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曼提出的概念

托尔曼提出的概念,第1张

1.符号学习理论,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托尔曼根据一系列动物实验的结果,证明动物并非像强化论主张者所预期的那样,按系列尝试错误的行动以达到目标,而是根据对迷津中的颜色、声音、气味,以至通道的长度、宽度和转角位置等特点的“认知”,把这些特点作为力求达到目的的“符号”,并表现出有所期待的状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符号完形-期待”。因此,托尔曼认为,学习者所学的东西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意义。

2.认知地图,是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托尔曼把白鼠学习迷津的行为看作是认知学习,认为白鼠学到食物所在方位,并非只是机械式的左转右转的活动联结在一起,而是它走过之后,把迷津通路中某些特征,做为符号标志,并通过对符号之间关系(手段-目的-关系)的辨别,获得迷津通路的整体概念,形成一个认知地图。实际上,认知地图是认知行为轨迹和策略的图式,也是“符号-完形”模式的另一说法。

3.潜伏学习,是托尔曼提出的一种学习现象。指未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的学习。亦即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步都在学习只是某阶段其学习效果并未明确显示,其学习活动处于潜伏状态。

4.中介变量,是托尔曼为了弥补华生的“刺激-反应”公式的不足,要求注意有机体的内部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从整体水平对行为进行心理分析。中介变量是指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因外在刺激而引起的内在变化过程。

托尔曼对心理学,特别是学习心理学有较大的贡献和影响。内驱力的作用填补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空白弥朴了华生古典行为主义的缺陷。

托尔曼(Edward Chase Tolman,1886~1959)他的认知学习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及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之一。193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力图客观了解行为的目的性。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对学习心理学有较大的贡献,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着重研究有机体的中央(内心)的过程。以各类迷宫为学习情境,其中有许多选择点,即通往目的地的符号或线索。认为学习者所学得的不是动作系列,而是预期(或目的)与符号间的联系或预期的证实,并以证实原则来代替强化。其认为行为是整体的、有目的的,学习者必须对学习情境的符号与图形(或完形)产生“认识的完形”,因此其理论又称为目的行为主义或符号完形论。

托尔曼提出学习的实质所依据的实验是小白鼠走迷津。

托尔曼认为学习是一种信念或期望。他研究了白鼠走一种复杂迷宫问题,他认为白鼠走迷宫,学习的不是左转或右转的序列,而是在它的脑中形成一种认知地图,一种关于迷宫分布的心理地图。

如果一条熟悉的路被堵塞,则白鼠就会根据认知地图所展现的空间关系采用另一条路线到达目标。说明这一理论的是位置学习实验。AB两组白鼠,A组白鼠从S1出发向右转到达食物点F1,从S2出发也向右转到达食物点尺,反复试验多次。

B组白鼠则从起点S1出发向右转到达食物点F1,若从S2出发则向左转到达食物点F1,F是固定的。实验结果表明B组白鼠的学习速度比A组快,这一事实认为白鼠的学习主要是认识达到目标的符号及其意义,即获得位置的认知固,不是获得一套特殊 (向右或向左)的动作反应。

托尔曼坚持认为心理学必须以客观的方法来研究可以外部观察的行为。但他反对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行为,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整体行为,整体行为是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的。在他看来,所有行为都是由目的来指导的,如白鼠走迷津、猫试图逃出迷箱等都是由目的导向的。

这些行为虽然同生理运动有关,或者依存于生理运动,但从根本意义上说,它们并不仅仅是一种生理运动。当研究行为时不知道,也无须知道其与哪些生理运动有关,因为研究者的根本目的在于了解行为的本质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3526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1
下一篇 2023-02-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