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大师的师傅是谁

侯宝林大师的师傅是谁,第1张

侯宝林的相声师傅是常葆臣和朱阔,也曾拜师严泽甫学习京剧。             

朱阔泉,男,著名相声大师,数来宝相声演员。别称“大面包”,第五代相声艺人。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京城著名的“相声五杰”(高德明、张杰尧、朱阔泉、绪得贵、汤金澄)之一。

朱阔泉,奠定了现代相声艺术的根基。

扩展资料

侯宝林,中国最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世纪相声大师,语言大师。

侯宝林先生是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在他漫长的60年的艺术生涯中,潜心研究并发展相声艺术,把欢笑带给观众,他为相声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

除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以外,还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规律和艺术技巧进行了理论研究 ,与人合著有《曲艺概论》、《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

相声集有《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相声选》、《再生集》、《侯宝林相声选》等,其中收录了诸如《戏剧杂谈》、《夜行记》、《关公战秦琼》等脍炙人口的相声精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侯宝林

侯宝林正式拜过的师父有两个,一个是京剧师父颜泽甫,另一个是相声师父朱阔泉。

侯宝林早期经历

在这之前侯宝林去崇文门外一家织带子的作坊做过学徒,但没学几天就被送回来了,因为侯大师看见师兄打不听话的师弟,结果吓得几天吃不下饭。老板觉得他胆子太小不适合干这个,就给送回侯家了。

然后侯宝林的养父就给他送到了颜泽甫家学戏,这个颜泽甫也不是京剧科班艺人,属于街头艺人,而且还是没什么蔓儿,只能给云里飞打下手的小角色。

尽管如此,跟着颜泽甫学戏也是很艰难的,还签了一份类似于卖身契的字据,上面最显眼的内容就是“投河溺井,死走逃亡,与师傅无干;如中途不学,要赔偿损失(饭钱)。”这在旧社会是很正常的事情,小孩子去学手艺,大多都会有类似的约定,现代法律制度下这种约定自然是无效的,但在当时你只要签了字,那就等于免了日后的官司。

《霸王别姬》里的小豆子就签了这样的字据,每天挨打受气不说,逃跑之后被抓回来,下场就是被打得跟烂酸泥一样。如果你受不了这份气,自己找地儿挂上了,那也没有师父的责任,因为拜师贴上都写明白了。

学徒时期

侯宝林在颜泽甫家里学戏,比小豆子还惨得多。关师父开的还算是正经的培训班,学徒真的混整了还能成角儿,而颜泽甫那种街头艺人,唱出大天也就是个龙套,师父上限低,徒弟自然也就没什么前途了。

侯宝林在颜泽甫家里既是学徒,又是免费的劳工,每天烧水做饭扫地,有空闲就让师父师娘打着解闷。侯宝林也受不了逃跑过,但还是被家里押送了回去,毕竟那时候家里根本养不起一个大活人,宁愿被师父打死也不能回家吃空饷。

好在侯大师脑子是真不错,加上自己勤奋好学,学了不到一年就能挣钱了,跟着师父师兄去八大胡同卖唱。没错,就是找失足妇女们要赏钱。

这种场所的人要素质没素质,要文化没文化,但为了要出钱来,自然是受不尽的气,吃不完的苦。而侯大师的性格也是这么被磨出来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开始接触相声

侯宝林跟颜泽甫的那段时间,连吃饭都成问题,每天卖艺赚的钱都归师父,偶尔有人看着小孩可怜,直接给他两个铜板,还得师父点头才能揣自己兜里。后来颜泽甫要去山西唱戏,把侯宝林扔在了北京,临走前还到处嘱咐同行“我这徒弟没学满师,你别用他。”结果把侯宝林继续唱戏的路也堵死了,可见颜师父是一个多么有传统精神的老艺人,跟现在某宗师打压徒弟的手段如出一辙。

颜老师离开以后,侯宝林在家里显得没事做,就去鼓楼那里听戏,当时的街头唱戏就是唱一句一打钱,这也是后来侯宝林创作《三棒鼓》的素材来源。

当时侯宝林在鼓楼一边给人打杂,一边听相声,结果凭着自己的记忆,竟然也学会了几段。他最爱听是朱阔泉和汤金诚的单口,有一天刚下了大雨,西单商场没有艺人表演,侯宝林主动要求说相声,当时租场子的也豁出去让小孩试一下,结果那天侯大师挣到了生平最大的一笔钱,等于三块多银元,给了场租还剩两元五。

