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教育目的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第1张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这里的人们,既包括直接参与教育过程的当事人,如教师、家长、学生等;也包括间接参与教育过程的各种社会性组织,如政府、宗教团体等。任何一位介入教育工作的成员或组织,都对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的结果有一个预期,这种种的预期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广义教育目的的多样性,则必然要求价值取向上的因势利导,以实现教育目的的不断优化。而狭义的教育目的,则是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的总要求,即一个国家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的预测或规定。

补充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只有确定了教育目的,教育活动才能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向着预定的方向进行。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这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目的无论是对受教育者,还是对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功能,诸如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过程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都必须按照教育目的去进行。如果教育工作偏离了教育目的,就达不到预定的教育结果。

(二)选择功能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可供学生学习的知识经验繁多而复杂,需要培养的技能技巧多种多样,需要发展的智力能力方方面面。有了教育目的,就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地对人类丰富的文化作出有价值的取舍。同时,教育目的也为选择相应的教育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

(三)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它不仅激励着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激励着受教育者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只有当受教育者意识到教育目的对自身未来成长的要求或意义时,才能把它作为努力方向,不断地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和提高自己。

(四)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评价体系之中,才能切实发挥其导向和调控功能。

1. 教育目的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名词解释 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分类:

教育目的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不同分类:

1按照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

2按照教育性质,可以分为传统的教育目的和现代的教育目的。

3按照文字表述方式,可以分为纲要式的教育目的和祥列式的教育目的。

4按照约束力,可以分为强制性的教育目的和建议性的教育目的。

教育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 *** 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

教育学第一次作业 1.名词解释:教育,教育目的,学制. 2.试述教育与

其实学生教育最需要的不是取消周末和补课,而是停下来上课。

现在的学生你们说说,一个普通的初三或者是中专高中的学生,你拿初一的数学或者其他课程题目来给他们做都很多,不会为什么,就是因为很多人从小学的时候,上课有一个问题没有弄明白可是老师不会等你,继续上新课结果就有越来越多的问题不会,可是考试照样能过为什么?考试前老师都会划重点背背就过了,可知识根本没有学会你们看看现在初中早晨80%的同学都在那里 抄作业上课基本上很多人都是在听天书了。很多人因此辍学无法读进去书这其实是教育的一个重大弊端,我的教育方法就是班上只要有一个同学不会,老师就停下了不上新课全班同学来帮助他弄懂,考试都要求考一百分,用铅笔写答案,没有达到的同学再继续相同的卷子考边上注明写二次三次一百分,已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多少人在学校丧失了自信心。

如果照这个方法坚持下去普通人也能上清华上北大外国留学。

名词解释:教育评价,教育目的,终身教育,义务教育,活动课程 - 搜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的操作定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在对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

因此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终身教育——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顶礌侈啡侬独畴扫川激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4474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2
下一篇 2023-0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