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如何解释?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如何解释?,第1张

意思是: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这里人才鼎盛。惟,语助词,没有意义。这句相当于“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

其中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意指楚地出人才。常用于湖南湖北地区。以湖南省长沙市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闻名于世。

扩展资料

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1655年,林天擎到武昌府学(今武昌解放路西,大成路北)祭孔,诸生向他反映,武昌府学为鄂省乡学之冠,但校舍破败不堪。

后之龙摅鹏奋,何可数量?”  自林天擎后,武昌府学“嗣是代有修葺”,而且重视培养“楚材”的文字屡见于湖北方志。1732年,湖北巡抚王士俊说“楚材号天下久矣”,并希望“从此楚材辈出”。

意思是只有楚国人才最多,在这方面最为厉害。

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氏春秋》

原文: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译文:

虽然楚国有很多的人才,但是都被晋国所拉拢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郑玄、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应该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意思是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惟”是语助词,没有意义。

出处:

(1)“惟楚有材“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2)“于斯为盛”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引申介绍:该联作者在许多联书中均署名袁名曜,其实还有一位张中阶,所以此联应是两人合撰之作。因袁名曜名头大得多,嘉庆进士,岳麓书院山长,故张名为袁名所掩。

扩展资料: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来源: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弟子们让他写一幅大门对联,袁让所有的学生来处理。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既然叫“楚材”,那当然是源于楚国,这应该与楚国的人才密切相关。“惟楚有才”是由“虽楚有材”演变而来,因其含义而引申。“虽”、“惟”虽有一字之差,在内容上实际是一致的,都说楚国(疆域)有才华,这是符合史实和逻辑规律的,所以就成了定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惟楚有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4090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2
下一篇 2023-0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