从此侯宝林走上了相声之路,但当时说相声必须有师父,否则会被同行挤兑死,于是侯宝林就跟着常宝臣当学徒,但没有正式拜师。常宝臣病故以后,又有一个相声艺人收留过侯宝林,但这人并没有教侯宝林任何东西,只是让他敛钱而已,所以在侯大师的回忆录里,连名字都不愿意提他。

拜师朱阔泉

21岁那年,侯宝林正式拜师朱阔泉,按照相声行业的规矩,正式拜师应该举行摆知仪式,最少要有一桌酒席,除了相声行业的大V之外,还得请说评书的、唱莲花落的、变戏法的、练把式的人物字号来见证,那样仪式才算有效。

但侯宝林实在穷得没辙,只能请朱阔泉吃炸酱面,另外请了绪得贵、汤金澄见证,结果这两位不给面子还没去。侯宝林等朱阔泉吃完面以后,给他磕了三个头,然后本应该是师父给徒弟的一套家伙事儿:手绢、扇子、醒木、唱太平歌词的小竹板,还有白沙子口袋。全部都是侯宝林自己准备的,然后仪式就算结束。

改进推广相声

之后朱阔泉就带着侯宝林在西单商场说相声,后来侯大师又闯过关东,又去天津成为五档相声之一。

建国后侯宝林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并且请到了老舍先生帮助创作,老舍先生不但帮助相声改进小组净化了很多传统段子,还利用他的社会影响力宣传和推广新相声,让很多有才华的业余作者也参与了相声改进工作,比如《夜行记》、《打百分》、《王金龙与祝英台》、《飞油壶》等优秀段子,都是业余作者投稿创作的。

而侯大师也尊称老舍先生为“新相声的奠基人”,在这个层面上,老舍先生也算是侯宝林的一位老师,而且是对新相声有着巨大贡献的老师。

 侯宝林(1917-1993),北京人,幼年家境贫寒,12岁时学演京剧,后改说相声,先后拜常宝臣、朱阔泉为师。一度在北京的鼓楼和天桥一带表演,1940年赴天津演出并成名。从1940年起,一直与郭启儒搭档,合演对口相声,二人捧逗默契,相得益彰,合作长达20多年,在同行中比较罕见。

侯宝林生活在现代中国社会大动荡的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艺人在政治上地位提高,侯宝林加入中国广播文工团说唱团,积极推动相声艺术去芜存菁的“相声改进运动”,使旧时代地摊茶社里迎合小市民情趣的相声表演,注入了更为健康的内容,焕发出空前的审美光彩。

 侯宝林大师多方面对相声艺术存在贡献。

第一是带头净化相声说演的语言,提高相声的审美趣味,抛弃了过去粗俗低级的非艺术成份,改编了许多传统节目上演,使之“化腐朽为神奇”,面貌焕然一新。

第二是在创作和表演的同时,注重相声的理论研究,与知识界和学者交朋友,并与人合着了《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专着,使相声艺术朝着艺术自觉的方向发展。

第三是创作、整理和演出了30余段堪称精品的经典性相声节目。其中代表性的有:《婚姻与迷信》、《妙手成患》、《关公战秦琼》、《夜行记》、《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改行》、《醉酒》、《戏迷》等。

这位大师师承何人?

第一位:颜泽甫先生 :侯宝林当年因为家里贫穷,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来赚钱,而在这段时间,他开始接触传统曲艺,不过最开始他学习的是京剧而非相声,当时,侯宝林的京剧师父是颜泽甫先生,在学习京剧基本功对侯宝林的舞台表演、肢体动作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及第三位:常葆臣和朱阔泉 :学习京剧之后,侯宝林大师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专门拜访常葆臣和朱阔泉两位老先生学习相声文化,成为了宝字辈的学员。和常葆臣先生主要学习单口相声,和朱阔泉先生主要学习传统相声作品。

第四位:自己:为什么是自己呢?因为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正因为侯宝林先生吃的苦中苦,方能拥有以后的成就以及地位,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讲究的是什么?十年不出门,你必须在家把这东西连扎实咯,再出去自个儿闯天下,不然你出去干啥去?这不是给老子丢脸吗这不?

在上世纪30年底末,侯宝林开始与郭启儒合作,接着又给师父朱阔泉捧哏,慢慢成为了相声名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4655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2
下一篇 2023-0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