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写的什么兵法?

孙膑写的什么兵法?,第1张

孙膑写的是:《孙膑兵法》,是战国时期孙膑创作的中国军事著作。《孙膑兵法》为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最早明确记载孙膑有兵法的是《史记》,《汉书·艺文志》把它与《吴孙子兵法》并列,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据考证,《孙膑兵法》的散失大概在唐代以前。

《孙膑兵法》的主旨思想: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孙膑特别重视道,这一点和《六韬》很相似,在《孙膑兵法》的治国、治军以及治敌各个方面,孙膑都反复强调道的作用。

孙膑不迷信赏罚的作用,认为必须“用民得其性”才能做到“则令行如流",如果违背民性,而赏罚就会失去作用。孙膑说“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

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虽不利,进死而不旋踵,孟竟之所难也,而责之民,是使水逆流也。"比起特别迷信赏罚的作用的尉缭,孙膑见识要更深一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孙膑撰。孙膑为战国时齐国人,孙武的后世子孙。《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曾广泛流传于战国末和秦汉时期,《汉书·艺文志》曾著录“《齐孙子》89篇,图四卷”,其后失传。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一批孙膑论兵的竹简,经专家整理为《孙膑兵法》,由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分上下编,各15篇,11000余字。其后又对1975年版《孙膑兵法》作了重大调整,移出原尚难肯定为孙膑或其弟子作品的下编,修正了上编,补入《五教法》一篇,定为16篇,近5000字,编入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今本《孙膑兵法》虽远非《齐孙子》原貌,但仍有丰富内容,如“战胜而强立”、“乐兵者亡”的战争观;“以寡击众,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及“必攻不守”的战术等。书中还有对桂陵、马陵之战的一些记载,可补史书不足。

《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中原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是反映古代汉族道家思想与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最早明确记载孙膑有兵法的是《史记》,《汉书·艺文志》把它与《吴孙子兵法》并列,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据考证,《孙膑兵法》的散失大概在唐代以前。因为从《隋书·经籍志》以后就不见记载了。1972年2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简本的《孙膑兵法》,这使失传已久的古书得以重见天日。竹简本《孙膑兵法》经过认真整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可以确定属于《齐孙子》的十五篇,下编目前还不能确定属于《齐孙子》的论兵之作。竹简本篇数大大少于《艺文志》著录本,也不是完善的版本。

公元前354年,魏国以庞涓为将率军伐赵,兵围邯郸。次年, 齐国应赵国之请,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击魏救赵。魏惠王见齐军逼进,急令庞涓回师自救。刚刚攻下邯郸的庞涓闻大梁告急,急率疲惫之师回救。至桂陵时,遭到齐军迎头痛击,几乎全军覆灭庞涓仅以身免。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12年后,魏国在国力恢复之后,再次发动战争,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另一邻国——韩国。韩国难以抵挡强大的魏军,遂派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议,在魏韩两国几经激战、韩危魏疲之际,再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魏国鉴于桂陵之战的教训,遂撤韩国之围,调10万大军,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副,准备与齐军进行一场战略性决战。孙膑用减灶计造成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以诱敌深入。庞涓率轻骑精锐,兼程穷追,至马陵时遭到齐军主力伏击,庞涓智穷力竭,愤愧自杀。齐军遂全歼魏军,俘太子申,取得了马陵之战的重大胜利。

马陵之战后,田忌遭宰相邹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国。孙膑辞官归隐,潜心军事理论研究,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著——《孙膑兵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3729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1
下一篇 2023-02-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