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向空中发射一个带金属丝的小火箭,这个金属丝在向上发展过程中,会诱导形成一个雷电,这个雷电就会沿着这个导线打到地面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研究雷电。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着手进行人工引雷实验。

人工引雷火箭拖着一条细细的钢丝,这是引雷的关键。引雷火箭导线要有足够的抗拉强度,要细要轻,以减轻火箭的负荷,而且导线表面要光滑,以减小飞行阻力。

在实际引雷中,导线一般采用直径为0.2毫米的细钢丝,为了增加钢丝的机械强度及耐火强度,在钢丝外面包上一层尼龙。导线的长度大约为几百米,一般被绕在一个线轴上。线轴的绕制是一项比较精细的工作,绕线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拉线的成功率。

引雷火箭是人工引雷的主要工具,火箭采用复合材料,箭体内有火箭发动机、发动机点火电爆管。为了防止火箭发射后落下时砸伤人员和附近的房屋,所以箭头内有降落伞、抛伞点火药及延时装置。

火箭发射后上升的速度是能否成功引雷的关键。火箭的发射速度,要掌握适中,最大速度以不超过每秒190米为宜。太快了,会把直径0.2毫米、仅能承受7公斤拉力的钢丝拉断,达不到引雷的目的。火箭太慢了,赶不上带电粒子的飘移速度,同样不能引雷电落地。

我国新一代引雷火箭的速度范围控制在120m/s-190m/s之间,满足成功拖线的要求;火箭在箭头内部装有降落伞,可在火箭发动机燃烧完并达到最大高度时将降落伞抛出,牵引箭头和火箭残体缓缓落下,保证了地面人员的安全。

防雷须知

1、在打雷下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更要切忌继续蹬往高处观赏雨景,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里,应尽快躲在低洼处,或尽可能找房屋或干燥的洞穴躲避。

2、雷雨天气时,不要用金属柄雨伞,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裤带,若是骑车旅游要尽快离开自行车,亦应远离其它金属制物体,以免产生导电而被雷电击中。

3、在雷雨天气,不要去江、河、湖边游泳、划船、垂钓等。

4、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时,若旅游者在旅店休息,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空调机等电器,以避免产生导电。打雷时,在房间的正中央较为安全,切忌停留在电灯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墙壁边、门窗边,以避免在打雷时产生感应电而致意外。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人工引雷、百度百科-打雷

雷电防护。具体作用如下:

传统的避雷系统还是由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接地体等构成的,但随着新型避雷装置的研究,需要进行更加实际的雷击试验。

因此,“人工引雷”不但可以用于雷电物理研究,还能对雷电防护装置的性能进行综合试验和评估。对雷电防护设备的检测,过去只能在高压实验室内进行。

而“人工引雷”提供了最接近真实的自然雷电模拟源,可对防雷设备机理及效果进行检验,结果更为可靠。

另外,气候变化和雷暴雷电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工引雷试验表明,人工引发雷电对雷暴电场和降水有明显影响,一般会导致降雨猛增。

相关的模拟计算也表明,对冰雹云进行人工引雷可以使冰雹削减、降水增加。这样在一定条件下,人工引雷有可能成为人工影响天气过程的一个有效手段。

人工引雷的背景

200多年前,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用一只简陋的小风筝,成功地把“天电”从空中引下。而今天,风筝换成了小火箭。

在雷暴条件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向空中发射一个带金属丝的小火箭,在这个火箭携带的金属丝向上行进过程中,使得闪电这种先导过程能够持续地发展,形成一个雷电。

这个雷电就会沿着这个导线打到地面上,使本来随机发生的自然雷电在可控状态下进行,从而获得近距离研究雷电的机会。这就是人工引雷。

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主任、湖北省气象局局长助理张义军介绍,世界上只有法国、美国、日本、巴西和中国掌握了人工引雷技术。“人工引雷”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技术和手段,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第一,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技术或者手段,了解闪电本身是怎么发生、发展的,然后才知道怎么去防护它。

第二,还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观测,获取一些很重要的参量,这些参量在雷电的防护设计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可以用这样的技术和手段来检验我们防雷技术和防雷的装置、器械是不是符合要求,能不能达到理想的雷电防护程度。

实验表明,人工引发雷电对雷暴电场和云物理过程有一定的影响,这使得人工引雷有可能成为人工影响天气的一个有效手段。也许未来对雷电的防护,也可像人工防雹一样,通过发射火箭将雷电的破坏力引导到指定位置并加以释放。

另外,“人工引雷”所击地点附近会产生强大的电磁辐射,这种辐射则可能诱发作物或其种子基因发生变异,所以如果将“人工引雷”技术应用于人工育种,就能大大降低太空育种的成本,可以选育多种有实用价值的新品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4692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3
下一篇 2023-02-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