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迁怒的下一句是什么

不迁怒的下一句是什么,第1张

不迁怒的下一句是“不贰过”。

出处:《论语•公冶长》:“不迁怒、不贰过、不伐善、不施劳”

译文::不要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要第二次犯相同的错误,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不要表白自己的功劳。

孔子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

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雍也篇第三章】

有人说,“ 不迁怒,不贰过 ”是好学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是有道理的。

本章中,孔子谈及颜回好学,其表现就是“不迁怒,不贰过”。我们把逻辑梳理一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 “不迁怒,不贰过”, 是从 好学 中得来的。

孔子接着说,自从颜回过世之后,再也没有像颜回这样(不迁怒,不贰过)好学的人了,甚至都再没有听说过有这样好学的人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孔子不仅仅重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更重视 学习效果 。“不迁怒,不贰过”就是最终所追求的学习效果的体现。

如此说,孔子认为所谓的“好学”应该并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习如何为人处事、正心养性。通过正心养性来锤炼自己的品格,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一个有极高道德修养的人。

“不迁怒”,就是在自己被烦恼或愤怒困扰时,能找到合理的宣泄机制,而不伤及无辜。即不把怒气发泄到不相干的人或物上,不拿别人或东西出气。

“不贰过”,就是对自己的过错(过失)有清醒的认识。意识到错误时,能够勇于面对,不回避、不推诿,并想办法纠错,及时止损同时,还应注意分析错误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归根结底,“不迁怒”也好,“不贰过”也好,孔子都是希望我们能从学习中得到锤炼。这样,学习才会有更深刻的意义,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

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习知识,它应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常态,让自己的生活注满学习力,永葆新鲜、丰富、有趣。

学习好了,能更好地为人处事,提高做事的本领,提升做人的修养。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不迁怒,不贰过”作为好学的最高境界,也该是我们一生所追寻的目标。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的意思:有个学生叫做颜回,不会迁怒他人,也不会犯相同的过错。“不贰过”中的“贰”是重复、再次的意思。“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出自《论语·雍也篇》。

有颜回者好学的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犯同样的过错。只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到谁爱好学习的了。”

赏析:

颜回的好学正体现在他对道德修养的重视,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这就说明他具有很高的心性修养,将所学用于时间。孔子在本章中深深赞许了颜回的好学。颜回的好学不仅仅指他爱好学习,而且还包括他不迁怒、不贰过的心性修养。但颜回却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可见他的德行、涵养极深。而他有此涵养,是由于他的好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3584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1
下一篇 2023-02-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